革條副鱊

革條副鱊

革條副鱊,Par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 (Gunther, 1868),鯉科副鱊屬的一種魚類。體側扁,呈卵圓形;具一對短須。體色銀灰,鱗片大。繁殖期雄魚吻端出現追星,腹部泛黑,眼鮮紅,臀鰭具橘紅與黑色條紋。與高體鰟鮍(Rhodeus ocellatus)相似,但後者體高較高且側線不完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革條副鱊
  • 拉丁學名:Par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 (Gunther, 1868)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副鱊屬
  • :革條副鱊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地區,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24尾;體長38—52mm;采自台灣日月潭;福建龍巖;浙江菱湖;江蘇吳江。
背鰭iii-7—11;臀鰭iii-9—11;胸鰭i-10—11;腹鰭i-6—7。側線鱗33 36;背鰭前鱗13—14;圍尾柄鱗14。第一鰓弓外側鰓耙8—10。下咽齒1行,5—5。脊椎骨4-28—29。
體長為體高的2.4—3.3倍,為頭長的4.2—5.3倍,為尾柄長的4.1—5.8倍,為尾柄高的7.2—8.9倍。頭長為吻長的3.5—5.0倍,為眼徑的2.2—3.2倍,為眼間距的2.0—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l.1—2.1倍。
體高而側扁,背、腹緣為弧形。頭短小,頭高將及頭長。口近端位,口裂淺。呈弧形,上頜末端和眼下緣幾乎在同一水平線。具1對較發達口角須,長達眼徑的2/3以上或更長。眼側上位。鰓孔上角稍低於眼上緣水平線。側線完全,行至腹鰭和背鰭對應處彎向腹面,然後入尾柄中線。
背、臀鰭的末根不分枝鰭條同各自的首根分枝鰭條粗細相當,第二根不分枝鰭條為首根長的1/2。背鰭起點在吻端和尾鰭基之中點,或稍近後者。臀鰭起點約和背鰭倒數第三、四根分枝鰭條對位。腹鰭位於背鰭前下方.腹鰭基部和背鰭起點相距2-3鱗片。胸鰭末端未達或將達腹鰭。肛門位於腹鰭和臀鰭之間,或近前者。尾鰭分叉。
背鰭前鱗有一半呈棱脊狀。下咽骨近弧形,下咽齒長而側扁,齒側緣光滑,咀嚼面狹窄,齒端帶鉤狀。鰓耙呈片狀,排列稀疏。鰾2室,前短後長。消化管約為體長的6倍。
繁殖期雄魚珠星布於吻端和淚骨區。固定標本的尾柄黑縱條在雄魚粗於雌魚。背、臀鰭外緣雄為弧形,雌為截形;雄魚臀鰭外緣有黑色寬邊,寬邊約占最長鰭條的1/3—1/2,有的雄魚外緣黑色寬邊前方(近腹鰭)無黑色。尾鰭中央最短鰭條3—4根的鰭膜也呈黑色。

生活習性

底棲魚類。生活於溪河中。淡水生。初級淡水魚,喜棲息於緩流區且水草茂盛的水域。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繁殖期雌魚出現細長的產卵管,雄魚引誘雌魚產卵於田蚌的鰓瓣上,使卵受到保護並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雄魚為爭奪田蚌有強烈的領域行為。

分布地區

長江錢塘江閩江水系和台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