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徽州傳統村落集群研究》是依託東南大學,由龔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向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徽州傳統村落集群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龔愷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中國傳統民居研究熱點經歷了從建築類型、形式、做法到建築組群、聚落結構、文化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局部探究漸趨清晰之際,擴展傳統民居研究範圍、促進學科交叉,以更寬闊視角求得更全面、深入的結論,進而更有力策應現實需求,已漸成學界共識。.本項目以徽州傳統村落群為研究對象,運用複雜系統理論和學科交叉方法重新認識集群意義上的傳統村落,從更大範圍的生活圈研究村落功能組合和風貌構成,著眼點不再局限於建築,而是包括農田、墓地等外部空間要素以及家族、宗法等社會關係要素在內的自組織複雜系統,藉助由民居建築、村落群到鄉村社區梯次遞進的研究模型,對村落群結構網路、空間開發、交通組織、功能整合與生態複合等問題展開實證研究和分析歸納,建立基於地區主義建築訴求的村落群研究理論體系,並據此針對社會轉型期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利於村落群有效保護、有機生長、生態均衡、社會和諧的徽州傳統民居保護與更新策略。
結題摘要
中國傳統民居研究經歷了從單體特點向聚落結構轉化、並重的過程,在舉國重視傳統建築的傳承和發展,“鄉建”熱日益高漲的今天,回望2012年時申報的該課題無疑有著一定的前瞻性,當時提出的“擴大傳統民居研究範圍、促進學科交叉”也已成為了學界共識。 本項目以徽州傳統村落群為研究對象,用實測+社會調查的方式,對村落群的產生、組合結構、自組織維繫要素及傳統村落群的保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從更大範圍的“生活圈”來研究村落和村落間的關係,同時,著眼點也從本學科習慣的民居、街巷等物質因素擴大到社會關係等要素上,研究物質形態背後的文化成因。 本次研究對村落群中的村際空間和村落群邊界有了新的嘗試和突破。從更大的整體視角和範圍來審視徽州傳統村落,將研究重點從村落的內部空間轉移至村落的外部空間,即村落群中各村落之間的空間與領域。從而在一定的範圍內對傳統村落有進一步的理解,對如今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浪潮中,合理地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保護和規劃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本次研究中完成了徽州婺源縣的理坑、虹關、西沖和篁嶺等數處村落群的大規模實測和社會調查工作,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和資料。在套用層面上,運用村落群理論,完成了《婺源古民居與古建築保護中心規劃》、《婺源嶺腳村落群旅遊發展規劃》、《婺源西沖古民居改造設計》等數項規劃、設計,為當地提供了傳統民居保護與更新的範本,達到了申報時提出的針對社會轉型期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方向,提供利於村落群有效保護、有機生長、生態均衡、社會和諧的徽州傳統民居保護與更新策略的目標。 同時,由於本次研究,相關成果還拓展延伸到與江蘇省住建廳、國家住建部的合作研究上,牽頭完成了《江蘇鄉村調查——泰州篇》、《中國傳統建築解析與傳承——江蘇卷》等著作的出版和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