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UML)

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UML)

《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UML)》是2015年8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侯愛民、歐陽驥、胡傳福。

基本介紹

  • 書名: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UML)
  • 作者:侯愛民
    歐陽驥
    胡傳福
  • ISBN:9787302402633
  • 定價:49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8月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在系統地介紹面向對象技術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語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統一建斷閥模語言UML。在全面介紹UML的發展歷史、UML的構成、UML中的視圖、模型元素、圖以及公共機制等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重點介紹UML的各種圖模型的建模技術、方法與套用。此外,詳細介紹軟體設計模式、Rational統一過程、數據建模的相關知識與套用。本書通過大量的例子或案例來解釋或說明有關的概念、方法和技巧,以便於讀者理解,幫助他們學以致用,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全書共分4篇: 第1篇判敬巴(第1~2章)為概述篇,全面介紹面向對象技術和UML語言本身,包括面向對象技術的一些擔協晚經典方法和UML的構成,最後以一個具體的套用項目的UML建模結束第1篇的內容介紹;第2篇(第3~9章)為建嫌戲匪喇模篇,重點介紹UML在軟體系統分析與設計各階段的建模和體系結構建模,同時介紹從UML對象模型到關係資料庫的數據模型的映射等實現細節,本篇中的各章均以一個統一的實際項目貫穿始終;第3篇(第10~11章)為架構篇,重點介紹軟體設計模式和Rational統一過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套用;第4篇(第12章)為套用篇,基於UML的軟體建模實例和提頸,介紹UML在Web套用系統建模上的套用。全書提供了大量套用實例,每章後均附有習題。
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軟體工程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同時可供對UML比較熟悉並且對軟體建模有所了解的開發人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章面向對象技術概述/1
1.2面向對象方法的由來/4
1.3面向對象的基本概念與術語/5
1.4面向對象的軟體開發/7
1.5面向對象方法的優缺點/8
1.6面向對象程式設計語言/10
1.6.1Simula和Smalltalk語言/10
1.6.2C擴展語言/11
1.6.3Eiffel語言/12
1.6.4Java語言/12
1.6.5其他面向對象語言/13
1.7面向對象的分析與設計/13
1.8典型的面向對象方法/18
1.8.1Coad & Yourdon方法/18
1.8.2Rumbaugh方法/18
1.8.3Booch方法/20
1.8.4Jacobson方法/21
1.8.5RDD方法/23
1.9本章小結/24
1.10習題/25
1.10.1填空題/25
1.10.2選擇題/25
1.10.3簡答題/27
1.10.4簡單分析題/27
第2章統一建模語言UML概述/28
2.1UML概述/28
2.1.1為什麼要建模/28
2.1.2什麼是UML/31
2.1.3UML的發展歷史/32
2.1.4UML的特點/34
2.2UML的構成/352.2.1UML的概念模型/35
2.2.2UML中的視圖/39
2.2.3UML 1.5版的規範/41
2.3UML 2.0簡介/42
2.3.1底層結構/43
2.3.2上層結構/44
2.3.3活動圖/45
2.3.4結構化類元/46
2.3.5組合/47
2.3.6異常/48
2.3.7互動概觀盼歸捉圖/49
2.3.8用例圖/50
2.3.9UML一致性/50
2.3.10小結/51
2.4一個UML的例子/52
2.4.1需求分析/52
2.4.2用例圖/53
2.4.3活動圖/54
2.4.4順序圖/54
2.4.5協作圖/56
2.4.6類圖/56
2.4.7狀態圖/57
2.4.8組件圖/57
2.4.9部署圖/58
2.5本章小結/59
2.6習題/60
2.6.1填空題/60
2.6.2選擇題/61
2.6.3簡答題/62
2.6.4簡單分析題/62
第3章用例圖/63
3.1參與者/63
3.1.1參與者的概念/63
3.1.2參與者之間的關係/64
3.1.3參與舉蜜趨員者和用例之間的關係/65
3.2用例/65
3.2.1用例的概念/65
3.2.2用例的特徵/66
3.2.3用例之間的關係/67
3.2.4用例之間的泛化、包含、擴展關係
的比較/70
3.2.5用例的實現/72
3.3用例描述/72
3.4用例建模/75
3.4.1用例建模的步驟/76
3.4.2確定系統的邊界/76
3.4.3確定參與者/77
3.4.4確定用例/78
3.4.5區分用例的優先次序/78
3.4.6細化每個用例/78
3.4.7編寫每個用例的用例描述/79
3.4.8繪製用例圖/79
3.4.9編寫項目辭彙表/79
3.5用例建模中常見的問題分析/80
3.5.1用例的設計原則/80
3.5.2用例模型的複雜度/81
3.5.3用例模型的調整/82
3.5.4用例模型的檢查/82
3.5.5系統的三層結構/83
3.5.6用例描述/83
3.5.7不同層次的用例模型之間的
一致性/85
3.6一個用例建模的例子/87
3.6.1需求陳述/87
3.6.2識別參與者/88
3.6.3識別用例/88
3.6.4確定系統邊界/89
3.6.5調整用例圖/90
3.6.6編寫用例描述/91
3.7本章小結/102
3.8習題/103
3.8.1填空題/103
3.8.2選擇題/103
3.8.3簡答題/104
3.8.4簡單分析題/105
第4章類圖與對象圖/111
4.1類與對象/111
4.1.1類與對象的概念/111
4.1.2類的屬性/112
4.1.3類的操作/114
4.1.4類的職責/116
4.2類與對象的識別/117
4.2.1識別類與對象/117
4.2.2識別類的屬性/121
4.2.3定義類的操作/124
4.3類之間的關係/125
4.3.1關聯關係/125
4.3.2聚合關係和組成關係/135
4.3.3泛化關係/137
4.3.4依賴關係/137
4.4類之間關係的識別/139
4.4.1識別關聯關係/139
4.4.2識別聚合關係/140
4.4.3識別泛化關係/141
4.4.4識別依賴關係/143
4.5派生屬性和派生關聯/144
4.6抽象類和接口/144
4.6.1抽象類/144
4.6.2接口/144
4.6.3實現關係/146
4.7類版型/147
4.7.1實體類/147
4.7.2邊界類/147
4.7.3控制類/148
4.7.4用戶自定義版型/148
4.8類圖/149
4.8.1類圖的抽象層次/149
4.8.2構造類圖/150
4.9對象圖/151
4.9.1對象的表示/152
4.9.2鏈的表示/153
4.10一個結構建模的例子/153
4.10.1需求陳述/153
4.10.2識別對象/154
4.10.3識別屬性/155
4.10.4識別關係/155
4.11本章小結/157
4.12習題/158
4.12.1填空題/158
4.12.2選擇題/158
4.12.3簡答題/159
4.12.4簡單分析題/159
第5章順序圖與協作圖/166
5.1互動模型概述/166
5.2順序圖/167
5.2.1對象/167
5.2.2生命線/167
5.2.3控制焦點/168
5.2.4訊息/169
5.2.5分支/169
5.2.6從屬流/169
5.3順序圖中的訊息/170
5.3.1調用訊息/170
5.3.2異步訊息/170
5.3.3返回訊息/170
5.3.4阻止訊息/171
5.3.5逾時訊息/171
5.3.6訊息的語法格式/171
5.3.7調用訊息和異步訊息的比較/173
5.4建立順序圖概述/174
5.4.1建立順序圖/174
5.4.2順序圖與用例描述的關係/175
5.4.3順序圖與類圖的區別/175
5.5協作圖/176
5.5.1對象/176
5.5.2鏈/177
5.5.3訊息/177
5.5.4對象生命周期/177
5.6建立協作圖概述/179
5.6.1建立協作圖/179
5.6.2協作圖與順序圖的比較/179
5.6.3協作圖與用例描述的關係/180
5.6.4協作圖與類圖的區別/181
5.7互動建模中常見的問題分析/181
5.7.1在順序圖中表示方法的普通嵌
套和遞歸嵌套/181
5.7.2在協作圖中表示訊息的傳送順
序和嵌套順序/182
5.7.3條件訊息和循環訊息的表示/183
5.7.4在順序圖中使用互動架構/184
5.7.5調用訊息和事件(信號)訊息的
區別/185
5.7.6在順序圖中表示時間約束/185
5.7.7順序圖的兩種形式/186
5.7.8協作圖的兩種形式/186
5.7.9用例實現的類圖與協作圖/187
5.7.10協作圖中的多對象/188
5.7.11協作圖中的主動對象/189
5.8一個互動建模的例子/191
5.8.1需求陳述/191
5.8.2識別對象類/192
5.8.3識別訊息/193
5.8.4確定訊息的形式和內容/194
5.8.5“新增學習計畫”用例實現的
順序圖/194
5.8.6其他用例實現的順序圖或
協作圖/195
5.9本章小結/197
5.10習題/198
5.10.1填空題/198
5.10.2選擇題/199
5.10.3簡答題/200
5.10.4簡單分析題/201
第6章狀態圖與活動圖/207
6.1行為模型概述/207
6.2狀態圖/208
6.2.1狀態/209
6.2.2組合狀態/子狀態/210
6.2.3轉移/212
6.2.4事件/215
6.2.5信號/216
6.3建立狀態圖/219
6.3.1識別需要繪製狀態圖的實體/219
6.3.2識別狀態空間/219
6.3.3識別狀態轉移/220
6.3.4繪製並審查狀態圖/221
6.4狀態圖的工具支持/221
6.5活動圖/223
6.5.1活動/223
6.5.2分支/223
6.5.3分叉和匯合/224
6.5.4泳道/224
6.5.5對象流/225
6.5.6信號/225
6.6活動圖的用途/225
6.6.1對業務過程建模/226
6.6.2對具體操作建模/226
6.7建立活動圖/227
6.7.1定義活動圖的範圍/227
6.7.2添加起始點和結束點/227
6.7.3添加活動/227
6.7.4添加活動間的變遷和決策點/228
6.7.5找出可並行活動之處/228
6.8活動圖的工具支持/228
6.9狀態圖和活動圖的比較/229
6.10一個行為建模的例子/229
6.10.1需求陳述/230
6.10.2分析活動/230
6.10.3分析對象狀態/231
6.11本章小結/232
6.12習題/234
6.12.1填空題/234
6.12.2選擇題/235
6.12.3簡答題/236
6.12.4簡單分析題/237
第7章組件圖與部署圖/243
7.1組件圖/243
7.1.1組件/243
7.1.2組件的類型/244
7.1.3組件之間的關係/245
7.1.4組件和類的關係/245
7.1.5組件和接口的關係/246
7.2組件圖的用途/246
7.2.1對原始碼檔案之間的關係
建模/246
7.2.2對執行檔之間的關係
建模/246
7.2.3對物理資料庫中各個具體
對象之間的關係建模/247
7.2.4對自適應系統建模/247
7.3組件圖的工具支持/247
7.3.1正向工程/247
7.3.2逆向工程/251
7.4組件圖的例子/258
7.5部署圖/261
7.5.1結點/261
7.5.2連線/261
7.5.3部署圖介紹/262
7.5.4分散式系統的物理建模/262
7.6部署圖的例子/263
7.7一個體系結構建模的例子/265
7.7.1需求陳述/265
7.7.2分析類和接口/266
7.7.3確定組件/266
7.7.4確定組件之間的依賴關係/267
7.7.5確定硬體結點/267
7.7.6確定硬體結點之間的通信
關係/268
7.8本章小結/268
7.9習題/269
7.9.1填空題/269
7.9.2選擇題/270
7.9.3簡答題/271
7.9.4簡單分析題/271
第8章包圖/273
8.1包圖概述/273
8.1.1包中的元素/273
8.1.2包的命名/273
8.1.3包中元素的可見性/274
8.1.4包的層次性/274
8.1.5包之間的關係/274
8.2設計包的原則/276
8.2.1重用等價原則/276
8.2.2共同閉包原則/276
8.2.3共同重用原則/276
8.2.4非循環依賴原則/277
8.2.5高內聚和低耦合原則/277
8.3包的套用/278
8.4一個分組機制建模的例子/278
8.4.1需求陳述/278
8.4.2分析類和接口/279
8.4.3確定包/279
8.4.4確定包之間的依賴關係/280
8.5本章小結/280
8.6習題/281
8.6.1填空題/281
8.6.2選擇題/281
8.6.3簡答題/282第9章數據建模/283
9.1數據建模概述/283
9.2資料庫設計的基本過程/283
9.3資料庫設計的步驟/284
9.3.1Rose中的設計步驟/284
9.3.2Rose中的具體操作過程/286
9.3.3Rose中表之間的關係/290
9.4對象模型和數據模型的相互轉換/293
9.4.1對象模型轉換為數據模型/293
9.4.2數據模型轉換為對象模型/296
9.5關聯關係的多重性在數據模型中的
映射/297
9.5.1多對多的關聯的映射/298
9.5.2一對多的關聯的映射/298
9.5.3零或一對一的關聯的映射/298
9.6本章小結/300
9.7習題/300
9.7.1填空題/300
9.7.2選擇題/301
9.7.3簡答題/301
第10章軟體設計模式及套用/302
10.1設計模式概述/302
10.1.1設計模式的歷史/302
10.1.2設計模式的組成元素/303
10.1.3設計模式的作用和研究
意義/304
10.1.4為什麼要使用設計模式/304
10.1.5設計模式的分類/306
10.1.6設計模式遵循的原則/308
10.1.7設計模式的使用策略/309
10.2經典設計模式/310
10.2.1工廠模式/310
10.2.2適配器模式/314
10.2.3命令模式/315
10.2.4解釋器模式/316
10.2.5疊代器模式/317
10.2.6觀察者模式/319
10.2.7代理模式/320
10.2.8單例模式/321
10.2.9狀態模式/322
10.2.10策略模式/323
10.2.11訪問者模式/325
10.3設計模式實例/327
10.3.1Facade模式/327
10.3.2Adapter模式/330
10.3.3Abstract Factory模式/333
10.3.4Observer模式/335
10.4在Rose中使用設計模式/339
10.5本章小結/344
10.6習題/345
10.6.1填空題/345
10.6.2選擇題/345
10.6.3簡答題/345
第11章Rational統一過程/348
11.1軟體開發過程和統一過程/348
11.2Rational統一過程的概述/349
11.2.1Rational統一過程的發展
歷史/349
11.2.2Rational統一過程的巨觀
與微觀/350
11.2.3Rational統一過程中的核
心概念/351
11.3Rational統一過程的軟體開發生命
周期/353
11.3.1Rational統一過程的生命
周期/353
11.3.2Rational統一過程的核心
工作流/354
11.3.3Rational統一過程的階段/357
11.4Rational統一過程的模型與文檔/362
11.4.1Rational統一過程的模型/362
11.4.2Rational統一過程產生的模型
與文檔/363
11.5Rational統一過程的特點/364
11.6Rational統一過程的6個最佳實踐/369
11.7Rational統一過程的配置和實現/372
11.7.1配置Rational統一過程/372
11.7.2實現Rational統一過程/373
11.8RUP裁剪/374
11.9RUP Builder/374
11.10本章小結/378
11.11習題/378
11.11.1填空題/378
11.11.2選擇題/379
11.11.3簡答題/379
第12章基於Struts2的個人信息管理系統套用
實例/381
12.1系統概述/381
12.2需求分析/381
12.2.1用戶需求/381
12.2.2系統功能模組結構圖/382
12.2.3系統運行效果/382
12.3用例建模/388
12.3.1確定系統邊界/388
12.3.2識別參與者/389
12.3.3識別用例/389
12.3.4繪製用例圖/389
12.3.5用例描述/390
12.4靜態建模/396
12.4.1識別對象類/396
12.4.2識別屬性/397
12.4.3繪製類圖/397
12.4.4繪製數據模型/397
12.4.5設計數據表/398
12.5動態建模/400
12.5.1繪製順序圖/400
12.5.2繪製協作圖/405
12.5.3繪製活動圖/406
12.5.4繪製狀態圖/408
12.6構架建模/409
12.6.1繪製包圖/410
12.6.2繪製組件圖/411
12.6.3繪製部署圖/413
12.7本章小結/414
12.8習題/414
附錄A部分習題參考答案/415
A.1第1章習題參考答案/415
A.2第2章習題參考答案/416
A.3第3章習題參考答案/418
A.4第4章習題參考答案/420
A.5第5章習題參考答案/422
A.6第6章習題參考答案/424
A.7第7章習題參考答案/431
A.8第8章習題參考答案/432
A.9第9章習題參考答案/433
A.10第10章習題參考答案/433
A.11第11章習題參考答案/436
參考文獻/438
2.3.1底層結構/43
2.3.2上層結構/44
2.3.3活動圖/45
2.3.4結構化類元/46
2.3.5組合/47
2.3.6異常/48
2.3.7互動概觀圖/49
2.3.8用例圖/50
2.3.9UML一致性/50
2.3.10小結/51
2.4一個UML的例子/52
2.4.1需求分析/52
2.4.2用例圖/53
2.4.3活動圖/54
2.4.4順序圖/54
2.4.5協作圖/56
2.4.6類圖/56
2.4.7狀態圖/57
2.4.8組件圖/57
2.4.9部署圖/58
2.5本章小結/59
2.6習題/60
2.6.1填空題/60
2.6.2選擇題/61
2.6.3簡答題/62
2.6.4簡單分析題/62
第3章用例圖/63
3.1參與者/63
3.1.1參與者的概念/63
3.1.2參與者之間的關係/64
3.1.3參與者和用例之間的關係/65
3.2用例/65
3.2.1用例的概念/65
3.2.2用例的特徵/66
3.2.3用例之間的關係/67
3.2.4用例之間的泛化、包含、擴展關係
的比較/70
3.2.5用例的實現/72
3.3用例描述/72
3.4用例建模/75
3.4.1用例建模的步驟/76
3.4.2確定系統的邊界/76
3.4.3確定參與者/77
3.4.4確定用例/78
3.4.5區分用例的優先次序/78
3.4.6細化每個用例/78
3.4.7編寫每個用例的用例描述/79
3.4.8繪製用例圖/79
3.4.9編寫項目辭彙表/79
3.5用例建模中常見的問題分析/80
3.5.1用例的設計原則/80
3.5.2用例模型的複雜度/81
3.5.3用例模型的調整/82
3.5.4用例模型的檢查/82
3.5.5系統的三層結構/83
3.5.6用例描述/83
3.5.7不同層次的用例模型之間的
一致性/85
3.6一個用例建模的例子/87
3.6.1需求陳述/87
3.6.2識別參與者/88
3.6.3識別用例/88
3.6.4確定系統邊界/89
3.6.5調整用例圖/90
3.6.6編寫用例描述/91
3.7本章小結/102
3.8習題/103
3.8.1填空題/103
3.8.2選擇題/103
3.8.3簡答題/104
3.8.4簡單分析題/105
第4章類圖與對象圖/111
4.1類與對象/111
4.1.1類與對象的概念/111
4.1.2類的屬性/112
4.1.3類的操作/114
4.1.4類的職責/116
4.2類與對象的識別/117
4.2.1識別類與對象/117
4.2.2識別類的屬性/121
4.2.3定義類的操作/124
4.3類之間的關係/125
4.3.1關聯關係/125
4.3.2聚合關係和組成關係/135
4.3.3泛化關係/137
4.3.4依賴關係/137
4.4類之間關係的識別/139
4.4.1識別關聯關係/139
4.4.2識別聚合關係/140
4.4.3識別泛化關係/141
4.4.4識別依賴關係/143
4.5派生屬性和派生關聯/144
4.6抽象類和接口/144
4.6.1抽象類/144
4.6.2接口/144
4.6.3實現關係/146
4.7類版型/147
4.7.1實體類/147
4.7.2邊界類/147
4.7.3控制類/148
4.7.4用戶自定義版型/148
4.8類圖/149
4.8.1類圖的抽象層次/149
4.8.2構造類圖/150
4.9對象圖/151
4.9.1對象的表示/152
4.9.2鏈的表示/153
4.10一個結構建模的例子/153
4.10.1需求陳述/153
4.10.2識別對象/154
4.10.3識別屬性/155
4.10.4識別關係/155
4.11本章小結/157
4.12習題/158
4.12.1填空題/158
4.12.2選擇題/158
4.12.3簡答題/159
4.12.4簡單分析題/159
第5章順序圖與協作圖/166
5.1互動模型概述/166
5.2順序圖/167
5.2.1對象/167
5.2.2生命線/167
5.2.3控制焦點/168
5.2.4訊息/169
5.2.5分支/169
5.2.6從屬流/169
5.3順序圖中的訊息/170
5.3.1調用訊息/170
5.3.2異步訊息/170
5.3.3返回訊息/170
5.3.4阻止訊息/171
5.3.5逾時訊息/171
5.3.6訊息的語法格式/171
5.3.7調用訊息和異步訊息的比較/173
5.4建立順序圖概述/174
5.4.1建立順序圖/174
5.4.2順序圖與用例描述的關係/175
5.4.3順序圖與類圖的區別/175
5.5協作圖/176
5.5.1對象/176
5.5.2鏈/177
5.5.3訊息/177
5.5.4對象生命周期/177
5.6建立協作圖概述/179
5.6.1建立協作圖/179
5.6.2協作圖與順序圖的比較/179
5.6.3協作圖與用例描述的關係/180
5.6.4協作圖與類圖的區別/181
5.7互動建模中常見的問題分析/181
5.7.1在順序圖中表示方法的普通嵌
套和遞歸嵌套/181
5.7.2在協作圖中表示訊息的傳送順
序和嵌套順序/182
5.7.3條件訊息和循環訊息的表示/183
5.7.4在順序圖中使用互動架構/184
5.7.5調用訊息和事件(信號)訊息的
區別/185
5.7.6在順序圖中表示時間約束/185
5.7.7順序圖的兩種形式/186
5.7.8協作圖的兩種形式/186
5.7.9用例實現的類圖與協作圖/187
5.7.10協作圖中的多對象/188
5.7.11協作圖中的主動對象/189
5.8一個互動建模的例子/191
5.8.1需求陳述/191
5.8.2識別對象類/192
5.8.3識別訊息/193
5.8.4確定訊息的形式和內容/194
5.8.5“新增學習計畫”用例實現的
順序圖/194
5.8.6其他用例實現的順序圖或
協作圖/195
5.9本章小結/197
5.10習題/198
5.10.1填空題/198
5.10.2選擇題/199
5.10.3簡答題/200
5.10.4簡單分析題/201
第6章狀態圖與活動圖/207
6.1行為模型概述/207
6.2狀態圖/208
6.2.1狀態/209
6.2.2組合狀態/子狀態/210
6.2.3轉移/212
6.2.4事件/215
6.2.5信號/216
6.3建立狀態圖/219
6.3.1識別需要繪製狀態圖的實體/219
6.3.2識別狀態空間/219
6.3.3識別狀態轉移/220
6.3.4繪製並審查狀態圖/221
6.4狀態圖的工具支持/221
6.5活動圖/223
6.5.1活動/223
6.5.2分支/223
6.5.3分叉和匯合/224
6.5.4泳道/224
6.5.5對象流/225
6.5.6信號/225
6.6活動圖的用途/225
6.6.1對業務過程建模/226
6.6.2對具體操作建模/226
6.7建立活動圖/227
6.7.1定義活動圖的範圍/227
6.7.2添加起始點和結束點/227
6.7.3添加活動/227
6.7.4添加活動間的變遷和決策點/228
6.7.5找出可並行活動之處/228
6.8活動圖的工具支持/228
6.9狀態圖和活動圖的比較/229
6.10一個行為建模的例子/229
6.10.1需求陳述/230
6.10.2分析活動/230
6.10.3分析對象狀態/231
6.11本章小結/232
6.12習題/234
6.12.1填空題/234
6.12.2選擇題/235
6.12.3簡答題/236
6.12.4簡單分析題/237
第7章組件圖與部署圖/243
7.1組件圖/243
7.1.1組件/243
7.1.2組件的類型/244
7.1.3組件之間的關係/245
7.1.4組件和類的關係/245
7.1.5組件和接口的關係/246
7.2組件圖的用途/246
7.2.1對原始碼檔案之間的關係
建模/246
7.2.2對執行檔之間的關係
建模/246
7.2.3對物理資料庫中各個具體
對象之間的關係建模/247
7.2.4對自適應系統建模/247
7.3組件圖的工具支持/247
7.3.1正向工程/247
7.3.2逆向工程/251
7.4組件圖的例子/258
7.5部署圖/261
7.5.1結點/261
7.5.2連線/261
7.5.3部署圖介紹/262
7.5.4分散式系統的物理建模/262
7.6部署圖的例子/263
7.7一個體系結構建模的例子/265
7.7.1需求陳述/265
7.7.2分析類和接口/266
7.7.3確定組件/266
7.7.4確定組件之間的依賴關係/267
7.7.5確定硬體結點/267
7.7.6確定硬體結點之間的通信
關係/268
7.8本章小結/268
7.9習題/269
7.9.1填空題/269
7.9.2選擇題/270
7.9.3簡答題/271
7.9.4簡單分析題/271
第8章包圖/273
8.1包圖概述/273
8.1.1包中的元素/273
8.1.2包的命名/273
8.1.3包中元素的可見性/274
8.1.4包的層次性/274
8.1.5包之間的關係/274
8.2設計包的原則/276
8.2.1重用等價原則/276
8.2.2共同閉包原則/276
8.2.3共同重用原則/276
8.2.4非循環依賴原則/277
8.2.5高內聚和低耦合原則/277
8.3包的套用/278
8.4一個分組機制建模的例子/278
8.4.1需求陳述/278
8.4.2分析類和接口/279
8.4.3確定包/279
8.4.4確定包之間的依賴關係/280
8.5本章小結/280
8.6習題/281
8.6.1填空題/281
8.6.2選擇題/281
8.6.3簡答題/282第9章數據建模/283
9.1數據建模概述/283
9.2資料庫設計的基本過程/283
9.3資料庫設計的步驟/284
9.3.1Rose中的設計步驟/284
9.3.2Rose中的具體操作過程/286
9.3.3Rose中表之間的關係/290
9.4對象模型和數據模型的相互轉換/293
9.4.1對象模型轉換為數據模型/293
9.4.2數據模型轉換為對象模型/296
9.5關聯關係的多重性在數據模型中的
映射/297
9.5.1多對多的關聯的映射/298
9.5.2一對多的關聯的映射/298
9.5.3零或一對一的關聯的映射/298
9.6本章小結/300
9.7習題/300
9.7.1填空題/300
9.7.2選擇題/301
9.7.3簡答題/301
第10章軟體設計模式及套用/302
10.1設計模式概述/302
10.1.1設計模式的歷史/302
10.1.2設計模式的組成元素/303
10.1.3設計模式的作用和研究
意義/304
10.1.4為什麼要使用設計模式/304
10.1.5設計模式的分類/306
10.1.6設計模式遵循的原則/308
10.1.7設計模式的使用策略/309
10.2經典設計模式/310
10.2.1工廠模式/310
10.2.2適配器模式/314
10.2.3命令模式/315
10.2.4解釋器模式/316
10.2.5疊代器模式/317
10.2.6觀察者模式/319
10.2.7代理模式/320
10.2.8單例模式/321
10.2.9狀態模式/322
10.2.10策略模式/323
10.2.11訪問者模式/325
10.3設計模式實例/327
10.3.1Facade模式/327
10.3.2Adapter模式/330
10.3.3Abstract Factory模式/333
10.3.4Observer模式/335
10.4在Rose中使用設計模式/339
10.5本章小結/344
10.6習題/345
10.6.1填空題/345
10.6.2選擇題/345
10.6.3簡答題/345
第11章Rational統一過程/348
11.1軟體開發過程和統一過程/348
11.2Rational統一過程的概述/349
11.2.1Rational統一過程的發展
歷史/349
11.2.2Rational統一過程的巨觀
與微觀/350
11.2.3Rational統一過程中的核
心概念/351
11.3Rational統一過程的軟體開發生命
周期/353
11.3.1Rational統一過程的生命
周期/353
11.3.2Rational統一過程的核心
工作流/354
11.3.3Rational統一過程的階段/357
11.4Rational統一過程的模型與文檔/362
11.4.1Rational統一過程的模型/362
11.4.2Rational統一過程產生的模型
與文檔/363
11.5Rational統一過程的特點/364
11.6Rational統一過程的6個最佳實踐/369
11.7Rational統一過程的配置和實現/372
11.7.1配置Rational統一過程/372
11.7.2實現Rational統一過程/373
11.8RUP裁剪/374
11.9RUP Builder/374
11.10本章小結/378
11.11習題/378
11.11.1填空題/378
11.11.2選擇題/379
11.11.3簡答題/379
第12章基於Struts2的個人信息管理系統套用
實例/381
12.1系統概述/381
12.2需求分析/381
12.2.1用戶需求/381
12.2.2系統功能模組結構圖/382
12.2.3系統運行效果/382
12.3用例建模/388
12.3.1確定系統邊界/388
12.3.2識別參與者/389
12.3.3識別用例/389
12.3.4繪製用例圖/389
12.3.5用例描述/390
12.4靜態建模/396
12.4.1識別對象類/396
12.4.2識別屬性/397
12.4.3繪製類圖/397
12.4.4繪製數據模型/397
12.4.5設計數據表/398
12.5動態建模/400
12.5.1繪製順序圖/400
12.5.2繪製協作圖/405
12.5.3繪製活動圖/406
12.5.4繪製狀態圖/408
12.6構架建模/409
12.6.1繪製包圖/410
12.6.2繪製組件圖/411
12.6.3繪製部署圖/413
12.7本章小結/414
12.8習題/414
附錄A部分習題參考答案/415
A.1第1章習題參考答案/415
A.2第2章習題參考答案/416
A.3第3章習題參考答案/418
A.4第4章習題參考答案/420
A.5第5章習題參考答案/422
A.6第6章習題參考答案/424
A.7第7章習題參考答案/431
A.8第8章習題參考答案/432
A.9第9章習題參考答案/433
A.10第10章習題參考答案/433
A.11第11章習題參考答案/436
參考文獻/43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