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傳統的瓦爾拉斯均衡中所有的市場按定義均是
出清的,即
總供給等於總需求。但某些市場中不存在拍賣者(Arrow在1959年提出“在有關
完全競爭經濟的理論通常闡述中留存著一個邏輯上的缺陷,也就是說,都沒有給對價格和對數量作出理性決策留下餘地”),因此必須考慮非瓦爾拉斯均衡。
Samuelson, Tobin, Houthakker都對該領域做出了一些率先的研究。
其意義在於:
必須引入對預期的分析。
概述
非
瓦爾拉斯均衡理論的創始人是克勞爾(R.W.Clower),他在1960和1965年分別發表了《
凱恩斯與古典學派:一種動態見解》和《
凱恩斯主義者的反革命:一種理論評價》兩篇論文,著重考察了凱恩斯理論體系與瓦爾拉斯學派體系之間的分歧,並得出結論凱恩斯的理論本質上要說明經濟非均衡的調整過程,新古典綜合的解釋是對
凱恩斯理論的歪曲,從而了開創了非瓦爾拉斯均衡經濟學的研究。
後來,在萊榮霍夫德(Axel Leijonhufvud)、
羅伯特·巴羅(Robert J.Barro)、赫謝爾·格羅斯曼(Herschel I.Grossman)、貝納西(Jean Pascal Benassy)等人的推動下,非均衡理論逐漸得到發展壯大,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英國經濟學家波茲等還將非均衡的方法套用於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研究。
非瓦爾拉斯均衡學派是在解讀“凱恩斯革命”的過程產生的。這一派對凱恩斯理論的解釋另闢蹊徑,認為凱恩斯理論所要揭示的是市場非均衡行為和動態調整過程,只不過是在傳統的比較靜態模型中加以討論的。如克洛爾(1960)在評價凱恩斯理論時認為:古典理論主要關心的是均衡狀態,但它並沒有特別否定存在其他可能性;同樣,凱恩斯理論主要關心的是非均衡狀態,但它也允許充分就業的可能性。新古典綜合把凱恩斯理論理解為均衡理論的一個特例是錯誤的。這樣,在解讀凱恩斯的理論過程中,非瓦爾拉均衡學派從強調非均衡到走向均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均衡觀,”即建立比新古典更一般的一般均衡理論,它在本質上並不反瓦爾拉斯均衡,而是發展瓦爾拉斯均衡。這一學派的代表
貝納西(1990)說:“這種逐步發展起來的非瓦爾拉斯分析方法,通過考察更一般的價格機制、通過在短期引入數量信號和價格-數量混合調整,以及通過研究除價格預期之外的數量預期,創造出了一系列在幾個方面概括了傳統個體經濟學概念的非瓦爾拉斯均衡概念。最後,我們應注意,非瓦爾拉斯方法並不是‘反瓦爾拉斯,’相反,它只是在更為一般的假設下套用那些在瓦爾拉斯理論中一直很成功的方法。”
特徵
具體說,非瓦爾拉斯均衡有如下特徵:
(1)非瓦爾拉斯均衡是相對於瓦爾拉斯均衡而言的,又叫非均衡。含義是:瓦爾拉斯均衡所要求的假設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價格機制並不能發揮出清市場的作用,市場均衡常常是非瓦爾拉斯式的,即供求未必相等,但卻出現相對穩定的趨勢。很顯然,與供求相等的狹義均衡概念相比,非瓦爾拉斯均衡是一種廣義的均衡概念,即指系統中的各個變數經過調整以後不再具有變動的趨勢;
(2)經濟體系的常態是存在一定的
失業率或
通貨膨脹率,即非瓦爾拉斯均衡,零失業率和零通貨膨脹率的瓦爾拉斯均衡只是在嚴格假定下一種特例;
(3)在非瓦爾拉斯均衡的分析中,主要強調數量調節,而非價格調節。價格調節是指在價格具有充分靈活性的條件下,交易者完全根據市場的價格方面的信息而進行的調整需求量和供給量的活動。這是瓦爾拉斯均衡中情況。在價格調節時,交易不受供求數量的限制。在瓦爾拉均衡價格體系中,成交量等於需求量,需求量等於供給量。數量調節與價格調節不同,數量調節是指在價格存在粘性的情況下,交易者除了要根據市場的價格信息來調整需求量和供給量而外,還要從市場的供給數量和需求數量方面取得信息,以調整自己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交易者和交易行為都受到供求數量的限制。
(4)非瓦爾拉斯均衡分析把價格調節失靈的原因歸因於貨幣交易的複雜性,以及在這種複雜的交易中,信息的不完全和獲取信息成本的昂貴代價。
(5)在供求失衡時,市場交易量遵循短邊原則,即在自願交易的條件下,當供給大於需求時,需求是短邊,市場的交易量等於需求量;反之,供給小於需求時,供給是短邊,交易量等於供給量。
評價
在非瓦爾拉斯均衡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凱恩斯竭力否定的薩伊定律被恢復了。根據克勞爾(1965)的雙重決策假說,經濟過程中的有效需求決定於商品和要素銷售實現的收入,如果需求不足,不是企業預期變化產生的,而是計畫的供給沒能實現,於是供給決定需求。只所以供給計畫沒能實現,是因為信息不充分。這樣加上一些假定薩伊定律不僅適用於實物經濟而且適用於貨幣經濟,有效需求不足以及非自願失業的產生不是薩伊定律失效了,而恰恰是
薩伊定律作用的結果。由於薩伊定律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揭示物物交換經濟,因此要接受薩伊定律的話,在理論的邏輯上一定是趨向接受瓦爾拉斯模型,這在非均衡學派的理論中體現的很明顯,所以萊榮霍夫德(1968)認為
凱恩斯的
非自願失業能夠從瓦爾拉斯模型中推導出來,只要加進非完全信息下的
價格機制失靈進而出現非均衡即可;同時整個非均衡學派幾乎一致同意非瓦爾拉斯均衡不是反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而是發展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使之適應並能夠解釋更多現實的問題。但是他們忽視了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由於容不下 歷史時間而無法解釋資本主義
貨幣經濟,如果一定要解釋的話,一定是只剩下貨幣經濟而沒有資本主義。瓊·羅賓遜(1972)對非均衡學派的批評是:瓦爾拉斯的微觀一般均衡模式不可能同失業有什麼聯繫,而馬歇爾的均衡體系正是凱恩斯力求擺脫的,萊榮霍夫德的解釋把凱恩斯的理論弄得更亂了。他引進資源配置來彌補凱恩斯巨觀理論的不足,並不比新古典綜合採用生產因素供給分析的方法更為有效,因為兩者都要依賴市場機制的作用。如果萊榮霍夫德的辦法有效,那么新古典綜合的辦法也會有效。
總之,非瓦爾拉斯均衡分析只是強調經濟系統的非瓦爾拉斯均衡的性質,而並未真正揭示
資本主義貨幣經濟關係的本質特徵。雖然試圖突出
貨幣經濟的動態性,但是把這種動態歸因於不完全信息下瓦爾拉斯市場的失靈,新古典的資源配置理論又被改頭換面納入了貨幣經濟的動態分析;企業家和工人在經濟中處於同等的地位,企業家的貨幣收益核算對經濟的決定作用消失了。一句話,非瓦爾拉斯均衡理論在本質上不是反新古典的,而是反凱恩斯的。原因是在新古典的基礎上修改假定可以得出非瓦爾拉斯均衡的結論,但是卻得不出
凱恩斯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