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哈氏風箏》闡述了六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第一,風箏的起源歷史;第二,哈氏風箏的起源歷史;第三,哈氏風箏的製作工藝;第四,哈氏風箏的特點;第五,哈氏風箏的保護與發展;第六,哈氏風箏代表作品賞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哈氏風箏》把哈氏風箏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對各個方面進行剖析,全面總結其內在特徵和發展規律,對於哈氏風箏的繼承和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哈氏風箏
- 類型:竹木牙角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5015989
- 品牌:京版北美
- 作者:哈亦琦
- 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 頁數:304頁
- 開本:16
- 定價:58.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哈氏風箏》由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風箏的起源歷史
第一節 風箏的起源
第二節 風箏的用途
第三節 風箏的民俗
第四節 風箏的科學意義
第二章
哈氏風箏的起源歷史
第一節 哈氏風箏的起源
第二節 哈氏風箏四代傳人
第三節 哈記風箏店
第四節 哈晶漪記憶中的“哈氏風箏”
第五節 哈亦琦的風箏人生
第三章
哈氏風箏的製作工藝
第一節 類別、基本結構造型
第二節 風箏的附屬檔案
第三節 風箏材料、工具
第四節 製作工藝流程——牡丹蝶的製作過程
第五節 風箏的施放技藝
第四章
哈氏風箏的特點
第一節 骨架特點
第二節 造型特點
第三節 構圖特點
第四節 色彩特點
第五節 文化內涵
第六節 創新發展
第五章
哈氏風箏的保護與發展
第一節 哈氏風箏的新生
第二節 哈氏風箏走向世界
第三節 哈氏風箏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四節 幾代人身份的變化
第五節 技藝傳承
第六章
哈氏風箏代表作品賞析
附錄
附錄一 哈氏風箏四代年表
附錄二 哈亦琦業務成果簡介
後記
序
前言
第一章
風箏的起源歷史
第一節 風箏的起源
第二節 風箏的用途
第三節 風箏的民俗
第四節 風箏的科學意義
第二章
哈氏風箏的起源歷史
第一節 哈氏風箏的起源
第二節 哈氏風箏四代傳人
第三節 哈記風箏店
第四節 哈晶漪記憶中的“哈氏風箏”
第五節 哈亦琦的風箏人生
第三章
哈氏風箏的製作工藝
第一節 類別、基本結構造型
第二節 風箏的附屬檔案
第三節 風箏材料、工具
第四節 製作工藝流程——牡丹蝶的製作過程
第五節 風箏的施放技藝
第四章
哈氏風箏的特點
第一節 骨架特點
第二節 造型特點
第三節 構圖特點
第四節 色彩特點
第五節 文化內涵
第六節 創新發展
第五章
哈氏風箏的保護與發展
第一節 哈氏風箏的新生
第二節 哈氏風箏走向世界
第三節 哈氏風箏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四節 幾代人身份的變化
第五節 技藝傳承
第六章
哈氏風箏代表作品賞析
附錄
附錄一 哈氏風箏四代年表
附錄二 哈亦琦業務成果簡介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風箏對於人類的最大貢獻,是用於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現代科學家認為,地球蘊藏的資源已被人類消耗了很大部分,如果繼續無限制使用將有枯竭的危險,因此必須利用其他的天然能源。人們首先注意到利用太陽的熱能,其次是利用風力,例如荷蘭的風車。這樣利用風力還是原始方式,現代的風車發電設備可以滿足照明和其他家用電器用具的需要。風箏和風車同樣利用了風力。
18世紀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小的時候就不喜歡父親的蠟燭製造業,常常到海邊去學游泳和划船,希望以後做一個海員。他更喜愛放風箏,但不滿足一般的方法。有一次,富蘭克林竟異想天開地到湖裡去放風箏。他把衣服脫光,把風箏的線繫結在腰上,一面靠著風力,一面在水裡游泳,結果就漂浮到了三里多遠的地方。在他成年時,對於放風箏和游泳依舊沒有意隋,曾打算放起大風箏,靠著風箏的力量橫渡遼闊的英吉利海峽。後來雖因各種原因計畫未能實現,但從這裡可以看到他對這方面確實異常愛好。此外,他又曾利用放風箏來證實天空中雲層帶電的現象。
風箏對於人類的最大貢獻,是用於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現代科學家認為,地球蘊藏的資源已被人類消耗了很大部分,如果繼續無限制使用將有枯竭的危險,因此必須利用其他的天然能源。人們首先注意到利用太陽的熱能,其次是利用風力,例如荷蘭的風車。這樣利用風力還是原始方式,現代的風車發電設備可以滿足照明和其他家用電器用具的需要。風箏和風車同樣利用了風力。
18世紀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小的時候就不喜歡父親的蠟燭製造業,常常到海邊去學游泳和划船,希望以後做一個海員。他更喜愛放風箏,但不滿足一般的方法。有一次,富蘭克林竟異想天開地到湖裡去放風箏。他把衣服脫光,把風箏的線繫結在腰上,一面靠著風力,一面在水裡游泳,結果就漂浮到了三里多遠的地方。在他成年時,對於放風箏和游泳依舊沒有意隋,曾打算放起大風箏,靠著風箏的力量橫渡遼闊的英吉利海峽。後來雖因各種原因計畫未能實現,但從這裡可以看到他對這方面確實異常愛好。此外,他又曾利用放風箏來證實天空中雲層帶電的現象。
後記
我從兒時起就在風箏世家的環境中慢慢長大。父親及伯父們做的各種各樣的風箏及許許多多風箏圖案在我的腦海中時時地浮現,甚至他們每一個人說話的聲調、口頭禪等還都記憶猶新。
小時候跟父輩們學做風箏只是為了玩耍,後來從正式學做第一隻“瘦沙燕”風箏並且把它放飛到天空後給我帶來的喜樂心情,到父親用各種方式激勵我學習做風箏技藝,同時我也學習了他為人正直、善良的品質。還記得父親教授我技藝時總是笑眯眯地耐心解答我提出的各種問題,並經常提醒我多與伯父們聊天,從中吸收他們的各種制、放風箏經驗,尤其是姑母哈晶漪每次提起風箏的各種趣聞逸事,她都像講故事一樣慢慢道來,使我了解了哈氏風箏歷史傳承的很多故事,對我整理、總結、撰寫此書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父親這一代人經歷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從他的筆記中就可以看出不同時期他的思想及對傳承風箏技藝的認識也不斷變化著。他一生對風箏技藝執著追求,也對哈氏風箏的傳承發展充滿憂慮與期盼。我想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才能不間斷地把技藝傳承下去、發展下去。
通過整理資料,撰寫此書,我又更深層次地理解哈氏風箏的各個方面的知識,並且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一門傳統手工技藝涉及多門學科,如傳統歷史文化、民俗、製件工藝、飛行原理技巧、藝術的造型、構圖、色彩及各種風箏製作材料的套用等。
在我從事家傳風箏技藝這幾十年中也遇到很多困惑、困難,家庭中我妻子賀有銘病重去世,給了我很大的精神打擊。妻子短暫平凡的一生,也是她為支持我的工作、事業,照顧我的生活,為了這個小小的家庭貢獻的一生。我作為哈氏風箏第四代傳承人發展至今所取得各種成績離不開她的功績,能撰寫此書更有她一份功勞。遇到人生中這樣的喪妻坎坷應怎樣面對?那就是生活還得繼續,只能勇於面對。有時經常獨自思考:政府、社會給予了我很多展示技藝的機會和各種榮譽,我又怎樣回報社會?只有努力學習為社會多做些工作,為哈氏風箏的傳承、發展儘自己微薄之力,為民族、為後人留下多一些藝術符號的精神食糧。
《哈氏風箏》一書的撰寫、出版首先要感謝北京市文聯黨組,是他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交給了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策劃並組織具體工作,我才有機會撰寫此書。還要感謝此書編委會副主任劉鐵梁主席,我聽取了他的很多建議,更要感謝協會史燕明同志耐心、細緻地組織就不一樣工作,感謝劉一達老師抽出時間為此書作序,一併感謝北京出版集團的相關同志,感謝學生任曉姝、徒弟哈歆協助我打字及照片整理編排工作,並表誠摯的敬意!
哈亦琦
小時候跟父輩們學做風箏只是為了玩耍,後來從正式學做第一隻“瘦沙燕”風箏並且把它放飛到天空後給我帶來的喜樂心情,到父親用各種方式激勵我學習做風箏技藝,同時我也學習了他為人正直、善良的品質。還記得父親教授我技藝時總是笑眯眯地耐心解答我提出的各種問題,並經常提醒我多與伯父們聊天,從中吸收他們的各種制、放風箏經驗,尤其是姑母哈晶漪每次提起風箏的各種趣聞逸事,她都像講故事一樣慢慢道來,使我了解了哈氏風箏歷史傳承的很多故事,對我整理、總結、撰寫此書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父親這一代人經歷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從他的筆記中就可以看出不同時期他的思想及對傳承風箏技藝的認識也不斷變化著。他一生對風箏技藝執著追求,也對哈氏風箏的傳承發展充滿憂慮與期盼。我想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才能不間斷地把技藝傳承下去、發展下去。
通過整理資料,撰寫此書,我又更深層次地理解哈氏風箏的各個方面的知識,並且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一門傳統手工技藝涉及多門學科,如傳統歷史文化、民俗、製件工藝、飛行原理技巧、藝術的造型、構圖、色彩及各種風箏製作材料的套用等。
在我從事家傳風箏技藝這幾十年中也遇到很多困惑、困難,家庭中我妻子賀有銘病重去世,給了我很大的精神打擊。妻子短暫平凡的一生,也是她為支持我的工作、事業,照顧我的生活,為了這個小小的家庭貢獻的一生。我作為哈氏風箏第四代傳承人發展至今所取得各種成績離不開她的功績,能撰寫此書更有她一份功勞。遇到人生中這樣的喪妻坎坷應怎樣面對?那就是生活還得繼續,只能勇於面對。有時經常獨自思考:政府、社會給予了我很多展示技藝的機會和各種榮譽,我又怎樣回報社會?只有努力學習為社會多做些工作,為哈氏風箏的傳承、發展儘自己微薄之力,為民族、為後人留下多一些藝術符號的精神食糧。
《哈氏風箏》一書的撰寫、出版首先要感謝北京市文聯黨組,是他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交給了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策劃並組織具體工作,我才有機會撰寫此書。還要感謝此書編委會副主任劉鐵梁主席,我聽取了他的很多建議,更要感謝協會史燕明同志耐心、細緻地組織就不一樣工作,感謝劉一達老師抽出時間為此書作序,一併感謝北京出版集團的相關同志,感謝學生任曉姝、徒弟哈歆協助我打字及照片整理編排工作,並表誠摯的敬意!
哈亦琦
序言
2005年,國務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發出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第一次提出“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在北京市“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的指導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名錄體系逐步完善,傳承人保護逐步加強,宣傳展示不斷強化,保護手段豐富多樣,取得了顯著成績。
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中規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第八條中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為了達到上述要求,在市委宣傳部、組織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於2010年開始組織編輯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叢書的作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以及各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對本專業有深厚造詣的著名專家、學者。這套叢書的出版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編寫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內容真實可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第一要素就是項目內容的原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和諧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等多方面的價值。之所以有這么高、這么多方面的價值,都源於項目內容的真實。這些項目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著形成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狀態以及思維方式、心理結構與審美觀念等。非遺項目是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基層工作者,通過走鄉串戶實地考察獲得第一手材料,並對這些田野調查來的資料進行登記造冊,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情況建立檔案。在此基礎上,各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進行代表作資格的初步審定,首先由申報單位填寫申報表並提供音像和相關實物佐證資料,然後經專家團科學認定,鑑別真偽,充分論證,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向各級政府推薦的名單。各級政府召開由各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對推薦名單進行審批,然後進行網上公示,無不同意見後方能列入縣、區、市以至國家級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中各本專著所記述的內容真實可靠,較完整地反映了這些項目的產生、發展、當前生存情況,因此有極高歷史認識價值。
第二,論證有理有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要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主要有三大標準:一是歷史認識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列入市級保護名錄的項目基本上要有百年傳承歷史,通過這些項目我們可以具體而生動地感受到歷史真實情況,是歷史文化的真實存在。二是文化藝術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創造性,反映著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歷史,體現了北京市歷代人民獨特的創造力,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三是科學技術價值。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們在當時所掌握的技術條件下創造出來的,直接反映著文物創造者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反映著當時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叢書通過作者有一定學術高度的論述,使讀者深刻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更多的是一種現存性,對體現本民族、群體的文化特徵具有真實的、承續的意義。
第三,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知識性與藝術性並重。叢書的作者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某一領域中的權威、知名專家及一線工作者,他們撰寫的書第一是要讓本專業的人有收穫;第二是要讓非本專業的人看得懂,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內容,是公眾事業。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工程,越是在大發展、大變動的時代,越要堅守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維護我們的民族文化基因,不能忘了回家的路。為了提高廣大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這套叢書對各個非遺項目在文化上的獨特性、技能上的高超性、發展中的傳承性、傳播中的流變性、功能上的實用性、形式上的綜合性、心理上的民族性、審美上的地域性進行了學術方面的分析,也注重藝術描寫。這套叢書既保證了在理論上的高度、學術分析上的深度,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廣大讀者的愉悅性。叢書對非遺項目代表人物的傳奇人生,各位傳承人在繼承先輩遺產時所作出的努力進行了記述,增加了叢書的藝術欣賞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民性很強,專業性也很強,要達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目的,還要取決於全社會文化覺悟的提高,取決於廣大人民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廣大人民了解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愛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激發我們的文化創新精神。同時,對於把中華文明推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中華優秀文化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希望本套圖書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2012年2月27日
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中規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第八條中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為了達到上述要求,在市委宣傳部、組織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於2010年開始組織編輯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叢書的作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以及各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對本專業有深厚造詣的著名專家、學者。這套叢書的出版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編寫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內容真實可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第一要素就是項目內容的原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和諧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等多方面的價值。之所以有這么高、這么多方面的價值,都源於項目內容的真實。這些項目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著形成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狀態以及思維方式、心理結構與審美觀念等。非遺項目是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基層工作者,通過走鄉串戶實地考察獲得第一手材料,並對這些田野調查來的資料進行登記造冊,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情況建立檔案。在此基礎上,各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進行代表作資格的初步審定,首先由申報單位填寫申報表並提供音像和相關實物佐證資料,然後經專家團科學認定,鑑別真偽,充分論證,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向各級政府推薦的名單。各級政府召開由各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對推薦名單進行審批,然後進行網上公示,無不同意見後方能列入縣、區、市以至國家級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中各本專著所記述的內容真實可靠,較完整地反映了這些項目的產生、發展、當前生存情況,因此有極高歷史認識價值。
第二,論證有理有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要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主要有三大標準:一是歷史認識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列入市級保護名錄的項目基本上要有百年傳承歷史,通過這些項目我們可以具體而生動地感受到歷史真實情況,是歷史文化的真實存在。二是文化藝術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創造性,反映著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歷史,體現了北京市歷代人民獨特的創造力,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三是科學技術價值。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們在當時所掌握的技術條件下創造出來的,直接反映著文物創造者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反映著當時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叢書通過作者有一定學術高度的論述,使讀者深刻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更多的是一種現存性,對體現本民族、群體的文化特徵具有真實的、承續的意義。
第三,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知識性與藝術性並重。叢書的作者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某一領域中的權威、知名專家及一線工作者,他們撰寫的書第一是要讓本專業的人有收穫;第二是要讓非本專業的人看得懂,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內容,是公眾事業。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工程,越是在大發展、大變動的時代,越要堅守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維護我們的民族文化基因,不能忘了回家的路。為了提高廣大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這套叢書對各個非遺項目在文化上的獨特性、技能上的高超性、發展中的傳承性、傳播中的流變性、功能上的實用性、形式上的綜合性、心理上的民族性、審美上的地域性進行了學術方面的分析,也注重藝術描寫。這套叢書既保證了在理論上的高度、學術分析上的深度,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廣大讀者的愉悅性。叢書對非遺項目代表人物的傳奇人生,各位傳承人在繼承先輩遺產時所作出的努力進行了記述,增加了叢書的藝術欣賞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民性很強,專業性也很強,要達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目的,還要取決於全社會文化覺悟的提高,取決於廣大人民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廣大人民了解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愛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激發我們的文化創新精神。同時,對於把中華文明推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中華優秀文化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希望本套圖書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2012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