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鱷(非洲鱷)

尼羅鱷

非洲鱷一般指本詞條

尼羅鱷,是鱷目鱷科鱷屬大型鱷魚。尼羅鱷體型龐大,身體呈橄欖綠色至咖啡色,有黑色的斑點及網狀花紋;下顎第四齒由上顎的凹陷向外面突出;具5枚前頜齒,13-14枚上頜齒,14-5枚下頜齒,總數為64-68枚;尾巴強而有力。成年尼羅鱷的體重重達一噸。幼體尼羅鱷呈深黃褐色,身體和尾部有明顯的橫帶紋,成年後橫帶紋的顏色變淡。

尼羅鱷主要分布於非洲尼羅河流域及東南部地區,在馬達加斯加島也有分布,常棲息於湖泊、河流和沼澤地等淡水水域。尼羅鱷生性兇猛,環境適應能力強,常用吻部和腳來挖洞穴從而改變棲息習慣來躲避生存條件不利,在旱季期間,尼羅鱷會躲藏於地底之下。幼體尼羅鱷以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昆蟲等為食,也吃小型脊椎動物,如魚、兩棲類和爬行動物等;成體則捕食羚羊、水牛、河馬幼體等大型脊椎動物。尼羅鱷的繁殖和旱季息息相關,如果一年出現兩個旱季,則會繁殖2次,一次可產卵25-80枚,孵化期大約3個月左右。尼羅鱷壽命70-100年。

尼羅鱷是非洲最大的鱷魚,也是所有鱷魚種類中被人類研究最多的一種鱷魚。尼羅鱷具有一定經濟價值;鱷皮是高級皮革,可以製成各種皮製品;鱷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低膽固醇的高檔、美味肉食品;血液和骨骼還是珍貴的藥材。此外,尼羅鱷作為大型爬行動物,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羅鱷 
  • 拉丁學名:Crocodylus niloticus
  • 別名非洲鱷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鱷目
  • 鱷科
  • 鱷屬
  • :尼羅鱷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雙孔亞綱
  • 亞科:鱷亞科
  • 分布區域:非洲,馬達加斯加島
  •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 ver 3.1——無危(LC)、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種間關係,分布範圍,生長繁殖,亞種分化,主要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保護現狀,種群現狀,保護級別,致危因素,物種危害,養殖技術,養殖方法,種鱷選擇,飼料添加,

動物學史

由於大型鱷分布依賴穩定的水體,水體不像陸地一樣連成大片,較為分散,各地區尼羅鱷擴散受限,長期無基因交流,獨立演化,因此可分出多個亞種,儘管目前沒有正式劃分亞種,但已有觀點提出尼羅鱷的亞種多達6種:可能有東非亞種,西非亞種,南非亞種,馬達加斯加亞種(當地也稱為croco Mada馬達加斯加鱷),衣索比亞亞種,肯亞亞種。
西非鱷(Crocodylus suchus)以前也是屬於尼羅鱷的一個亞種,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物種,因此西非地區同時存在著真正的尼羅鱷(Crocodylus niloticus)和西非鱷(Crocodylus suchus),西非鱷外形與尼羅鱷非常近似,但體型較小,通常長2-3米,陸地行動能力極佳,可輕易完成二足直立和原地高跳等高難度動作。
DNA測序的基因研究表明,尼羅鱷與美洲的鱷屬親緣關係較近。生存在中新世非洲肯亞的切氏鱷(C. checchiai)曾被誤認為是尼羅鱷,但其顱骨特徵實際上和美洲鱷更為接近。非洲很可能是新大陸鱷屬的起源地,新大陸鱷魚的祖先橫跨海洋進入美洲,尼羅鱷可能接近它們的祖先類型。

形態特徵

成年雄性尼羅鱷通常身長為3.5米,重近200千克,而壯年平均(漸進)身長超過4米,體重超過300千克,較罕見的巨型個體身長可超過5.5米。於1968年被殺死的一條巨型尼羅鱷,長5.87米,體重860千克,僅頭部就重達166千克,該重量也包括用於閉合頜骨的肌腱。已測量的最大尼羅鱷頭骨中線長69厘米,全長估測5.5米。
尼羅鱷
尼羅鱷
相對而言,雌性尼羅鱷較雄性小一些,通常身長為3米,重100千克,已知最大的雌性長4.5米以上,接近半噸。
成年尼羅鱷的體表呈深青銅色,背部有黑色斑塊和連紋,腹部呈暗黃色,側面呈黃綠色,有深色斑塊,以各種圖案排列成斜條紋。不同種群的鱷魚體色相對於環境會發生一些變化,居住於湍急水域的個體往往比居住在湖泊或沼澤中的個體顏色更淺,這是一種適應於環境的偽裝。幼體呈灰色、多色或棕色,尾巴和身體上有深色交叉帶,腹部呈黃綠色,隨著它們逐漸成熟,體色變得更暗,交叉帶褪色。
尼羅鱷的皮膚有許多感覺器官,推測其可以對水壓的變化做出反應,讓它們能夠跟蹤水中獵物的運動軌跡。尼羅鱷眼睛為綠色,與所有鱷魚一樣,擁有保護眼睛和淚腺的瞬膜,過去曾認為鱷魚的眼淚有排鹽作用,其實鱷魚的眼淚僅有潤滑作用,真鱷類在海中跋涉依靠舌頭的鹽腺排鹽。。
尼羅鱷有四腔心室,儘管由於心臟隔膜拉長而具變溫特性,但在生理上類似於鳥的心臟,在血液充氧方面特別有效。
尼羅鱷長有64到68顆錐形牙齒(比短吻鱷少了大約十幾顆),在鱷魚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斷掉的牙齒都可以更換,在嘴的每一側,上頜前部(前頜骨)有5顆牙齒,上頜的其餘部分(上頜骨)有13顆或14顆,下頜兩側有14顆或15顆,膨大的第四顆下牙嵌入上顎的凹槽,當顎閉合時清晰可見,隆起的犬齒狀齒用來撕裂大型獵物。幼體嘴巴頂部有一塊堅硬的皮膚,稱為蛋牙,它們用來在孵化時突破蛋殼。

近種區別


尼羅鱷
體量
通常身長為3.5米,重近200千克,而壯年平均(漸進)身長超過4米,體重超過300千克,較罕見的巨型個體身長可超過5.5米
成年後體長一般不會超過5米,個別可達7米。雌性最大體長2.5-3米。成年雄鱷體重可達600-1000千克
特徵
體型龐大,身體呈橄欖綠色至咖啡色,有黑色的斑點及網狀花紋;下顎第四齒由上顎的凹陷向外面突出
軀幹呈長筒形;吻部較狹長,前喙較低,吻背雕蝕紋明顯,眼前各有一道骨嵴趨向吻端,但互不連線
圖片
尼羅鱷(非洲鱷)
尼羅鱷
尼羅鱷(非洲鱷)
灣鱷

棲息環境

尼羅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在湖泊、河流、淡水沼澤、鹽水區域都可以生存。它們通常用嘴部和腳來挖洞穴從而修改棲息習慣來躲避生存條件不利。

生活習性

尼羅鱷喜歡在水中生活,但非洲很多地區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一到旱季,就會有大量動物因缺水而死亡。為了躲避這種不利的生存條件,尼羅鱷常常用嘴和腳在河岸上挖掘洞穴。旱季期間,尼羅鱷就躲藏於地底之下,一直到下一個雨季來臨為止。
尼羅鱷(非洲鱷)
尼羅鱷2
幼體尼羅鱷常以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昆蟲等為食,吃小型脊椎動物,如魚、兩棲類和爬行動物等。成體則能捕食包括羚羊、水牛、河馬幼體等在內的大型脊椎動物。
成年尼羅鱷還會吞下石塊以作壓艙物之用,這樣做的目的是有助於尼羅鱷在水底保持平衡。
尼羅鱷十分兇殘,但它們對一種叫做牙籤鳥的小鳥卻非常友好。這種鳥經常在尼羅鱷身上和嘴裡找蟲子吃,尼羅鱷從不傷害它們。牙籤鳥的感覺非常敏銳,只要聽到一點動靜,它們就會急忙拍打翅膀,大聲喧譁。聽到牙籤鳥的“提醒”,尼羅鱷就會立即沉入水底,避免受到意外的襲擊。

種間關係

尼羅鱷生活在生物多樣性很高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很多其他大型捕食者都有接觸,尼羅鱷在其棲息的淡水生態系統中是獨一無二的頂級掠食者,河馬為素食動物(非雜食,攝食肉類極為有限)和尼羅鱷不構成掠食者生態位競爭關係。而非洲的大型哺乳類捕食者通常在陸地上覓食,如獅子,和尼羅鱷存在間接競爭關係。
一般來說,大型貓科動物和鱷魚是相互避讓的關係,獅子和尼羅鱷是非洲大陸最大的兩種肉食動物,絕大多數情況下雙方並不會發生衝突。當環境壓力增大,食物變得稀缺,獅子和尼羅鱷會在陸地上互相搶奪獵物。雙方都有一定群居社會性,對屍體的爭奪可能發展為群體哄搶拉鋸戰,大多數衝突都發生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通常來說尼羅鱷的皮內成骨和大嘴會讓它們在水邊獲得爭搶的勝利;而獅子依靠更高的機動性和協同作戰,在離水較遠的地帶則更容易占據上風。這兩種大型食肉動物之間很少發生嚴重的戰鬥或流血事件,然而,當雙方體型差異顯著時,也可能發生互相捕食的行為,獅群曾經捕食離開水源的鱷魚,成年尼羅鱷曾經在淺水中獵殺母獅。
少數情況下花豹也會和尼羅鱷爭奪獵物,但由於花豹的體型較小,通常情況下無力抵抗成年尼羅鱷的暴力搶奪,但有一些幼年或未成年尼羅鱷曾遭花豹捕食。
河馬與尼羅鱷是非洲淡水中最大的兩種脊椎動物,成年河馬並不是尼羅鱷的獵物,大多數情況下二者能在一片流域和平共處。極少數情況下發生摩擦,成年河馬目前並無擊殺成年尼羅鱷的確切記錄,但有時會在鱷魚進食時對其進行騷擾與驅趕。在食物短缺時,普通的尼羅鱷可能會獵殺暫時離開母親照顧的小河馬,大個體尼羅鱷會直接強殺小河馬而無視成年河馬的阻攔,例如生活在坦噶尼喀湖的巨型尼羅鱷“古斯塔夫”,它一出現立刻遭來河馬群的集體防禦。成年個體們圍在外圍保護河馬幼崽,領頭雄性河馬上前與古斯塔夫對峙,令敵害放棄離開,根據保護區管理員目擊,古斯塔夫曾獵殺成年母河馬。
希羅多德聲稱某些鳥類與尼羅鱷有共生關係,它們會啄食尼羅鱷口腔中的碎肉,例如埃及鴴( Pluvianus aegyptius ),外號牙籤鳥,但這並不屬實,鱷魚的牙縫極寬,幾乎不可能塞下碎肉,埃及鴴更不可能以此為主食,後世的生物學家去非洲多次考察都再無發現這一現象,希羅多德觀測到的可能只是偶然事件。
真正和尼羅鱷有共棲現象的,是石鴴。石鴴會把自己的巢穴建在尼羅鱷的巢穴附近,這樣尼羅鱷可以幫助它們趕走吃鳥蛋的天敵,同時像尼羅河巨蜥這樣更擅長偷鱷魚蛋的捕食者會選擇直接攻擊尼羅鱷的巢穴,而放棄蛋少的石鴴巢穴。尼羅鱷也從共棲中獲利,石鴴的騷擾攻擊可以拖延尼羅河巨蜥的時間,讓尼羅鱷有機會驅趕巨蜥並將其擊殺。

分布範圍

尼羅鱷分布在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查德,剛果,象牙海岸,剛果共和國,吉布地(ex),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以色列(ex),肯亞,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蘇丹,史瓦濟蘭,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

生長繁殖

在交配季節,雄性通過吼叫、上頜擊水來吸引雌性,爭奪配偶權的衝突可能導致大個體雄性之間發生激烈爭鬥,尤其是當它們的體型接近時,可能發生血腥的大戰,但大部分情況以一方退卻告終。一旦雌性被吸引,它們就會發出嗚嗚聲並將下巴的下側相互摩擦靠在一起,多數鱷魚在繁殖季只和一個配偶交配,尼羅鱷也是一樣。
尼羅鱷在全年都可築巢,在尼羅鱷分布的最北端(即索馬里或埃及),築巢季節是12月至次年2月,而在南部(即南非或坦尚尼亞)是8月至12月,位於其分布區中部的尼羅鱷產卵季節集中在4月和7月之間。雌性在交配後大約一到兩個月產卵,在距岸邊幾米處挖一個洞,深半米,平均產卵25到95個。尼羅鱷的性別決定機制為溫度依賴型(TSD),這意味著它們幼體的性別不像哺乳動物和鳥類那樣由基因決定,而是受孵化溫度影響,尼羅鱷的TSD模式為中溫下產雄性,低溫或高溫下產雌性。低、中、高溫的分隔點被稱為臨界溫度,臨界溫度附近孵化個體則雌雄兼有,臨界溫度可因地區、種群,及產卵雌鱷個體而異,一般而言孵化溫度在32-34度之間更容易產生雄性,而低於或高於這一區間更容易孵化出雌性。估計有10%的卵會存活下來孵化,而只有1%的孵化後的幼鱷會成功長到成年,一旦成年,它們就將成為淡水中的頂級捕食者。
幼鱷在孵化前就開始發出吱吱聲,雌鱷會聞聲而來扒開巢穴,帶著已孵化的幼鱷進入水中,鱷魚媽媽可能會將部分殼較硬的蛋含在嘴中壓碎,以幫助幼鱷破殼。
剛孵出的尼羅鱷長28至30厘米(11至12英寸),重約70克,鱷魚媽媽將保護她的後代長達兩年,如果同一地區有多個巢穴,母鱷們可能會組成一個“託兒所”,母親有時會將她的幼崽背在背上,就像一張躺椅。在幼年時期尼羅鱷容易受到侵害,其最大的威脅為尼羅河巨蜥,它們甚至可以在中午高溫時段輪流和尼羅鱷母親周旋,使它體溫過高不得不返回水中,趁機偷食卵蛋。其餘威脅包括尼羅尖吻鱸、鯨頭鸛和狒狒,非洲魚鷹亦可以捕食幾個月大的幼鱷,蜜獾可以捕食一歲的幼鱷。一旦它們長到1-2米,其潛在的威脅便僅剩大型非洲岩蟒和大型貓科動物,長到3米以上後,除了獅群再無威脅。
兩歲及以下的鱷魚可能會有大量時間在陸地上活動,人們在其胃裡發現過各種陸生昆蟲,兩歲時通常長約1.2米,會自主離開原有棲息地,許多鱷魚一旦達到2米就會進入鱷魚群落生活。
鱷魚的壽命尚未確定,但像尼羅鱷這樣的大型鱷類壽命很長,野生狀態下可能活到100歲,不過已知圈養尼羅鱷幾乎無法超過50至60歲。

亞種分化

該物種共有七個亞種: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尼羅鱷指名亞種
Crocodylus niloticus niloticus
尼羅鱷東南非亞種
Crocodylus niloticus africanus
尼羅鱷西非亞種
Crocodylus niloticus chamses
尼羅鱷南非亞種
Crocodylus niloticus cowiei
尼羅鱷馬達加斯加亞種
Crocodylus niloticus madagas—cariensis
尼羅鱷東非亞種
Crocodylus niloticus pauciscutatus
尼羅鱷西北非亞種
Crocodylus niloticus suchus

主要價值

生態價值

有學者認為尼羅鱷捕食的魚是活動性較差的肉食性魚類,如鯰魚等,同時還捕食那些以魚為食的其他動物,如水獺、水鳥、蛇乃至一些肉食性的水生無脊椎動物,從而保護了經濟魚類的生存和生長。

經濟價值

辛巴威、南非、波札那、馬拉威、莫三比克、尚比亞等很多非洲國家都飼養尼羅鱷,辛巴威由於鱷類飼養還吸引了大批旅遊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尼羅鱷皮張質量好,利用率高,是生產優良皮革的鱷類之一,1990年中國也引進尼羅鱷在海南和廣東進行人工飼養並成功地繁殖了後代。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尼羅鱷是非洲最大的鱷魚,僅次於最大的灣鱷,為全數23種鱷魚當中被人類研究最多的一種。
在尼羅河一帶,尼羅鱷一度瀕危,後來由於尼羅鱷的養殖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尼羅鱷的種群數量才逐漸恢復。
自公元9世紀開始,尼羅鱷就已經成為人類的獵殺對象。野生尼羅鱷屬於低危物種,有些地區可能已經瀕危,因此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保護級別

IUCN 紅色名錄: LC(1996)
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 Ⅰ 嚴禁商業貿易,所有標本的進出口,必須取得進、出口許可證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致危因素

尼羅鱷的主要生存威脅有:非洲一些土著民族有吃鱷肉和鱷卵的傳統,並且相信尼羅鱷的一些器官能入藥;由於尼羅鱷會襲擊人,很多尼羅鱷會被人們報復性或預防性殺害;因捕殺家畜,而被報復性殺死;過度捕撈使魚類減少,從而導致尼羅鱷缺乏獵物;工農業和城市污染導致尼羅鱷及其食物魚類大量死亡;雜草入侵破壞尼羅鱷的築巢地,同時雜草會改變地下巢穴內溫度,從而導致尼羅鱷性比失衡;人們開荒和興修水利,破壞尼羅鱷的棲息地;人類為獲取皮革對尼羅鱷進行獵殺。

物種危害

21世紀初的研究顯示,尼羅鱷每年襲人次數為275至745次,其中63%是致命的,製造非致死襲人事件的尼羅鱷平均大小約為3米,致死襲人事件的尼羅鱷平均大小為3.5米,尼羅鱷被認為是非洲襲人致死最多的大型野生動物。相比之下,從1990年到2006年,獅子在非洲對人類造成的致命襲擊估計是尼羅鱷的八分之一,雖然尼羅鱷的數量是野生獅子的十多倍,但大部分小鱷魚無法殺人,可能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尼羅鱷年齡大到足以對人類構成危險。
尼羅鱷的其他危害主要包括生態入侵,它已經入侵進入美國佛羅里達州,在佛羅里達州南部捕獲了幾個未成年個體,尚沒有發現該種群在野外繁殖的跡象。尼羅鱷很可能適應了佛羅里達的寒冷氣候,這些入侵的尼羅鱷都來自同一人為出處,但無法查詢到源頭,學者們擔心尼羅鱷的入侵可能和當地美洲鱷雜交,並污染其基因庫。

養殖技術

養殖方法

尼羅鱷的飼養方式有群養和分養兩種:群養以雌雄種鱷按比例組群飼養,一般為10條雄配20條雌,或20條雄配30條雌,養於大池中。這種飼養方法的優點是占地較少;缺點是鱷魚之間常為爭食、爭棲息地、爭配偶、爭奪產卵地而發生爭鬥,容易造成傷亡,而且交配率和受精率較低。分養是以1雄1雌,或1雄2雌飼養於一池中。優點是受精率高,容易跟蹤觀察和管理及收集資料;缺點是占地面積較大,投資大,飼養成本高。不論是群養還是分養,密度都要合理,而且種鱷池都要水陸各占一半。要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干擾。

種鱷選擇

雌種鱷不低於7歲齡,長度不少於2.5米;雄種鱷不低於8歲齡,長度不少於3米。無論雌種鱷還是雄種鱷,體質都要健壯。

飼料添加

飼料供應原則是既要保證充分的營養,又要防止因為肥胖而影響生殖能力。種鱷的飼料為雞、魚的混合飼料。為保持正常的生殖功能,在營養供給方面除要考慮必要的能量和蛋白質外,還要供應一定量的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特別是和繁殖有關的維生素E、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