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非洲長耳鴞體長40-44厘米,翼長309-360毫米,尾長182-190毫米,體重245-500克。雌性比雄性稍大。該物種
面盤黃褐色,邊緣黑褐色。眼睛橙黃色。蠟質呈灰棕色,喙呈黑色。耳毛顏色較深,靠近前額中央。上體呈深金棕色,有黃褐色斑點。肩角的外腹板呈白色,在肩部形成一排模糊的線條。
飛羽明顯有明暗之分。尾巴呈灰棕色,有寬闊的深色條紋。下體有斑點,上胸有黃褐色和深棕色的寬條紋。下體的其餘部分呈黃褐色,具有明顯的軸條紋和橫條紋,將羽毛的大塊灰白色部分分成方形塊,產生方格效果。跗節和腳趾有羽毛,爪子呈黑色角狀。
棲息環境
棲息於巨大的荒野、開闊的草原、樹木叢生的沼澤地、高地森林地區、潮濕的森林山谷和海拔約2800-2900米的高山峽谷。
生活習性
行為:非洲長耳鴞是一種夜行性鳥類,白天通常棲息在靠近樹幹的樹枝上,有時也棲息在巨大的
歐石南叢中。有時,幾隻非洲長耳鴞可能會棲息在一起。
聲音:雄性的歌聲是低沉、拖長、雙音節的“who-woohm”,音高輕微上升,每隔幾秒重複一次。雌性的歌聲類似,但音調稍高且柔和。受到驚嚇時會發出吠叫聲。高聲尖叫可能是乞求的聲音。
食性: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但也吃其他小型脊椎動物和昆蟲。經常在飛行時狩獵,有時在抓住潛在獵物之前盤旋在它們上方。也從棲息處狩獵。
分布範圍
分布於衣索比亞高地、肯亞山、魯文佐里山脈、烏干達西部、南至剛果(金)東部。
繁殖方式
非洲長耳鴞有領地意識。雄性通過鳴叫來宣告自己占領的領地。通常在較大鳥類的棍巢中繁殖。這種鳥的繁殖生物學研究很少,但可能與長耳貓頭鷹相似。即繁殖期為4-6月,這時特別喜歡鳴叫。方式也比較簡單,只能做一些近距離的表演,如鞠躬、拍打翅膀,以及互相親吻,整理羽毛等,有時還鼓動著翅膀,嘴裡發出一種奇異的噼啪聲,並且輪番地倒換著雙腳。營巢於森林之中,通常利用烏鴉、喜鵲或其他猛禽的舊巢,有時也在樹洞中營巢。每窩產卵為4-6枚。孵卵過程全部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7-29天。雛鳥是晚成性的,孵出45-50天后離巢。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 Asio abyssinicus abyssinicus | |
---|
2 | | | |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非洲長耳鴞的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導,該物種在其整個分布範圍內都很稀少,甚至相當罕見(delHoyo等人,1999年)。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物種數量被認為是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