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菊白粉病

非洲菊葉片上的一種疾病,由一種子囊菌引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洲菊白粉病
  • 外文名:Gerbera powdery mildew
  • 主要發生在:葉片上
  • 特點:白色小霉點
  • 症狀:圓形黃白色斑,上覆白粉
為害症狀,形態特徵,為害作物,分類屬性,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初在葉表產生白色小霉點,逐漸擴展成圓形至長橢
非洲菊白粉病
圓形黃白色斑,上覆白粉,即病原菌無性階段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後期白粉層變成灰白色,並產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閉囊殼。嚴重時葉片褪綠枯死。廣東、福建發生重。

形態特徵

絲體生在葉兩面。子囊果聚生,扁球形,大小90~130微米,暗褐色,附屬絲18-40根,一般不分枝,長為子囊果直徑的0.5-2.5倍,長38-310微米,有隔膜1-8個。子囊10-20個,卵形,形狀不規則,具柄,大小55-81.3×30.5-43.2(微米)。子囊孢子2個,卵形,淡黃色,大小20.3~27.9×14.7-17.8(微米)。無性態分生孢子梗從菌絲上垂直長出,圓柱形,無色。分生孢子橢圓形,兩端鈍圓,大小17.5-38.5×10.5-24.5(微米),生在孢子梗頂端,成熟後脫落。該菌在大多數地區不易形成有性態。

為害作物

非洲菊

分類屬性

子囊菌門真菌

發病特點

北方露地栽培病菌以閉囊殼越冬。北方棚室及南方露地栽培時,該菌以分生孢子或潛伏在芽內的菌絲體越冬或輾轉傳播,越冬期不明顯,一般溫暖潮濕的天氣或低洼蔭蔽的條件或氣溫20-25℃,濕度達80-90%易發病。該菌孢子耐旱能力強,高溫乾燥時亦可萌發,有時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易引起該病流行。

防治方法

(1)發病初期注意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棚室要注意通風換氣,預防該病發生。
(2)及時噴灑50%硫懸浮劑35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45%石硫合劑結晶300倍液、 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3)大發生時可選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如效果不佳,說明白粉菌已對三唑酮產生了抗藥性,可選用12.5%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3000- 3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500-4000倍液、40%福星(新星)乳油7000倍液,隔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3)空間電場防病促生技術白粉病防治新概念:空間電場防病促生技術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多個空間電場促生理論的研究項目的研究結果。防病效果十分明顯,使用結果己證實該技術系統完全可作為無公害生產保障設備使用。空間電場防病促生技術裝備主要包括3DFC-660A型溫室電除霧防病促生系統,即空間電場、微量臭氧、C02—體化共施系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