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壯族山歌(靖西上下甲山歌)是靖西縣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精神生活中占著極為重要的位置。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靖西壯族山歌(靖西上下甲山歌)
- 主題詞:傳統音樂,靖西,壯族,上下甲山歌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認證時間:2012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人們把山歌當作抒情言志的一種手段,在農村,勞動時要唱山歌,戀愛時要唱歌,用山歌來驅散勞動的疲倦,用山歌來歌頌勞動和愛情,通過唱山歌結為夫妻的也很普遍。
歷史淵源
靖西壯族山歌歷史悠久,除了平日經常歌唱之外,還有趕歌圩的傳統習慣。據靖西的《歸順直隸州志》記載:
春三二月圩場好,蠻女紅妝趁圩嬲。長裙闊袖結束新,不睹弓鞋三寸小。誰家少年來歌唱,不必與儂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儂酬歌不了。
從這裡可以看到靖西壯族歌圩的盛況。山歌是壯族人民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所以一直傳到今天。
基本內容
壯族山歌由於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加、比、論等五種。在壯族地區,每一個區或鄉都有好幾個調子,包括敘事用的平調、抒發歡快情緒的喜調等等。據粗略統計,各地不同調子加起來達1000種以上。這些山歌調雖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山歌調的演唱方法,有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都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其中以富寧皈朝山歌調、靖西馬隘及漢隆山歌調、田陽古眉山歌調、馬山山歌調、環江山歌調等尤為著名。山歌旋律與歌詞相結合,能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除了單聲部壯歌,還有雙聲部和三聲部壯歌。獨特風格的二聲部和三聲部山歌,各部之間圍繞著主旋律,時而平行,時面交叉,高低相襯,跌宕起伏,悅耳動聽。壯族多聲部山歌各地不同歌腔約有100多種。在廣西境內的壯族多聲部山歌,遍及廣西六個地區30多個縣,就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寧等幾個地區流傳最廣泛。壯族多聲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藝術形式上比較成熟和完美,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種形態,被視為壯族民間音樂史上突起的高峰。
基本特徵
靖西壯族山歌有它自己的特點。靖西會唱歌的人,也是極會創作山歌的人。他們能隨唱隨編,有時對唱一天一夜,都用同一個韻,歌詞卻很少重複,內容豐富,聽的人不會感到厭煩。
靖西壯族山歌由二句合成一首,也有四句合成一首的。每句都是用七個字組成〔安德山歌(詩論)除外〕。歌詞大多採用比、興的表現手法,托物取喻,說明道理,表達思想感情,具體、形象、細緻、生動,每句歌里,都有腰韻和尾韻。如下面這首貫徹落實農村政策的山歌:
天上星星亮晶晶,泉水清清好甜涼;政策落實幹勁大,奮戰四化心亮堂。
從這裡可以看出它的特點:有嚴格的腰韻和尾韻。腰韻是由第一句的尾字和第二句的第四個字組成,如“晶”和“清”、“大”和“化”。尾韻是由第二句的尾字和第四句的尾字組成,如:“涼”和“堂”。這是韻律關係。對唱時就按著所定的尾韻一唱到底。
主要價值
靖西山歌蘊藏著優美的歌詞,並具有民族特色的曲調,豐富多彩,從它產生之日起,就與本民族的生產、生活溶為一體,它在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本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民族傳統文化的不斷挖掘,靖西山歌在保持了原有風格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溶進時代的新內涵,反映了時代的先進性和社會的進步性,將會在廣大鄉村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它的獨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