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電影

《青青電影》,月刊。20開本,第三年起改為16開本,於1934年4月15日創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青電影
  • 創刊時間:1934年4月15日
辦刊歷史
1934年4月15日創刊於上海。期間改過半月刊,1935年11月20日出至第二卷第十期後休刊;1937年3月5日以月刊復刊,後改半月刊,卷期接第二卷,以“第三年某期”的形式計算,同年7月25日出至第三年第七期後因抗戰爆發而停辦半年多,直至1938年1年1日才接著出版了第三年第八期,此後再度休刊;1939年4月4日以周刊復刊,卷期以“第四年某期”的形式計算,1940年12月1日出版第五年第四十二期,至此,第一卷出12期,第二卷出10期,“第三年”出9期,“第四年”出40期,“第五年”出42期,總計113期。1941年先後改為月刊和半月刊,卷期標註採用新方式,今見標至第一百六十餘期,此後出版情況不詳,僅知一度休刊。1944年9月1日以月刊復刊,出版3期後延期5個月方得繼續,1945年7月出至革新第七期後休刊;1947年6月1日以半月刊復刊,由於這一年是刊物創刊後的第十四年,而編者將創刊時間誤為1933年,多算了一年,因此卷期以“第十五年某期”的形式計算,期間改過周刊、十日刊和半月刊,1951年10月31日出至第十九年第二十期後停刊。1944-1945年出7期,第十五年出12期,第十六年出40期,第十七年出24期,第十八年出25期,第十九年出20期,總計128期;加上1934年至1940年出版的113期,總計241期(上海淪陷期間出版的期數則不詳)。嚴次平主編,朱金樓、楊天如、周伯勛、何佐明、孫化夷、柳行、廬珍、麗沙、余以誠、杜鰲、翁飛鵬、柳行、紫虹、梅格等陸續出任過編輯。青青電影社、青青出版社、青青畫報社、青青電影周刊社、中國圖書編譯館、青青電影出版社歷為出版責任人。張靜廬、青青出版社、青青畫報社、嚴次平、青青電影周刊社、中國圖書雜誌公司、青青電影出版社歷為發行責任人。撰稿人有嚴次平、錢台生、黑嬰、鄭君平、章泯、韓平野、馬思帆、姚蘇鳳、嚴麗沙、梅格、王瀚泉、傅樹文、毛立等。
該刊“以提倡國產影片與介紹明星生活為宗旨”(內頁題詞),其編者堅持“站在觀眾和電影界中間的立場上說話”(嚴次平《我們的話》,第二卷第八期),並宣稱:“我們要它一方面不脫趣味性,同時卻不流於低級噱頭,且使它有著健全的建設性,幫助在許多艱難中成長著的中國電影”(《今後本刊的計畫》,第四年第十二期)。從1934年創刊到1951年終刊,《青青電影》在發刊的十八年中雖因時局動盪而屢有休刊,但能堅持一路走來,成為民國時期出版時間最長的電影刊物,實屬不易。它以報導中國影壇的方方面面為主,文字型裁多樣,刊載內容豐富,包括電影新聞、理論、綜述、史料,影人小傳、訪談、軼聞、小照、影片本事、歌譜、評論、劇照等,並經常發布話劇界的訊息,陸續設有“半月影壇風雲錄”、“影城繽紛集”、“影人文墨”、“明星跟鏡頭”、“隨星日記”、“半月間影人影事”、“影星我聞錄”、“讀者信箱”、“電影新聞”、“影壇時事漫畫”等欄目。其最初為綜合刊物,除介紹電影和明星之外,還刊登了不少藝術攝影以及詩歌、小說、散文類的文藝作品,第八期“革新特大號”起周伯勛加入為文字編輯,隨即收錄了一些進步影人的文章,此後開始向專業電影期刊發展。不過這一狀況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青青電影》的辦刊方針便逐漸改變,側重於報導電影訊息和影人動態,且熱衷於發布一些明星的逸聞趣事和影圈的花絮緋聞,有的甚至頗有捕風捉影之嫌,而這一辦刊特色也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建國後,全刊面貌為之一新,致力於報導文藝界的新氣象,記錄電影人在新時代中的轉變,刊登中國共產黨關於文藝工作的方針政策,並發表了不少文章來介紹蘇聯影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