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時代,隨著商周禮樂制度的衰落,青銅禮樂器逐漸被日常生活用器所替代,青銅時代結束。秦漢以後,禮樂制度不復存在,青銅製造並未停止,而是更多地進入了日常生活領域,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故宮博物院收藏青銅生活用器不但數量多,時代完整,且品類豐富,其中都屬於青銅器中這精品。本卷擷取的先秦至宋代青銅生活用器二百零九件(套),為不同時期的代表器,從一個側面反映照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
基本介紹
- 書名:青銅生活器
- 作者:杜逎松 著
- ISBN:9787532386659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2-1
圖書名,出 版 社,目錄,導言,文物目錄,
圖書名
《青銅生活器》
出 版 社
版 次:1頁 數:238
字 數:320000
印刷時間:2008-2-1
開 本:大16開
紙 張:銅版紙
印 次:2
I S B N:9787532386659
包 裝:盒裝
目錄
導言
——濃縮古代社會生活的青銅生活器
青銅器;故宮博物院;禮樂器;生活器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青銅器1萬餘件,時代完整,品類豐富,體現了中國古代青銅器完整的發展演變體系。其中商代至戰國具有代表性的青銅禮器,既體現了中國青銅時代的政治、經濟制度,也反映了當時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先秦至宋代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銅生活用器,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
文物目錄
一、體現商周政治制度的青銅禮樂器
中國青銅文明的產生,是古代中國走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那些留存至今的青銅器造型優美,紋飾富麗,鑄造精巧,銘文典雅,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青銅器原屬日常生活用器,其種類和形制多摹仿陶器等質地的器物,但商周社會卻根據禮樂制度的需要製作了一批具有特殊意義的銅質器物,即“青銅禮樂器”。統治者為維護國家政權,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以顯示“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的等級差別,賦予上至天子、下至士等不同等級的貴族以不同的權力。
青銅禮樂器直接為禮樂制度服務,被貴族用以祭天祀祖、宴享賓朋、賞賜功臣、紀功頌德及用作隨葬品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器種,成為國家政權和個人社會等級的典型代表器物。例如周朝的九個鼎是國家社稷的寶物,占有它意味著占有王權,九鼎是周朝王權的象徵。古籍記載:“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也。”(《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規定了不同等級用不同數量的鼎,這種制度被稱為“列鼎制度”。此外,樂鐘的等級制度也很鮮明,所謂“宮懸、軒懸、判懸、特懸”,即天子使用樂鐘時可四面排列,諸侯三面排列,大夫兩面排列,士一面排列等等。
故宮博物院收藏青銅器約1萬餘件,是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自商周至明清,各個時期的藏品應有盡有,體現了中國古代青銅器完整的發展演變體系。從器物種類看,有商周時期的禮樂器,兩漢時期的生活用器及宋以後的仿造器等等。這些藏品大部分為清宮舊藏,還有一部分是私人捐贈和考古發現品,它們既體現了中國青銅時代的政治、經濟制度,同時側面反映了當時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1、承前啟後的夏代青銅器
青銅是指在銅中加入錫或鉛,根據添加的數量和比例,使之降低熔點和增強硬度,其物理特性較之紅銅有很大的優越性。中國在夏朝時進入青銅時代,至商、西周時達到高峰,春秋之後開始衰落。
關於中國青銅器的起源,《世本》中有“蚩尤作兵”的記載,即蚩尤以銅器做兵器,但迄今尚未得到實物的證明。近年來在黃河流域的很多地區都發現了原始社會後期如馬家窯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等青銅或紅銅製品,或與冶銅有關的遺物和遺蹟,因此這時期被稱為銅石並用時代。當時的青銅加工方法有鍛和鑄,器物種類主要是小件的工具、兵器和裝飾品,如錐、鑿、刀、斧、指環和銅鏡等等。其中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和甘肅永登連城馬廠文化遺址出土的用單范鑄成的兩件青銅刀,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製品,表明至少在5000年前,中國已出現了青銅器。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晚期第617號灰坑內發現了一件銅殘片[1],證明此時已能鑄造青銅容器,其時間與夏代銜接。
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出現了第一個王朝——夏。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文化,經測定時代約在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時間正在記載的夏代紀年之內。二里頭青銅製品中不僅有工具、武器、裝飾品,而且還有容器和樂器,如錛、鑿、錐、刀、魚鉤、鏃、戈、戚以及爵等。
在鑄造技術上,小件的實體工具和武器用簡單的單扇范鑄成,而銅爵、銅鈴等空體器,製作比實體器複雜,通過對銅爵鑄痕的觀察,當時已採用多合范的製作方法了。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出現了鑲嵌綠松石的銅器。二里頭銅器除少數為純銅外,大部分為青銅器,能鑄出含錫量較高的容器和工具,有些還採用銅、錫、鉛三種元素的合金。
儘管夏代青銅製品的數量和種類還較少,且以小件製品為主,有的製品還很粗糙,但青銅空體器(尤其是爵等)的出現,反映了青銅器鑄造技術和工藝水平的發展。用綠松石鑲嵌的銅器圖案布置得協調勻稱、富麗精美,武器鋒銳堅硬,器表多素麵,但一些器物開始出現簡潔的乳釘紋、雲紋和弦紋。二里頭夏代青銅文化,在中國青銅冶鑄史上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2、鑄造高峰的商代青銅器
商代青銅器的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從商湯立國至盤庚遷殷前為前期;盤庚遷殷至商亡為後期。
商代前期以河南鄭州二里岡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已有較多的禮器和武器,能鑄造大型方鼎和圓鼎,器物裝飾性加強了,銘文已萌芽。這時期青銅器造型準確,器壁勻薄,最能反映當時冶鑄水平的是出土了幾件前所罕見的近百斤重的大方鼎。與二里頭時期比較,這時青銅器的種類已大為豐富,食器有鼎、鬲、、簋;酒器有爵、、觚、、尊、、卣;水器有盤;武器和工具有戈、鏃、鉞、戟、鑿、。
造型已不是簡單地移植其他質料器物,而是依據青銅的質料和色澤特點進行創造。鼎、鬲、多深腹,圓形鼎作三錐形空足,雙立耳外側做成曲槽,一耳與一足相對應,另一耳在另兩足之間(圖一)。簋少見,一般深腹,無耳。爵、多平底,爵不束腰,雙柱較短;有的腹作袋足狀。觚體粗短,個別的觚口部帶流。尊長頸,寬肩,腹下收,高圈足。作長體,三袋足,半圓形,上部有穹隆頂,頂的前部有筒狀流。盤無耳。鉞體呈長方形,戈援狹窄。紋飾簡單、質樸,多無底紋的單層花紋,常見兩夔紋上卷合成一獸面紋,上下是圓圈紋作框線。此外還有雲雷紋、圓渦紋、弦紋、圓圈紋。方鼎左、右、下方有乳釘紋。銘文少見,有一些族徽式圖案。
商代後期,冶銅、鑄造更加專業化,青銅器製造達到了高峰,數量龐大,鑄造精緻,種類繁多,造型莊重,花紋細密,銘文典雅。以當時的國都安陽殷墟出土物為代表。殷墟青銅器早在宋代已有著錄,近百年所出更為豐富,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即出於安陽武官
村[2],為商後期青銅器的代表作。該鼎為中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在世界青銅文化中也是僅見的,反映出商後期青銅鑄造的高度發展。
器類上出現了新品種,食器主要有盂、豆、匕等;商人善飲酒,因此酒器最發達,主要有壺、觶、角、觥、方彝及各種鳥獸尊,如象尊、鳥尊、虎尊、豬尊、羊尊等;樂器有鐃;兵器和工具有弓形器、獸頭刀、胄、斧、鏟、鋸;車馬器有軎,等等。
形制上三足器多為柱足。鼎有圓形、方形、分襠等形式。蒸食器中如獸面紋大,作圓形,為鬲、甑合體,形體高大,渾厚凝重。簋常見為無耳或雙耳,如乳釘紋三耳簋,器腹上有三耳,有別於常例,風格獨特。寧豆,淺腹,短校,豆在這時殊為少見。爵凸底,雙柱加高,單柱爵也有發展。多作長圓腹或分襠,冊方體呈方形,四足外侈,蓋鑄雙鳥鈕,莊重典雅,堪稱稀世之珍。觚呈細長喇叭狀,出現凸起的觚腰。壺多作長頸,鼓腹,頸上一對貫耳。卣有圓、方和筒形,有的方形卣在腹部四面各有一長方形孔,兩兩相互穿透,稱“十字孔方卣”,別致精巧;有的作虎噬人形或鴟形。盤高圈足,淺腹。樂器有3件或5件一套的小鐃,已有了半音觀點,為十二律奠定了基礎;獸面紋大鐃,通高66厘米,銑距48.5厘米,身飾粗線條獸面紋,為罕見的大型鐃(圖二)。戈主要有“直內”、“曲內”和“銎內”幾種形式,嵌紅銅棘紋戈,在援脊上鑲嵌紅銅勾棘形紋,商代獨此一例。此外,還出現了有胡有穿戈,穿有三穿或四穿。矛體寬大,有鑲玉刃的矛,柄為青銅,矛頭玉質,顯然不是實用武器。鉞方體,為儀仗用具,獸面紋大鉞,有梅花和小獸面圖案,厚重中見精巧,威嚴中現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