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長的深部過程與地表隆升

《青藏高原生長的深部過程與地表隆升》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成善,朱弟成,莫宣學,趙志丹,魏文博,萬曉樵,王根厚,李亞林,周肅,喻學惠,金勝,戴緊根,李國彪,董國臣,葉高峰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生長的深部過程與地表隆升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王成善,朱弟成,莫宣學,趙志丹,魏文博,萬曉樵,王根厚,李亞林,周肅,喻學惠,金勝,戴緊根,李國彪,董國臣,葉高峰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20001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1-0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是我國地學領域中一塊得天獨厚的瑰寶,也是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被國際地學界公認的大陸動力學天然實驗室。它的生長是現今全球地形-地貌塑造的關鍵所在,是印度-歐亞大陸碰撞所導致的陸內改造過程的具體體現,研究兩大陸塊碰撞和青藏高原深部過程與地表隆升的相互作用,對認識全球地形-地貌的形成,發展大陸動力學理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本項目針對青藏高原生長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重點通過對青藏高原晚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漿岩和沉積盆地的多學科交叉結合研究,在印度大陸的初始裂解和與歐亞大陸碰撞的時間演化序列,以及隨後導致的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過程和淺部隆升回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概括如下 : (1) 青藏高原中部先隆升的“原西藏高原”隆升新模式:青藏高原隆升的過程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本項目在高原南部特提斯喜馬拉雅發現中國大陸上最年輕的海相地層(50-40 Ma),精確限定高原中北部可可西里盆地巨厚陸源碎屑沉積的時代(51.0-30.0 Ma)和物源區(來自盆地南部),提出高原中部(羌塘和拉薩地體)率先隆起並在40 Ma左右已達到現在高度的“原西藏高原”認識。該項成果改變了 “單一活塞”和向北生長隆升模式的傳統認識,被認為“為未來研究西藏高原隆升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繫提出了新的挑戰”。 (2) 幔源物質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巨厚地殼形成中的作用:以往研究強調了構造縮短引起的地殼增厚,忽略了幔源物質加入的貢獻。本項目首次定量地論證了幔源物質注入在拉薩-羌塘和印度-歐亞碰撞過程中對形成青藏高原南部巨厚地殼的貢獻及地殼加厚的時間,提供了印度大陸向北俯衝在拉薩地塊之下的岩石學和地球化學證據,揭示了高原南部岩石圈地幔的低壓高溫性質。該項成果突破了地殼淨生長不能發生在大陸碰撞帶的傳統觀點,對深入理解大陸地殼生長的機制具有普遍意義。 (3) 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提出和印度大陸初始裂解、碰撞的關鍵時間節點:復原分散保存在不同板塊上同一大火成岩省的岩漿活動是該領域研究的難點。本項目發現並命名位於現今西藏南東部和澳大利亞南西部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證實印度大陸在約132 Ma開始從東岡瓦納大陸裂解,其機制與Kerguelen地幔柱活動有關,提出印度大陸在65 Ma左右與歐亞大陸發生初始碰撞。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已得到國際地學界的廣泛認可,在印度-歐亞大陸初始碰撞時間這一關鍵科學問題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本項目共發表專著11部,論文490篇(SCI收錄138篇,CSCD收錄352篇),被包括Nature和Science在內的SCI他引2536次,被CSCD他引2455次。5篇論文被ESI認定為Top 1%論文(其中1篇被認定為Core Paper),1篇論文入選“第一屆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的優秀國內學術論文”,兩位主要申請者進入ISI全球地學科學家高引用率排名錄。主辦國際會議8次,國際會議特邀報告23人次,國內會議特邀報告與大會報告(主題報告)45人次。在研究過程中,1人當選中科院院士,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上述成果為提升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地球科學研究中的國際影響和地位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