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末次冰期規模的大地測量研究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規模的大地測量研究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規模的大地測量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由汪漢勝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末次冰期規模的大地測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汪漢勝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氣候變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然而,由於缺乏大範圍野外調查資料和對冰川遺蹟認識的差異,第四紀地質學界對高原末次冰期的規模一直有爭議。長期以來大地測量沒有相應針對性的監測和研究,為此,本項目研究重力增加異常識別的三個可能存在冰蓋的地區:利用GRACE衛星重力和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技術監測重力變化和地殼運動的長期趨勢;估計和排除構造運動(均衡隆升、震間變形)、地表過程(冰雪、凍土、地下水)的影響,用獲得的剩餘信號指示三個區域冰蓋的存在性;在推斷存在冰蓋的研究區,利用分離出的冰川均衡調整(GIA)信號,結合地震層析剪下波速,運用基於橫向非均勻地球模型的GIA正反演方法,估計末次冰期冰蓋的時空分布,反演高原地幔粘滯度,預測高原末次冰期冰蓋消融對現今海平面變化的影響。本研究將以全新的視角研究高原的末次冰期規模,預期可取得重要進展。

結題摘要

本項目針對青藏高原末次冰期規模的巨大爭議,旨在GRACE衛星重力增加指示冰蓋可能存在的地區,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技術監測地殼運動的長期趨勢,排除構造運動(均衡隆升、震間變形)、地表過程(冰雪、凍土、地下水)的影響,用獲得的剩餘信號指示冰蓋的存在性,運用基於橫向非均勻地球模型的GIA正反演方法,估計末次冰期冰蓋的時空分布,反演高原地幔粘滯度。 關於InSAR監測,首先採用C波段SAR數據進行嘗試,結果顯示數據相干性較低,2003年至2010年最大沉降累計達到-66mm,最大抬升累計達到60mm。然後嘗試使用L波段SAR數據,以明顯改善數據相干性,2007年至2010年最大沉降速率可達-35mm/yr,最大抬升累計達到10mm/yr。但由於研究區域範圍只有70km*70km,青藏高原地勢複雜,地貌類型多樣,且存在大面積的多年凍土與冰川,尤其凍土受季節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凍脹融沉現象,難以判斷整個大範圍是否存在末次冰期的大冰蓋。今後需要獲取大範圍的短波段SAR數據,並且深入研究緩慢形變的InSAR監測理論。 此外,提出了利用GRACE聯合GPS網路分離古冰蓋地區水文與冰川均衡調整信號的有效途徑,在北美北歐地區發現近十年來陸地水儲量變化有顯著上升趨勢;研究了青藏高原地殼增厚對負荷模擬和水文大地測量的影響,揭示區域真實地球模型TC1P較傳統PREM更適用於負荷回響模擬和未來基於GPS徑向位移的水文信號反演;用新冰川均衡調整模型,揭示了盛冰期以來東亞相對海平面的變化,分離出近千年來粵東海岸和珠江三角洲地殼垂直運動有長期隆升趨勢;利用TerraSAR-X/Tandem-X SAR雙站SAR干涉數據,獲取了普若崗日冰原與祁連山西部冰川迄今為止最精細DEM,通過與SRTM-X DEM(2000年)比較,估算出2000-2012冰厚度變化,為青藏高原冰川物質平衡監測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