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釉里紅瓷倉(青花釉里紅瓷倉)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

青花釉里紅瓷倉一般指本詞條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是元代瓷器,1974年在江西省景德鎮凌氏墓出土,現收藏於江西省博物院。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通高29.5cm,橫寬20.5cm。倉樓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紅點彩串珠組成,飛檐、朱棟、雕欄,造型別致,華貴絢麗,充分體現了江南木構建築的特色。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是中國唯一一件有明確紀年的樓閣式瓷倉,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元青花釉里紅瓷倉
  • 出土地點:江西省景德鎮凌氏墓
  • 館藏地點:江西省博物院
  • 所屬年代:元代
  • 出土時間:1974年
  • 類別:瓷器
  •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特徵,流傳歷史,文物鑑賞,文物價值,重要展覽,社會評價,

文物特徵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元青花釉里紅瓷倉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為重檎廡殿頂樓閣式仿木結構建築,通高29、長20寬10.3cm。面三間,中間開,次間較窄,深為三進,中跨較大,前後較小。有8柱,中間主柱粗,兩邊側柱較細。主柱之間完全封閉;主柱與側柱,側柱間則完全敵開。
樓閣分為二層,樓面錯落,中高側低。側樓約為主樓半高,面大致平齊主樓地面。故整個建築樣式獨特,似為二層,實為三層。二樓面上獨立起柱,並非地層柱子延續。因而二樓中部內收,實為三間一進,前後敝開,側例面封閉。中橫隔板,分為前後,板中鏤花,四片細葉,狀如十字,連珠修邊。二層樓面前後裝置檔桿,框中加飾如意雲頭。
廡殿屋頂正脊兩端各有一獸,蹲坐姿,面面向外,張大嘴,披毛,一身身威嚴之氣。一朵蓮花落於正脊中間,復座,圓苞蕊。側例旁屋頂斜出三面,上置蓮花座頂。整個建築屋面瓦脊、水溝分明,蓮瓣瓦當,尖高出,瓦脊上端加飾大珠。所有垂脊之上均有捲雲飄浮,脊角凌空起粗,下置捲雲角棖。
底層四周圍以欄桿,每面中間均留通道開門,兩側對稱布置。前後每側為二欄相連,側面每側則一欄獨立。立柱和欄桿串珠連成,柱桿間長方框內夾菱形連珠框,局部鏤空通透。柱頭蓮花,前襯荷葉,桿中增飾如意雲頭。
18位各式人物散布於建築之中。樓上大廳正中,擺放高大座椅。兩旁各立待女,妙齡蛟容,頭棱了,身著長衣,手特宮扇,旁邊待服。外兩邊各有一名女子,身段修美,多姿,技體轉動,水抽長舞。後背中四名女子一排站立,演奏樂器。右邊一人,懷抱柳琴,撫弦奏樂中右一人,強掛鼓帶,手拍腰鼓,中左一人,左,右指彈弦;左邊一人,雙手相持,低頭吹蕭。側樓各有二人站立右側一人橫吹笛子,手指按擦人雙手抱室,指壓鼓吹。左側一人手拿夾板,張開拍打;一人抱琴接弦,進行演奏。
樓下周廊6人,服飾基本相同,頭戴無腳幞頭,身穿斜領長衫,系長條絛帶。大門兩側欄內,各站一名侍衛,身姿筆挺直立,雙手緊握長棒。左右兩側各有二人待待。右側二人姿勢相同,身體前傾,雙臂彎曲,似在抱物。左側一人臂曲相疊,長巾直掛一人左手垂下,右手拿盆。穀倉前後側面多處書寫文字。正中大門青花書寫對聯一幅,上聯“禾黍豐而倉稟實”:下聯“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批“南山寶象莊五穀之倉”。兩面側壁釉里紅書寫文字,豎直排列,右側“凌氏墓用”;左側“五穀倉所”背面倉板上青花書寫159字長篇墓志銘:
五穀倉所五穀倉所
夫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也,生而爨明,長而周淑,適同鎮揚州路召伯大使劉文史男炳文。居仁都胡同,知女孫女壁。
夫人生於前至元已年二月初九日成時,歿於後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時,享壽四十六歲。
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於南山,坐已向,大江陽朝。中峙葬麓,形扣撫將。龍盤虎踞,山青水秀。火星宗廟,梅花單于。六秀八算,件件帽合。
後曰,田連阡陌,朱紫盈門。謹記。

流傳歷史

背面倉板上的墓志銘記載死者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死於後至元戊寅(即後至元四年,1338年),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
1974年出土於江西省景德鎮,1979年豐城縣文化館在省文物商店的協助下徵集到一件在景德鎮出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樓閣式瓷倉,現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館內。

文物鑑賞

此器上書寫的文字表明其為其器穀倉,專應凌氏死後陪葬之用,在陰間地府用作凌氏五穀倉稟,保佑陽間在世的子孫。“事死如事生”是古人葬俗中最為重要的觀念之一,不論皇家官宦,還是商賈平民,都不惜財之竭力營造墳,富斂各式器物厚葬入土,期望逝者仙逸陽陰間仍然生活安穩,享福不盡。人生在世,離不開衣食住行,民以食為天,食是人生之本,糧乃食之根。因此自古以來糧食及相關器皿成為不可或缺的陪用品,最具象徵性的器物就是穀倉。這一葬俗古代延久遠。穀倉的樣式因地、因時而異,附屬文化多種多樣,但其本質未變,如新石器晚期的各式周罐、漢代中原圓形陶倉、西晉浙江的青瓷堆型、北朝堆型蓮花尊、唐代北方塔式蓋蓮花雄、宋元時期主要流行於江西地區的龍虎堆塑瓶,還有南方不少地區流行的多角陶瓷罐,宋至明代江南地區也有不少建築樣式的穀倉。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青花釉里紅瓷倉)
此件穀倉採用了重搬樓閣式建築樣式,氣勢雄偉,造型為前代所無,後世不現,從未見於其它南北地區。古代建築規制嚴格,屋頂基本式樣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尖頂、卷棚頂和平頂等,其中以廡殿頂規格最高,僅用於皇宮和廟觀,重橡廡殿頂更是建築樣式頂級規格。由於穀倉器埋於地下不為人所見,其樣式不會因僭越規制帶來禍患,以此可以盡力渲染出墓主的富貴。故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廡殿頂穀倉建築出現於冥器中,這是所知唯一存世的重檐廡殿頂建築樣式的穀倉。
青白釉和銅紅釉均屬高溫釉。青白釉創始於北宋前期,其瓷器胎體潔白,釉料中三氧化二鐵含量低於0.99%,呈色介於青自二色之間。銅紅釉,或簡稱紅釉,以以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元代才開始熟練拿通體一色的銅紅釉燒成技術。青花和釉里紅屬於高溫釉下彩,青花以氧化鑽作著色劑,呈色較為穩定,受空氣氧影響較小,燒製成功率較高;釉里紅以銅紅料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呈色不穩定,極易受密室中氣氯影響,難度大,成品率低。此穀倉表面以施青白釉為主;所有立柱和正面倉板均勻塗抹銅紅釉,欄桿,瓦當、屋脊上子和蓮花都用銅紅料點提裝飾;大門的對聯和背板的志銘以青花料書寫,倉側大字則用釉里紅書寫。四種高溫釉(彩)工藝集於一件器物之上,在元代瓷器僅見於此。此穀倉承宋代景德鎮青白釉之傳統,青白釉清激透明,色調高準;元代瓷器上銅紅釉開始大面積施用,此器是最早的一件紀年紅釉瓷,也是所見的極少的幾件元代紀年青花釉里紅瓷器之一。而元代數種高溫釉工藝集於身者只此一例。
瓷器穀倉採用建築樣式成形難度大,當建築構件複雜,型細小精緻就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器物成形時,要注意以柱為主支撐的建築模型的各部分重量配置合理,下部能夠承受上部重量,不致出現富里高溫中軟化崩塌。14世紀中葉以後,景德鎮制瓷工藝重大進步之胎料採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五代和宋代景德鎮瓷器的正常燒成溫度只有1150-1200攝氏度,而元代細白瓷器的燒成溫度提高到1200-1280攝氏度。二元配方鋁含量的增加和燒成溫度的提升可提高瓷器的硬度和強率,如正至型的青花瓷器胎料中,鋁含量高達20.24%,其耐高溫性、抗變形能力大大提高,燒制大型瓷器成為可能,也滿足了精巧細緻物件的燒製成功。
先進的二元配方胎料還不足以保證這件以立柱為主要支撐的樓圖式穀倉燒製成功,製作時還要考慮周詳,設計巧妙。它以二樓層面為界,採用上下二部分段成形、培燒,使複雜的形狀製作相對簡單,也便於於型時獲得更大的操作空間。這樣也可免成形和培燒時因下部瓷化時承重能力的不足導致坍塌或斷裂。其具體的構架時,在下部中間四根主柱的空間裡,以板為主要材形,搭建一個內有撐板的箱體。箱體四周圍板,前板活動,可以插取,其它三板固定,內中增加二塊縱向豎板,其間以二橫板相連。這樣整個箱體牢固,穩定四根主柱,幫助承受上部壓力。中間的箱體也使其成為一所名符其實的穀倉,四面方正,倉門可以活動開啟,層板鋪設傷真。在此建築模型上的名稱和形式為一體,獨具匠心。
宋代江西地區傳統葬俗,包括景德鎮及周圍地區,陶瓷俑是重要的陪葬品,主或墓主夫婦俑也在其中,同時還陪葬有許多其它種類的俑,如侍衛俑、戲劇俑、生肖俑等,而江西地區元代堆塑龍虎瓶的流行,墓葬出土陶瓷俑相對較少。而而穀倉二樓廳中坐椅當為穀倉主人的位置出現了空位,由於此墓非科學發掘出土,所以陪葬瓷俑的配套情況不明。但同時出土物中隨葬了中年瓷俑和老年瓷俑各一尊,穀倉上18位確型人物也是那些陪葬陶瓷俑翻版變位,以供主人傳喚享用。
18尊俑按人物身份可分成4類:大門守衛俑2尊一層兩側的男待俑4尊,二樓大廳椅旁女侍俑2俑;前廊舞蹈俑2尊;站立於二樓後和側廊的樂俑8尊。這些瓷俑體量微小,細部雕塑更顯靈巧,侍衛桶高約4.9cm,其它俑高還不到3,5cm,待衛俑握持的棒徑只有0.2cm,待女手中的大扇柄徑細至0.15cm。人物衣飾清楚,發可辯,容貌形象,姿態生動動,真可謂栩栩如生。舉手投足之間,一顰一笑之中,都將人物音容神情充分展現。
穀倉上俑的數量不少,分區清楚,安排有序。一樓守衛衛、待仆,二層主座位居中心,戲者立於前方,樂人則在背後與兩側,寓意主在陰間仍然富貴享樂。實際上,它是元代景德鎮地區社會生活的場景再現。景德鎮和附近的陽縣的二座南宋墓中曾出土過一批觀曲瓷俑,專家和學者認為,它們是研究景德鎮地區宋代南戲的絕好實物。南宋景德鎮及周圍地區民間戲曲流行,成為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元代面貌亦是如此。
這座樓閣式穀倉不是人們常見的單面的建築樣式,而是前後兩面皆為舞台的立體建築。樓閣式穀倉正是模仿景德鎮地區古代流行的福堂戲台,或睛雨戲台建築。建築等級高貴,台面雙向開放,人物布局到位,可以說是元代景德鎮地區鄉觀的縮影,因為堂為農村大型建築,面積巨大,可利用的空很大,故除作為活動場地,舉行祭詞,聚會、以及族人婚喪慶喜之外,收穫季節還常常利用兩側廂房用作存放程谷的倉房,人民公社時期江西農村仍舊延續這做法。因而福堂台用為穀倉是江西農村長久的習慣,樓閣式穀倉的戲台與穀倉的結合來自於元代江西農村的現實生活,決非雕塑藝人的憑空胞想。
巨觀的建築,華貴的樣式,複雜的構架,細細刻的構件,多重的釉彩,精雕的人物,豐富的文字,獨特的地城文化,濃重的佛數氣的,元代精湛的瓷藝與地方深厚的文化交匯融化,表現得淋滿盡致。在這座戲台之上,一場元代大觀還未謝幕,戲者演之,樂人奏之,唱腔樂聲仍在空中迴蕩,文化魅力經久不衰。

文物價值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元青花釉里紅瓷倉為其中之一。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雕塑建築,許多構件細緻入微,如柱頭前的荷葉,屋脊上的座獅,復中的蓮夜,捲雲的雀替和角棖,有的則繁複細密密,如串珠狀的欄桿,脊突回下的屋面,片片豎立的瓦當,也同樣把元代的瓷雕工藝推向了極致,代表了元代瓷器型了最高水平。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綜合青花、釉里紅、紅釉、青白釉裝飾,且製作極為精湛,與與上器同出於一墓,有絕對紀年款識,且為墓葬用品,為研究元代制瓷工藝和社會民俗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與研究價值。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之造型,前代未見,後世亦無,是目前僅知唯一存世的重檐廡殿頂穀倉,作為元代瓷器雕塑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是世之珍品,國之瑰寶。

重要展覽

2014年2月25日,《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元青花釉里紅瓷倉在列。
2013年6月,在江西省博物館舉辦的“一月一寶系列展”中,元青花釉里紅瓷倉為當月展品。

社會評價

文物鑑定家鄭恩淮:瓷倉形制表現了元代江南木結構建築的特色,是元代景德鎮青花釉里紅瓷器中的精品,彌足珍貴。(《中國藝海》)
整座穀倉雕塑精微,栩栩如生,集釉里紅、紅釉、青白釉、青花四種高溫釉於一身,可謂世之孤品,國之瑰寶。(江西省博物館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