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十二五”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青海省“十二五”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通知
- 發布單位: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序 言
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是人民民眾未來幸福生活的基礎。“十一五”期間,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青海的重要目標,按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重在落實”的原則,著力實施新世紀素質教育、農牧區“兩基”攻堅、薄弱學校改造、教育信息化建設、職業教育與培訓、高等教育發展與創新、教師素質提升、資助貧困生等“八項工程”,著力解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調整布局結構和改善辦學條件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有力促進了全省教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十二五”時期,是青海省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青海省教育推進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省委十一屆九次全委會精神和《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青海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青發[2010]17號)、《青海省2010—2020年教育重點工程實施方案》(青政辦[2010]215號)、《青海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青政辦[2010]214號)的總體思路,按照“科教興青”、“人才強省”的發展定位,以“四個發展”為指導,以創新發展模式、增強發展活力、提高發展質量為目標,在認真總結“十一五”全省教育改革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確定教育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研究制定“十二五”全省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對於增強發展信心,勇敢迎接挑戰,大力發展全省教育事業,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切實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一、“兩基”攻堅實現歷史性跨越。按照突出抓好以民族地區“兩基”攻堅為重點的農牧區教育,實現一個跨越、四個突破和五個協調發展的目標,認真組織實施重大教育項目,調整和整合中國小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組織和實施“兩基”攻堅工作,實行領導包縣、處室蹲點制度,堅持“地方教育事業發展目標責任考評制度”和“兩基”督導評估驗收制度;農牧區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質量明顯提高,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教育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發生明顯轉變。截至2010年,全省46個縣(區、行委)以縣為單位全面實現“兩基”,“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青壯年非文盲達到97%以上,比2005年提高4個百分點。
二、高中階段教育實現歷史性進步。通過爭取國家投資、地方籌措、社會融資和統籌資源、異地辦班等方式,擴充高中教育資源,擴大招生規模,提高辦學水平。2010年普通高中畢業生3.41萬人,比2005年增加0.87萬人,從2010年秋季起,全省普通高中全面進入高中課改新階段。職業教育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逐步理順管理體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加強了重點學校和實訓基地建設。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及在校生的比例分別由2005年的29.2%和19.7%上升為47.5%和42.3%,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招生比例趨於合理,職普比例不均衡的局面明顯改變,職業學校畢業生初次或一次性就業率連續多年達到96%以上。
三、民族教育實現歷史性突破。民族地區教育始終把握特殊性原則,不斷加強和改進“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文字教材建設,積極為農牧民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積極組織發達地區對我省民族地區的教育對口支援,擴大教育合作與交流;根據國家正在實施的“三江源”生態移民工程,創辦三江源移民子女班;積極、穩妥地試行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組織實施農牧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等,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效益明顯提高。到2010年底,全省各級各類民族學校1170所,在校生56.06萬人,少數民族在校生總數比2005年增加10.97萬人。全省民族自治州、縣學齡兒童和少年入學率分別達到99.38%和97.02%。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新建、改擴建了一批“硬體達標、管理規範、質量合格”的適合農牧區教育發展的寄宿制學校。
四、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發展。青海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建設行列,青海民族大學實現更名,青海師範大學被確定為博士學位授權建設單位,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被列入國家“百所示範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建有國家級精品課5門、教學團隊4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特色專業1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能力明顯增強,共建設碩士點66個、博士點2個;省級財政重點扶持了32門學科和24個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鹽湖化工、水利水電、有色金屬、生態與環保、高原醫學等一批與我省資源開發、特色產業發展和維護民族團結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立項建設27個省級教學團隊和11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共開設本科專業131個,專業布點182個,涵蓋十大學科門類。5所高等職業院校共開設86個高職專業,專業布點89個,涵蓋十二個大類。建有省級示範專業29個,省級示範課程14門,省級實訓基地14個。全省高校在校生總規模由2005年的4.9萬人增加到6.2萬人,增幅達25.4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7.42%,比“十五”末提高6.26個百分點,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五、師資隊伍建設得到顯著加強。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培訓,共培訓中國小骨幹教師2萬餘名;全省教育行政管理幹部、中國小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實行教師資格準入制度,不斷創新教師補充機制,組織實施國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5年共聘用特設崗位教師4671名,組織2490名省內應屆師範生到農牧區中國小頂崗支教,中職向社會聘請了524名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緩解了基層中國小教師緊缺矛盾,最佳化了師資結構。截止2010年,全省國小、國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64%、98.94%、87.11%,比2005年分別提高1.33、3.08和14.27個百分點。認真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計畫,高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1631人,其中博士學位171人,與“十五”末相比,高校師資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有了很大改善。評選表彰了兩屆青海省“十傑教師”、“十傑校長”,評選了六批省級特級教師;湧現出馬復興、汪昌祥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六、學生資助體系不斷完善。在國家支持下,全省逐步建立並完善了覆蓋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體系。一是建立並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2000年開始實施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2008年免除了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資助範圍逐步擴大,生均標準逐步提高,用於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年資金總額從2006年的1.74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6.51億元。二是非義務教育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普通高中從2006年起實施了中央彩票公益金資助項目,累計資助學生1.93萬人,2010年建立了普通高中貧困學生資助政策,資助面達到30%;中等職業教育建立了國家助學金制度,全省資助面達到90%以上,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收學費,2010年秋季開始將免學費政策範圍擴大至除藝術類相關表演專業學生外的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等教育建立並完善了以“獎、貸、助、補、減”和“綠色通道”為主要內容的資助體系,使全省高校絕大部分貧困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資助,到2010年秋季累計有31455人(次)獲得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放貸金額達1.5億元。同時,設立了政府獎(助)學金,由省政府牽頭建立了社會支援和資助制度,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和其他資助等,對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
七、教育基礎條件得到顯著改善。認真研究國家教育項目和政策,以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為龍頭,以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實施校舍安全工程為抓手,先後實施了一批教育重點項目。教育基本建設投入五年累計71.12億元。全省教育經費總額由2005年28.73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78.58億元,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達到14.85%,2009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6.73%。全面推進農村國中校舍改造、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未“普九”縣寄宿制學校建設、全省中國小布局調整及校舍安全、教師周轉房建設等各類教育項目的實施,建設改造中國小1208所,建設面積247.16萬平方米,成為我省有史以來投資最多、力度最大、辦學條件改善最明顯、民眾最滿意的一個重要時期。
八、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國家將青海省列為全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省以來,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19150.7萬元。通過實施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實現了計算機教室、衛星教學收視點和教學光碟播放點三種模式的覆蓋,使農牧區中小學生享受到信息化教學環境和優質教育資源;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校園網及聯通相關教育單位的城域網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成農牧區中國小教學光碟播放點2889個,建成了包括C波段衛星地面站在內的衛星教學收視點2781個,計算機教室967個;投入國債資金3600萬元,建成3所本科院校校園計算機網路;高職院校共投入2000餘萬元,建設了較為完善的高職院校校園計算機網路,實現了寬頻2.5GRPR的環狀教育主幹城域網,填補了我省教育信息化網路傳輸系統的空白。
九、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得到切實加強。特別是在完善體制機制和提高工作針對性、實效性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探索。把學校黨建思政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建立了高校黨建思政工作考核評估體系和省屬高校黨委書記黨建工作專項述職制度,實行了黨建工作通報制度。大力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深化祖國意識、法治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和感恩勵志教育,將省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納入教學計畫,繼續深入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初步形成我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亮點和特色。
附:青海省“十一五”教育發展目標完成情況統計表
指 標 | 單位 | 2005 | 2010 | 絕對 增減 | 年均 增長 | |
預計 完成 | 實際 完成 | |||||
全省“兩基”人口覆蓋率 | % | 86.8 | 95以上 | 100 | 13.2 | 2.64 |
國中毛入學率 | % | 92.5 | 98以上 | 103.62 | 11.12 | 2.224 |
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6.8 | 8 | 8.05 | 1.25 | 0.25 |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 % | 25 | 50左右 | 60.4 | 35.4 | 7.08 |
適齡兒童入園(班)總數 | 萬人 | 8.26 | 10以上 | 11.20 | 2.94 | 0.59 |
全省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 | % | 65 | 80 | 80.55 | 15.55 | 3.11 |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 % | 51.32 | 70 | 70 | 18.68 | 3.736 |
高中階段在校生數 | 萬人 | 12.52 | 18以上 | 18.68 | 6.16 | 1.232 |
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 | 萬人 | 1.32 | 2以上 | 3.27 | 1.95 | 0.39 |
中職生占高中階段招生人數比例 | % | 29.22 | 40左右 | 47.52 | 18.3 | 3.66 |
建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 個 | 0 | 40 | 44個 | 44 | 8.8 |
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比例 | % | 19.7 | 40左右 | 42.34 | 22.64 | 4.528 |
普通本專科招生數 | 萬人 | 1.17 | 1.6 | 1.34 | 0.17 | 0.034 |
普通本專科在校生數 | 萬人 | 3.27 | 4 | 4.5 | 1.23 | 0.246 |
在校研究生數 | 萬人 | 0.09 | 0.12 | 0.19 | 0.1 | 0.02 |
成人本專科招生數 | 萬人 | 0.61 | 0.6 | 0.55 | -0.06 | -0.012 |
成人本專科在校生數 | 萬人 | 1.51 | 2 | 1.52 | 0.01 | 0.002 |
高等教育在校生數 | 萬人 | 4.88 | 6左右 | 6.21 | 1.33 | 0.266 |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 % | 21.16 | 25 | 27.42 | 6.26 | 1.252 |
國小教師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 | % | 70.06 | 75 | 86.48 | 16.42 | 3.284 |
國中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 | % | 37.68 | 50 | 63.99 | 26.31 | 5.262 |
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 | % | 72.84 | 70以上 | 87.11 | 14.27 | 2.854 |
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 | % | 17.76 | 50 | 27.91 | 10.15 | 2.03 |
3所本科院校中碩士以上學歷(位)的教師比例 | % | 15.16 | 45 | 52.64 | 37.48 | 7.496 |
中國小危房面積比例 | % | 6.63 | 3以內 | 26.81 | 20.18 | 4.036 |
建成標準化學校數 | 所 | – | 100 | 104 | – | – |
為六州民族中國小培訓骨幹教師數 | 人 | – | 7000 | 7600 | – | – |
少數民族異地辦班累計人數 | 人 | – | 300左右 | 6262 | – | – |
註:2009年國家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提高了中國小校舍綜合防災能力的等級和標準,危房比例按新標準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