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青海財政“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1—2015年)》的通知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財政“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索 引 號::015000185/2011-00142
  • 文  號::青政辦[2011]151號
  • 主題分類::財政、金融、審計
  • 服務對象::機關
  • 發布單位::省政府辦公廳
  • 發布日期::2011/7/14
青海財政“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年)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根據《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國家財政“十二五”規劃綱要》精神,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的基本情況
“十一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級財政部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科學發展、生態保護和改善民生三大歷史任務,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央支持藏區發展及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等歷史機遇,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努力克服玉樹特大地震災害等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支持經濟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做大財政“蛋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的改革,積極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強化預算管理和財政監督,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財政發展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十一五”時期,我省財政改革發展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一是必須堅持把支持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在努力推動和支持經濟發展中奠定財政發展的基礎。五年來,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強化財政促進經濟發展的職能作用,財政安排用於經濟發展方面的投入總量達到561億元,比“十五”期間的投入增長2.6倍,支持實施一大批打基礎謀長遠的重點項目。同時,減免各類企業稅費134.6億元,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財稅環境。二是必須堅持做大財力總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撐。五年來,牢固樹立既要做大經濟蛋糕又要做大財政蛋糕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自力更生和爭取國家支持相結合的路子,不斷增強項目意識,努力把握不同階段國家支持的政策方向和重點,深入研究和利用青海特殊性因素,主動組織協調,加強匯報溝通,全省總財力和中央各類補助資金與“十五”期間相比均增長了3倍多。三是必須注重服務大局、推動科學發展。五年來,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致力於服務全省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大局出發,努力發揮財政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最佳化經濟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以及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財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作用,支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四是必須注重以人為本、保障改善民生。五年來,牢固樹立公共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和“小財政辦大民生”的理念,妥善處理好促進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財政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五是必須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升財政管理水平。五年來,始終把改革作為最佳化財政資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基本途徑,努力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省對下財政管理體制、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和支農、支持教育等各類獎補機制,深化以“金財工程”為依託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非稅收入管理和政府採購制度等改革,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考核及財政資金監管機制,財政管理逐步走上了規範化、法制化和科學化的軌道。六是必須注重隊伍建設、踐行工作宗旨。五年來,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和隊伍建設是基礎建設的理念,按照業務工作和幹部隊伍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要求,切實提高財政幹部素質,為做好財政工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組織保障。
“十一五”時期,我省財政改革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但與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構建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目標任務及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省級財政巨觀調控能力有限,支持經濟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有待於進一步增強,推進地區、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務依然艱巨,基層財政仍然比較困難,集中財力辦大事的能力有限;第二,財政收支結構有待於進一步最佳化,財政收入質量仍需提高,“三農”、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的財政保障水平還不高,支出壓力較大;第三,政府預算體系亟需健全,預算支出執行均衡性和財政透明度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第四,基層財政和預算部門的基礎管理仍比較薄弱,理財水平總體還不夠高,有的地區和預算單位截留、挪用財政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鋪張浪費問題在一些方面還比較突出。
二、“十二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不確定因素較多,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推進財政改革與發展的任務將十分艱巨。
(一)“十二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我省財政改革發展面臨不少有利條件。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推進,我國經濟實力將進一步明顯上升,有利於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等科技領域競爭更趨激烈,並影響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為提高我國國際分工地位、推動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有利條件。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良好,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同時,隨著全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中央財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以及中央實施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支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到位,將有利於我省集中財力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保障和改善民生和提升基層政權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水平等全局性、戰略性和關鍵性重大問題,為我省“四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省內看,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全省基礎設施、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支撐能力日益增強,特別是隨著省對下轉移支付力度的不斷加大,基層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大幅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新進展,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省財政改革發展還面臨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約。從國際看,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成長模式將出現深度調整,世界經濟復甦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隨著世界經濟復甦和恢復增長,各國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加劇,能源供求將趨於緊張,價格將在高位波動;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氣候變化、環境壓力、生態災難以及恐怖主義威脅等全球性問題增多,全球治理任務日益突出。從國內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結構失衡問題將進一步突出,能源資源瓶頸制約和生態環境脆弱形勢將更加嚴峻,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深層次失調、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等,將使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壓力進一步增大、社會事業建設方面面臨的問題將進一步突出,公共服務供求矛盾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從省內看,我省總體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小,加之受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產業結構等的影響,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難度增大。國家巨觀政策的調整和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投資增長面臨更大壓力。以資源為依託,以能源、原材料產業為主體,以低附加值、低勞動力、低環境成本為支撐的傳統發展方式,面臨著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節能環保約束明顯增強、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加快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突出。社會建設面臨繁重任務,財政保障壓力將進一步加大。經濟運行中仍有不少來自其他領域的顯性和隱性負債,全省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將不斷擴大,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的任務十分艱巨。
總之,“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既有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後危機時代不確定性帶來的嚴峻挑戰;既有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建設蘊含的巨大潛在需求,也面臨淘汰落後產能與保持經濟成長之間的矛盾等發展中的諸多“兩難”問題。綜合分析判斷,“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為我省財政改革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十二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十二五”時期,財政工作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社會形勢發展新變化,順應全省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科學把握髮展規律,支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實現全省“十二五”發展目標,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財力支撐。
1.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根據巨觀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全面貫徹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在保持政府投資合理增長的同時,把擴大消費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強投資和消費協同拉動;適時調整完善財政政策,增強巨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
2.做大做強財政收入“蛋糕”。把促進經濟發展進而帶動財政發展作為財政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不斷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加強收入征管等措施,建立持續穩定較快增長的財政收入協調機制。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機遇,繼續大力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做大財政收入“蛋糕”,壯大財政實力。
3.推動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支持實施“雙百”行動,培育發展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統籌推進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努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4.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圍繞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積極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強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支持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加強社會管理體制和能力建設,提高社會管理水平。著力提高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以及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5.推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加大“四區兩帶一線”投入,支持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東部城市群、海西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海東現代農業示範區、海北海南生態畜牧業示範區、黃南生態文化旅遊試驗區等的建設,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6.支持相關體制機制改革。支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社會事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支持建立健全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為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條件。
三、“十二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及收支安排
(一)指導思想。根據“十二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財政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央支持藏區發展的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充分發揮財政巨觀調控職能,努力增加財力總量,支持經濟結構調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稅改革,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財政體系;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升財政管理水平,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堅持不懈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財政幹部素質,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十二五”時期,推動我省財政改革發展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科學發展,更大力度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繼續加強財政經濟運行分析,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靈活運用各項財政政策工具,發揮財政政策的槓桿作用,提高財政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著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支持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加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速度與質量的比重跨越。
2.堅持民生優先,更大力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繼續把民生作為財政保障的優先方向和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民生保障體系,不斷提升保障水平,著力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推動文化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支持創新社會管理,使發展成果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3.堅持統籌兼顧,更大力度地服務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繼續完善財政政策措施,著力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支持推進重點產業突破、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布局最佳化,推進東部城市群優先發展,加強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大力支持實施生態立省戰略,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區域協調發展。
4.堅持改革創新,更大力度地推動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繼續樹立“以財政改革促進財政發展”的理念,著力抓好推進稅費制度、深化財政體制、深化預算制度和推進國庫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公共財政管理體系,初步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
5.堅持科學管理,更大力度地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繼續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機制和理財觀念,著力推進財政法制建設,完善財政監督機制,強化會計基礎和基層財政建設,加快財政信息化建設,加強財政隊伍建設,加快構建科學嚴密的財政管理機制,全面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三)主要目標。根據《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省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以及力爭人民生活水平、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社會管理水平上一個大台階,人均經濟總量、人均投資強度、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綠色發展、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六個方面走在西部前列的總體要求,“十二五”期間,全省財政收支的主要目標為: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一般預算支出年均增長18%,力爭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明顯進步:一是財政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財政巨觀調控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明顯成效;財源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和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財政用於“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科學技術、環境保護、文化等方面的支出力度進一步加大;財政風險得到有效控制,財政發展可持續性得到增強。二是財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財政體制進一步健全,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縣級財力進一步增強;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得到加強,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提高,政府預算體系建立健全。三是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財政規章制度不斷完善,財政基礎管理和基層財政建設切實加強,各環節有機銜接的財政管理機制建立健全,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明顯提高。
(四)財政收入安排。“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總體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隨著投資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企業效益不斷提高和稅收征管的不斷加強,以及促進消費升級各項政策的逐步落實,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仍然較為穩固。同時,綜合考慮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進一步採取控制稅收減免等措施,對全省財政收入的總體安排是:
1.一般預算收入。“十二五”期間,全省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589億元,到2015年末預計達到412億元,年均增長15%,其中“十二五”期間,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完成854億元,到2015年末預計達到222億元,年均增長1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五年累計完成722億元,到2015年末預計達到191億元,年均增長15%。其中,主要稅種安排情況為:
增值稅五年累計完成140億元,其中,2015年完成35億元,年均增長15%。營業稅五年累計完成279億元,其中,2015年為76億元,年均增長17.3%。企業所得稅五年累計完成79億元,其中,2015年為22億元,年均增長14.9%。個人所得稅五年累計完成28億元,其中,2015年為7億元,年均增長15.5%。資源稅五年累計完成106億元,其中,2015年為28億元,年均增長24%。其他稅收五年累計完成90億元,其中,2015年為23億元,年均增長10.5%。
非稅收入五年累計完成132億元,到2015年末達到31億元,年均增長7.8%。
2.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五年累計收入264億元,到2015年末達到53億元,年均增長1.1%。
3.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五年累計總規模達到609億元,年均增長15.3%。
4.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五年累計總規模達到3.2億元,年均增長3%。
(五)財政支出安排。“十二五”時期,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農牧業、科技、文化等領域投入增速要高於或不低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速,2012年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要實現4%的目標。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及要求,要加大對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領域的支持力度,以及推動節能減排、支持自主創新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對財力保障的需求進一步增大。同時,綜合考慮進一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保障重點支出,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等措施,對全省財政支出的總體安排是:到“十二五”末,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支出規模預計達到1703億元,年均增長18%,五年累計完成6118億元。主要支出項目安排情況為:
1.一般公共服務五年累計安排296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77億元,年均增長7%。
2.公共安全支出五年累計安排263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66億元,年均增長13.5%。
3.教育支出五年累計安排715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203億元,年均增長19.8%。
4.科學技術支出五年累計安排39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12億元,年均增長24.7%。
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五年累計安排110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33億元,年均增長23.2%。
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五年累計安排1508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410億元,年均增長16.7%。
7.醫療衛生支出五年累計安排396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118億元,年均增長25%。
8.環境保護支出五年累計安排362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85億元,年均增長18.8%。
9.城鄉社區事務五年累計安排277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75億元,年均增長19.8%。
10.農林水利支出五年累計安排649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185億元,年均增長21.7%。
11.交通運輸支出五年累計安排375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115億元,年均增長19.8%。
12.其他支出五年累計安排1128億元,其中,2015年安排324億元,年均增長19.3%。
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五年累計完成278億元,年均增長19%。2015年預計達到61億元。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五年累計完成542億元,年均增長19.2%。2015年預計達到149億元。
四、“十二五”期間財政改革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堅定支持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牢牢把握髮展主題和主線,結合全省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積極調整完善財政政策,運用各項財政政策工具,支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一是繼續加大政府公共投資。要通過增加預算安排,增發地方政府債券,擴大地方政府融資規模等措施,進一步增加政府公共投資,保持足夠的投資強度,重點支持實施蘭青複線、西格鐵路複線和蘭新雙線等項目建設,加大對教育、衛生、交通、水利、農村牧區公共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等的支持力度,鞏固和擴大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落實好玉樹地震災後重建投資,全力支持玉樹恢復重建等項目。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科學界定政府投資範圍,引導投資更多地投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領域。二是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最佳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切實保障科技重大專項的順利實施,推動自主創新,提升科技貢獻率;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推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創新人才培養和發展,促進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發展。力爭“十二五”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5%,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到生產總值的1.5%。三是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支持實施振興工業“雙百”行動和新能源、新材料、鹽湖化工、有色金屬、油氣化工、煤化工、裝備製造、特種鋼、特色紡織、生物醫藥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加大對能源和地勘工程支持力度,支持找大礦、找好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培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大力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先支持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信息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鼓勵承接服務業外包業務;繼續鼓勵利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牧業,培育新型農牧民,支持發展現代農牧業。四是持續推進生態立省戰略實施。加快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步伐,繼續推進青海湖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爭取實施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綜合治理工程和湟水流域百萬畝人工造林工程,加強對生態治理工程實施效果的監測。結合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深入實施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統籌解決草畜平衡、草場管護、農牧民培訓、後續產業發展等問題,促進實現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區域發展共贏;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支持新能源、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研究建立污水處理廠運營經費補助機制,重點支持湟水河污染減排項目實施;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築領域的套用,穩步推進“金太陽”等新能源示範工程建設;支持開展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試點,鼓勵探索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有效模式;進一步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力度,支持實施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工程。五是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強化政策和資金支持,綜合運用財政貼息、注入資本金、稅收優惠等方式,重點支持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城市群,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和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以及海東、海北、海南等地區現代農牧業、黃南熱貢生態文化旅遊示範區(試驗區)和曹家堡臨空綜合經濟區建設,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支持壯大縣域經濟和發展“飛地”經濟。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支持金融業、流通服務業、民航業等加快發展。
(二)堅持狠抓收入組織,確保財力總量穩定增長。繼續堅持“兩手抓”、“兩條腿走路”,做到一手抓自有收入,一手抓中央補助,確保財力穩定增長。在自有收入方面,在重視培植財源的同時,切實加強征管工作,做到依法徵收、應收盡收,增強財政收入的穩定性、均衡性和可持續性;支持稅務部門依法加強徵收管理,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稅源和重點企業的稅收監控;全面落實資源稅收入管理體制改革,強化資源稅及原生礦產品生態補償費徵收管理,做到應收盡收;進一步加強非稅收入征繳管理,將預算外收入按規定納入預算管理,保證及時足額入庫。在爭取中央補助方面,充分研究和利用青海特殊性因素,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導向和支持重點,不斷夯實項目庫儲備,做實做細項目,健全項目滾動推進機制,支持相關部門加大項目爭取工作力度,力爭中央對我省的各類補助持續增加,確保全省財力穩定增長。積極爭取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捐款,補充發展資金不足。
(三)積極促進改善民生,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按照公共財政要求,根據全省社會事業發展規律和公共服務的不同特點,積極探索有效的財政保障方式,不斷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加大“三農”投入。運用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投入激勵機制,引導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加大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支持推進引大濟湟、黃河沿岸水利綜合開發、水源建設、東部城市群綜合供水網路四大骨幹工程,加快建設節水灌溉和重點水庫工程建設;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政策,認真落實產糧(油)大縣獎勵政策,切實保護糧食主產縣利益;穩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基本農田整治,加快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農牧區綜合改革,支持推進鄉鎮機構、農牧區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穩步推進鄉村公益性債務化解工作,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注重發揮縣城在聯結城鄉、輻射“三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重點小城鎮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增強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引導農牧區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就業,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二是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落實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教育獎補機制,多渠道籌措教育發展資金,將通過融資籌集的教育資金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推進教育重點工程建設;支持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及校舍安全工程300餘所建設任務,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鞏固和擴大“普九”成果;支持特色職業教育發展,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學生資助和免學費政策;支持普通高校布局調整、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提高生均經費撥款水平,逐步化解高校債務,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提高普通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著力提高政府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和財政支持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確保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體現法定增長要求,財政教育撥款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努力實現到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三是支持醫療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加大資金投入、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完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五項重點任務,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體系,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組織管理和籌資機制,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支持推進規範管理;建立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逐步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增加服務內容,細化服務規範,提高服務質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促進計畫生育相關政策落實,保障人口和計畫生育目標的實現。四是支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做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探索推進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和五保供養對象、優撫對象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進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落實城鄉低保調標政策,完善城鄉低保動態管理機制,加強農村低保與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以及其他社會救助制度和扶貧政策之間的銜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統籌層次,降低失業保險繳費比例,合理確定失業保險待遇水平;不斷提高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生活質量與水平,逐步盤活社會福利存量資源,完善對公立福利機構的財政投入政策,全面落實孤兒生活保障政策,鼓勵社會團體、個人和外資等以多種形式捐助或興辦新的社會福利事業,推進社會福利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促進就業的財稅政策,最佳化小額擔保貸款政策,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利企業發展,鼓勵自主創業;繼續加大職業培訓投入,提高職業教育和培訓水平;把三江源地區草原生態管護公益性崗位試點擴大到青南三州;繼續做好普通高校畢業生、農牧區富餘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促進充分就業。五是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大投入,創新投入方式,在科學界定文化單位性質的基礎上,分層次、分類別實施針對性的財政扶持政策,支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支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促進開展新的文化服務項目,努力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全省文化軟實力;加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投入,支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支持實施州(地、市)縣“三館”和廣播電視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進一步增加大遺址保護、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革命歷史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經費投入,支持博物館陳列布展、藏品保護、文物徵集、公安防消防等重點工作;支持繁榮文藝創作、對外文化交流和優秀作品創作及人才培養,積極探索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運作方式;支持重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支持旅遊宣傳促銷活動,加快推進高原旅遊名省建設步伐;支持做大做強高原體育品牌賽事,加快高原專業體育運動訓練基地和民眾性體育運動場所建設。六是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遊牧民定居、農牧區困難民眾危房改造和農村獎勵性住房建設,支持實施千村建設和百村示範工程;通過棚戶區改造和新建、改建、政府購買等方式增加廉租房及公共租賃房;完善住房公積金使用辦法,適時推行住房貨幣化改革,支持青南地區幹部周轉房建設;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和收費基金優惠政策,降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成本,切實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促進房地產市場的良性發展。七是支持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繼續完善公務員工資和津補貼制度及事業單位績效評價制度,探索健全事業單位以目標考核為主導的工資獎金激勵制度;支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全民創業,促進增加民眾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落實惠農補貼、生態補償、土地流轉、林權制度改革等政策,支持扶貧式開發,多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八是支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大政法經費投入力度,健全獎補機制,提升政法機關處突能力;支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功能,加大對民主黨派、社會組織、人民團體、社區建設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努力推進改革創新,建立健全科學的財稅體制。堅持用改革的思路研究處理問題,穩步推進財政改革,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一是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合理界定省與州(地、市)、縣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健全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力爭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支出責任劃分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保持分—31—稅制框架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結合稅制改革適時調整完善重點稅種省與州(地、市)政府間的收入劃分,簡化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二是完善省對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科學設定、合理搭配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較大幅度壓縮、歸併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將現行部分屬於地方事務範圍且年度間數額相對固定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調整為一般性轉移支付;通過存量調整和增量安排,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三是深入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進一步加大省對縣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及財政基礎管理工作的指導,嚴格縣級部門預算審核;逐步擴大省直管縣財政管理制度覆蓋面,不斷豐富改革內涵;建立省對縣的財政管理績效考核機制,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進一步規範縣級基本支出行為和財力保障補助資金分配辦法;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加強力量,健全制度,探索鄉鎮財政管理有效途徑和模式,切實履行對鄉鎮財政資金的監管職能,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四是建立健全政府預算體系。在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保基金預算,逐步形成有機銜接、完整的政府預算體系,以全面反映政府收支總量、結構和管理活動。五是推進預算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制度,加大部門結餘結轉和自有收入統籌力度,完善部門基礎數據和項目管理信息庫,建立科學的定員定額標準體系,建立基礎數據動態管理機制,努力提高綜合預算編制水平;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快縣級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向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轉軌,逐步將預算單位所有資金賬戶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各級財政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系,加快推廣公務卡制度;全面推進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將行政事業單位出租、出借收入全部納入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加快推進省直單位開展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試點,深入推進州(地、市)、縣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行收繳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公物倉”管理制度,加快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平台建設步伐,規範預算單位資產配置和處置行為;完善政府採購制度,進一步規範政府採購行為,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六是建立健全綜合績效考核機制。突出綜合績效理念,建立健全對各級財政和預算部門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績效目標設定、績效跟蹤、績效評價及結果運用有機結合的綜合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實現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管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並研究探索建立績效評價結果公開機制和有效的問責機制,促進各地各部門努力提升預算管理整體水平,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七是穩步推進預算信息公開工作。加大預算公開力度,進一步細化和擴大公開的對象、範圍和內容,採取多種方式,逐步將政府所有公共支出、行政經費支出尤其是民眾較為關注的出國、車輛購置及招待費等“三公”經費及重點項目的資金安排及管理使用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八是強化規範政府債務管理。正確處理支持發展與規範管理的關係,不斷強化債務預算管理,將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舉借的債務統一歸口同級財政部門管理,逐步形成“舉債有度、償還有方、管理有序、監控有力”的債務管理新機制;建立完善政府性債務監測預警機制和政府性債務監測預警指標體系,認真核定舉債限額,從嚴控制債務規模,化解不良債務,降低負債水平;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對融資平台公司進行清理規範,並對融資平台公司進行分類管理,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後續融資等問題;進一步規範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舉債融資和擔保承諾行為,強化擔保責任,並完善反擔保手續,強化保全措施和手段,逐步形成管理規範、運行高效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推動全省政府債務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
(五)深入推進科學管理,進一步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堅持完善制度、夯實基礎與提高執行力並重,不斷加強財政科學管理,全面提高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強基礎管理工作和基層建設。強化金財工程套用支撐平台和核心業務系統套用,健全財政信息化標準規範體系,夯實財政管理基礎;加強行政事業資產管理,進一步完善行政事業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有機結合;加快會計隊伍人才培養,健全註冊會計師行業管理制度,完善企業財務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推動基層財政建設,完善鄉鎮財政職能,強化鄉鎮財政監管職責,充分發揮基層財政就近、就地的優勢;加強對縣鄉財政工作的指導和鄉鎮財政機構隊伍建設,加大對鄉村財政財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基層財政財務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和水平。二是整合和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按照“整合資金、統籌兼顧、有保有壓、突出重點”的原則,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集中財力辦大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提高支農和支持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的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從嚴控制公務出國(境)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大力壓縮公用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切實降低行政成本。三是提高預算管理水平。細化預算編制,切實減少代編預算,提高預算年初到位率;上級財政提前通知對下一般性轉移支付和部分專項轉移支付數,增強地方預算編制的完整性;狠抓預算執行管理,落實部門預算支出主體責任,提高預算執行均衡性和效率;加強國庫資金調度管理,確保基本支出預算按序時進度、項目支出預算按項目進度撥付資金;完善以收定支和據實結算項目支出辦法;積極推進財稅庫銀稅收收入電子繳庫橫向聯網工作,提高稅款入庫速度,實現稅收收入信息共享;進一步改進超收收入使用辦法,研究建立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提高預算執行的規範性。四是強化財政監督管理。牢固樹立全覆蓋、大監督的理念,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加大對重大財稅政策落實情況、重大民生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部門預算執行和非稅收入管理情況、會計信息質量和財政內部管理情況等方面的監督檢查力度;創新監督方式,統籌監督力量,提升監督層次,強化監督職能,積極構建財政監督檢查機構與業務部門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各有側重,職責明確橫向監督體系和各級財政分級負責、協調運作的監督檢查聯動機制,特別要切實加強縣鄉財政監督職能建設;繼續推進“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督促完善部門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強化內部監督制約。五是加強網路信息化建設。要規劃和建立流程通暢、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的一體化管理系統,實現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及監督監控全方位的科學規範管理,充分利用數據中心,加強對各類財政經濟數據的統計分析,為財政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六)切實加強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財政幹部整體素質。堅持“以人為本、從嚴治隊、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管理理念,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勇於創新、勤政廉潔、求真務實、奮發有為、善於推動科學發展的高素質財政人才隊伍。一是加強財政法制建設。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研究,配合做好預算法、增值稅法和轉移支付管理暫行條例等立法的相關工作;嚴格財稅執法,加強規範財政收支行為的重要制度建設,增強制度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繼續推進財政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辦事,狠抓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堅決杜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積極實施財政部門“六五”普法,強化財政執法監督和法制宣傳教育,努力提升財政幹部的法律素質。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按照建設學習型機關的要求,加大幹部教育培訓力度,積極開展分層、分類教育培訓,突出高層次培訓和基礎知識培訓兩個重點,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幹部“走出去”,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拓展思路、提升能力;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幹部樹立良好作風,切實增強大局觀念和服務意識,把科學化精細化的要求全面落實到財政工作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切實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認真落實懲防體系建設和反腐倡廉相關規定。結合財政工作實際,堅持把黨風廉政建設與財政改革發展、機關作風建設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加強廉政教育、強化制度約束,深化財政改革,推進源頭治理,規範權力運行,確保財政資金和幹部隊伍的安全。四是紮實推進財政文化建設。不斷豐富財政文化內涵,建立和豐富完善以“科學理財、服務民生,追求卓越、同舟共濟”為核心的財政文化理念,進一步增強凝聚力,努力營造團結幹事、激情幹事、踏實幹事的良好氛圍,為做好“十二五”時期各項財政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組織保障。
為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各級財政部門要明確職責,完善規劃實施和評估機制,增強對財政規劃實施的約束力,促進本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部門專項規劃與財政規劃保持銜接,加強政策統籌協調。要強化財政年度預算與本規劃的銜接,充分體現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齊心協力,切實履行職責,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機構,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加強科學管理,共同保障全省財政“十二五”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圓滿完成。
附表:
1.“十二五”時期青海財政收入計畫表(略)
2.“十二五”時期青海財政支出計畫表(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