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水畲族鄉

青水畲族鄉

青水畲族鄉是三明市兩個少數民族鄉之一,位於永安市的東南部距永安市區45公里,離泉三高速公路桃源互通口13公里,東北鄰槐南鎮、南界大田縣、西靠上坪鄉西洋鎮、北與三元區交界。鄉政府所在地海拔730米,總面積260.7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其中少數民族村9個;總人口1.67萬人,畲族人口6000多人畲族人口占33.1%;現有耕地2.23萬畝,山地面積36.3萬畝,林地25萬畝,毛竹3.8萬畝,森林覆蓋率76.3%,森林蓄積量102萬立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水畲族鄉
  • 別名:青水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 下轄地區:21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98
  • 面積:260.7平方公里
  • 人口:1.67萬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閩G
歷史沿革,明朝景泰三年以前,解放前,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交通,氣候,自然資源,旅遊資源,人口民族,人文歷史,經濟發展,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明朝景泰三年以前

青水在明朝景泰三年以前,屬尤溪縣萬足里四十一都和四十二都管轄,惟豐田村系屬沙縣崇仁里二十七都管轄。景泰三年永安建縣,改隸永安縣。清末民初政權,永安東路四十一都(靑水)設議亊會,議長為鐘元音,統率維持社會治安。民國九年(1920年)永安東路青水設民團,各村設甲首,直屬民團,歷任民團團總職責為處理民事糾紛、征糧等。民國廿四年(1935年)起青水地區設保甲制度,保設保長,甲設甲長。有青水、龍吳等7個保,保以上為聯保,設聯保主任與民政、戶籍等幹事。民國廿七年(1938年),由龍吳、青水兩村名的首字為名,設立龍青鄉公所,直屬永安縣第二區,鄉公所設鄉長、主任幹事、民政、戶籍、亊務員、所丁6--7人組成。民國卅年(1941年)縣設參議會,鄉設鄉民代表會,龍青鄉鄉民代表會主席首任鐘揚鑣。

解放前

解放前叫龍青鄉,建國後改名青水。其名為青水由一口清澈見底的池塘而得名。1950年至1952年,青水屬永安縣二區仍名為龍青鄉,改保為村。1952年10月由永安二區劃出另立七區,含青水、槐南、西華等鄉。青水鄉又劃為青水、龍吳、槐南三個鄉,青水原轄的爐丘、豐田兩鄉屬二區管轄。1953年成立第一屆青水鄉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8月由青水等三個鄉劃為青水、龍吳、陳厝洋、槐甫、東井、黃傒、豐田等鄉。爐丘鄉又劃為爐丘、三溪兩鄉。1955年二區的豐田劃入青水,1956年9月二區爐丘劃入青水管轄。1957年底撤區並鄉、劃青水、爐丘兩鄉成立人民政府。1958年10月青水、爐丘先後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5月,青水、爐丘合併為青水人民公社。1961年冬又劃為青水、爐丘兩個人民公社。1984年8月機構改革,在行政區域不變的基礎上合併改為青水鄉人民政府,21個大隊改為21個村,121個生產隊改為121個村民小組。1987年福建省民政廳168號檔案批覆青水鄉改設青水畲族鄉。於1987年10月9日正式成立。
解放前,由於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生產力發展制約,青水廣大民眾生活水平極低,“寒冬火籠當棉衣,臘月無被蓋棕衣。窮人代代住舊房,富人架屋也稀奇。三碗飯三件衣,不會凍死不會飢。煮菜用油劃十字,讀書子弟也無幾。”這首民謠真實寫照了民眾生活。解放後人民當家做主,青水人民勞動情緒空前高漲,生活日益得到改善。1980年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鼓舞下,青水經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農業年年豐收,工商業蓬勃崛起發展。僅1984年的糧食產量,為建國時的四倍,農民收入由建國時的人均25元增為人均350元。青水人民精神面貌起了巨大變化,呈現活躍、騰飛景象。2015年全鄉實現農林漁牧業總產值3.9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8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億元,地方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365元。

行政區劃

青水畲族鄉轄21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其中少數民族村9個,分別是青水、汀海、際頭、黃景山、百芑丘、滄海、羅溪、三房和柯山村。

地理環境

交通

青水畲族鄉位於三明市永安市東南部,距永安市區45公里,離泉三高速公路桃源互通口13公里。

氣候

青水畲族鄉屬亞熱帶季風高山型氣候,年均氣溫16.3℃,年均降雨量1688毫米,年無霜期253天。

自然資源

青水畲族鄉地下資源非常豐富,現已探明石灰石儲量4319萬噸,鐵砂100萬噸,石英石50萬噸,白煤1000萬噸以上,其他還有銅、錳鐵、硫鐵、花崗岩、高嶺土等礦產資源;農業主要以菸葉、食用菌、反季節蔬菜、茶葉、制種、畜禽養殖為主;有豐富的水資源,其中已開發的水電站13個,總裝機容量6280千瓦。

旅遊資源

旅遊開發有較大發展,主要有永寧橋、古戲台、王審知之母"徐氏夫人墓"、一頂玉女仙峰、畲鄉民俗文化展覽館等景點,近年來,先後被國務院、國家民委、國家農業部、國家體委等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億萬農民健身運動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人口民族

總人口1.67萬人,其中畲族人口5600多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3.1%,基本分布在九個少數民族村中。畲族姓氏主要有鐘姓和蘭姓。青水先民多為外地移民,帶來了各地的方言,因此青水的方言相當複雜,可分為青水本地土話、永安話、大田話、閩南話、長汀話和槐南話等六種語言。

人文歷史

青水畲族鄉屬三明市僅有的兩個少數民族鄉之一。1992年被授予“全國體育先進鄉鎮獲”,1994牟9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並先後獲“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生態鄉鎮”、“福建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滄海畲族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這片深厚的土地上,具有悠久而獨特的歷史軌跡,畲族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青水畲族民風純樸,民俗文化相對集中,早期的服飾文化、山歌文化、飲食文化、古建築文化等在這裡得以較好的保存。有天寶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傳統古建築群,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腔戲,有1120多年歷史的開閩王王審知之母“徐氏夫人墓”和王氏祖祠(王審知駐軍舊址)-“羅兜祠”,有國家級傳統村落滄海村,有為永安市申報2006年CCTV“中國魅力城市”赴京展演而聲名遠揚的“儺面舞”,有奇特瑰麗的瓊山螺旋通天岩、巍峨壯觀的玉頂美女峰、美桃峰,有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葫蘆洞和有保存完好的紅軍標語,還有風情萬種的畲族歌舞—古老的山歌文化及勞動之餘的竹竿舞等等,這些獨具濃郁畲鄉特色的人文文化,帶著神秘,帶著魅力,等著人們來揭開面紗。

經濟發展

青水畲族鄉是農業鄉鎮,村財增收和村民收入主要以菸葉、茶葉、高山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畜禽養殖為主。境內有豐富的水資源,已開發水電站17個,總裝機容量12140千瓦。礦產資源也相當豐富,現已探明有石灰石、白煤、鐵砂、石英石等十多種礦產。以“森林人家”為主題的旅遊產業正蓬勃發展,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天寶岩自然保護區面積在青水鄉境內占50%。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26日,獲評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