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岩位於龍門鎮南部烏岩山山麓,溪瑤村境內。
青林岩年久失修,加上十年動亂破壞,現已面目全非,僅存數處遺蹟而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林岩
- 位於:龍門鎮南部烏岩山山麓
- 出自:《安溪縣誌》
- 詞性:名詞
青林岩
明嘉靖《安溪縣誌》載:“在依仁里貴湖烏岩山下,今名龍安岩。前有石筍卓立溪心。五季間,有清豁禪師居於此。宋淳熙八年,道人了員跡其石,結茅為舍,後拓為殿堂。”清康熙《安溪縣誌》亦載:“邑岩之最大者,清水為上,青林次之。”青林岩層巒疊翠,幽勝迥然,有著名景色十處。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同安舉人池顯方登此岩訪重眉禪師時,曾就青林岩十景作十詠。五代詹敦仁 參訪青林岩時“受龍安岩長老惠茶,以此作簡”留下安溪史載最早茶詩:“潑乳浮花滿盞傾,余香繞齒襲人清。宿酲未解驚窗午,戰退降魔不用兵。”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冬,清豁禪師在青林岩坐化,其門人恐其遺骸為蟲蟻所食,置於深谷峭壁岩石上,留七日七夜,神色不變,儼然入定。門人將屍骨火化散開後,得舍利子300粒,就在那岩石上修建舍利塔。翌年,陳洪進納土歸宋,因感清豁禪師道行高深,廣有善績,於宋有功,於己有恩,特請奏朝廷,勅賜紫方袍,封“性空禪師”。
南宋淳熙年中(1182年左右),了員道人在清豁禪師遺蹟旁拓建殿堂。幾經擴建,規模日益壯觀。據載,殿堂寬大,中有八支大柱,徑圍數尺,高三丈,氣派非凡。
清康熙年間(1662—1722),知縣關弘異因避雨青林岩,見梵堂“棟折垣傾”,即派人于山中尋找巨木,捐俸重建青林岩,起蓋壽禪寺,並作《重建青林岩記》。《記》曰:“當廢而興,數有嘿司。予繼夫前人而重修,後人復繼余而重修,自是剎益古,岩益名,豈不彰彰較著也哉?”
其後,鄉人陳毓愷、施振侃、白江旰、莊養鱗建造了祠廟。幾經擴建,規模日益壯觀。據載,殿堂寬大,中有八支大柱,徑圍數尺,高三丈,氣派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