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電力工業志

《青島市志·電力工業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6年,記述範圍的上限為1897年,下限為1990年。志書除概述和附錄外,共設電力建設、發電、供電、用電、電力調度、管理6篇,計29章、60節。1898年,德國企業主為供應侵占青島的德軍設施和官署照明用電,搭設簡易廠房,開始發電。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組建中日合資“膠澳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多次增裝發供電設備,並於1936年12月建成四方發電所,使發電容量達到35000千瓦,此間,華人侯繡屏發起招股,於平度創辦明星電燈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市志·電力工業志
  • 外文名:Qingdao zhiju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類別: 地方志
  • 編纂單位: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 編纂人員:於金濤, 劉鋼, 陸貴池
雜誌的由來,日本投降後,20世紀70年代,

雜誌的由來

1898年,德國企業主為供應侵占青島的德軍設施和官署照明用電,搭設簡易廠房,開始發電。此後為了進一步鞏固殖民統治,長期掠奪青島資源,不斷擴大供電範圍,1906年發電量達86.77萬千瓦時, 成為北方主要供電城市之一。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後為了侵略掠奪的需要,將德國人安裝的設備全部拆除、重建,至1922年底發電容量達5000千瓦,新建台東鎮、李村水源地兩變電所,用戶發展到6841戶。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組建中日合資“膠澳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多次增裝發供電設備,並於1936年12月建成四方發電所,使發電容量達到35000千瓦,此間,華人侯繡屏發起招股,於平度創辦明星電燈廠。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施行“焦土抗戰”,將四方發電所3台設備及配電設施炸毀。 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後,為了侵華戰爭的需要,一面修復四方發電所,一面陸續將原“膠澳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發電設備拆往山東各地,至1941年原址設備拆遷一空。

日本投降後

1945年日本投降後,青島電業由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魯晉豫地區特派員辦公處派員會同青島市政府接管電業。在解放戰爭中,中共地下組織領導電業職工,加強對電力設施的保護,避免了國民黨軍隊撤退前的大破壞。1949年6月四方發電所設備容量35000千瓦,紗廠自備發電所設備容量213 00千瓦,各類用戶43899戶。 青島解放後, 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 年發電量達2.1億千瓦時, 為1949年的1.74倍。“一五”期間共架設5條20千伏輸電線路103.5千米,擴建新建台東、四方、白沙河、四流路、滄口等變電站,擴建增裝一批發電裝備。
1958年後的3年間新增5機4爐,使全市發電裝機容量達67000千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1.91倍,但此間因大搞簡易發電,留下許多隱患,事故頻繁。此後電力系統深入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整頓企業,加強管理並投資1594.8萬元對青島發電廠擴建工程遺留項目填平補齊。1965年底青島發電廠發電設備達10機10爐,裝機容量13.3萬千瓦, 為1949年的2.8倍。“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電業管理秩序被打亂,但絕大部分職工堅守崗位,做到不停產不停電,維持了必要的電力供應。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初,為適應戰備需要,先後建成樓山和嶗山兩個發電廠,同時青島電網與山東電網聯網,從此結束了青島市孤立電網的歷史。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島的電力工業進入全面發展時期,1978年黃島發電廠開始一期工程建設,一些低效率、高消耗的老設備逐漸淘汰,嶗山和樓山兩個發電廠分別停用、拆除。1987年後,青島市人民政府和電業部門,一是抓開源,鼓勵和調動有條件的工廠、企業進一步搞好餘熱、背壓發電,平度、膠南、膠州、萊西、即墨等地方發電廠問世,黃島發電廠擴建二期工程開工建設;二是抓節流,強化計畫用電、節約用電和安全用電管理工作。
1990年底,青島電業裝機容量92.14萬千瓦,年發電量402213萬千瓦時, 共建有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159條、2515.4千米;35千伏及以上變壓器365台, 總容量284921千伏安。發供電能力大幅度提高,緩解了青島電力的供需矛盾。 是年社會總用電量410778萬千瓦時,人均年用電量達573千瓦時,比全省人均用電量高出34千瓦時。 該志全面闡述了青島電力工業由產生、發展到興旺發達的歷史,是青島市第一部關於電力工業的專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