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對外經濟貿易志》是一本反映青島100多年來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變化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島市志·對外經濟貿易志
- 作者: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 類別:歷史
- 出版社: 五洲傳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年
- 頁數:364 頁
- ISBN:7801138929
- 編撰時間:1991年
相關背景,基本內容,發布機構,
相關背景
《青島市志·對外經濟貿易志》編纂始於1991年,2001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 節層次劃分,共分為3篇、11章。首篇為對外貿易,依次為:對外經濟、對外經濟貿易管理。該志的年代斷限,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下延。
基本內容
《青島市志·對外經濟貿易志》反映了青島100多年來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的變化。 青島對外貿易歷史悠久,北宋朝在板橋鎮設市舶司,即為全國五大外貿口岸之一。後雖各朝無市舶司,民間外貿不斷。1862年設東海關後,青島口、金家口、塔埠頭為東海關分關,靈山衛、女姑口、滄口、沙子口、登窯口、薛家島等地設東海關分卡或代辦處,奠定了青島外貿口岸的地位。 德國侵占時期,以建立軍事基地和商業基地為目標,殖民當局致力於建海港、築鐵路、開礦山、辦工廠、設銀行、興市政,使青島外貿步入新的階段。至1912年,成為山東第一大港口,在全國46個港口中居第6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侵占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迅速控制了青島對外經貿。他們在青島投資辦紡織廠,如三菱、三井等率領中小資本打入青島並大事擴張,成為其壟斷青島外經貿的支撐。1916年,日本通過青島港的貿易額達2662萬海關兩,約占該港對外貿易總額的87%; 1918年,進出青島港的輪船中,日本商人輪船數占86%,噸位占78%,在青島對外貿易中居壟斷地位。 北洋政府統治及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對外貿易仍為外國壟斷和控制,特別是日本經濟勢力猖獗,無論在進出口商品量、進出口額以及進出口船舶和航線諸方面,都占重要地位。這一時期國內外貿企業亦有所發展,使青島對外貿易比前期有較大的增長。1933年,山東的對外出口貿易中,青島占70.8%;貨物進口貿易中,青島占87.2%。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期間,青島的對外經濟貿易受到了極大摧殘。許多傳統大宗出口產品,如花生、豬鬃、蛋品、花邊等出口陷於停頓。而日本對青島的出口貿易卻扶搖直上,日棉、糖品、紙張、化學品、汽油及柴油等產品大量傾銷,青島基本變成了日本剩餘商品的集散地。 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美國以“援助”為名,加快對中國經濟特別是對外經濟貿易的控制。一時間,美國貨的大量傾銷,造成了青島地區對外貿易的嚴重入超。 青島解放後, 外貿進口從1949年的5.6萬噸,發展到1958年的47.4萬噸,外貿出口從1949年的2.6萬噸, 發展到1958年的25.5萬噸,1952年曾達到50萬噸。1959年,青島建立市級外貿機構。 當年,出口商品收購值為18574萬元。以後,受三年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影響, 1962年的收購下降到12606萬元。隨著國家經濟調整的順利進展,出口商品收購值逐步增加。 “文化大革命”初期,青島出口商品收購連年下降,1966年為25156萬元,1967年下降到23978萬元,1970年再降至20248萬元。其後,經過全面整頓商品收購值回升,1975年即達34541萬元,1976年達到40155萬元,比1966年增長59.6%。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外經貿領導工作的加強及外貿體制改革的順利進展,推動了全市外經貿事業的迅速發展。1978年前青島沒有利用外資項目,1979年至1983年有25個項目, 投資總額近900萬美元。1984年進一步對外開放後,外資來源已擴大到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韓國、義大利、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和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17個國家和地區。 1988年,青島市政府在外貿系統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調動了企業出口創匯的積極性。 當年全市外貿出口收購值達到19.50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自營出口創匯2.17億美元,供省出口創匯1.40億美元,合計創匯3.57億美元,為自營進出口貿易開了個好頭。青島市出口商品結構經過積極的調整,加工製成品占出口商品收購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80%, 初級產品則由35%下降到20%,出口商品結構日益趨向合理。 1990年,全市外貿出口達到3.35億美元,比1989年增長14.32%,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9.85%。 此外,青島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1979年至1988年,全市累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812項, 成交金額4.26億美元。全市有80%以上的市屬企業得到較徹底的技術改造,有30多個重點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在國內同行業中居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