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二輕工業志

《青島市志·二輕工業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1992年完成初稿,後經調整、補充, 於1999年8月正式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市志·二輕工業志
  • 工作始於:1982年
  • 初稿時間:1992年完成
  • 特點:後經調整、補充
內容簡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本志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85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全書設縫紉·皮革製品、五金製品、塑膠製品、家具及木材製品、家用電器、文化體育用品、工藝美術品、二輕工業機械、管理9篇,計27章、72節。

詳細介紹

青島建置後,各種店鋪、手工業作坊相繼開辦。德國侵占青島後,西方工業漸漸進入青島,開辦了蛋糕、火柴、榨油、啤酒、電器、肥皂、水泥、造船等行業。中國人自己經營的工廠、作坊也不斷發展,手工業隊伍不斷壯大。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日本商人利用青島及其腹地豐富的物產資源和廉價的勞力資源,在青島建立工廠企業和公司、 商號120多個,而中國人開辦的工廠、手工業作坊和店鋪由於資金不足、設備簡陋、工藝落後,無法與日本企業抗衡,發展緩慢,直至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青島冀魯制針廠、老亞美台秤廠、德泰實業、日新鐵工廠、新生鐵工廠、天興德陳記鐵工廠、孚德鞋店相繼開業,民族工業發展迅速。日本第二次統治時期,殖民當局加緊了對青島民族工業的破壞,加之原材料奇缺,青島市手工業工場、作坊大多歇業、停產。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青島的手工業曾有所恢復,但隨著國民黨挑起的內戰不斷升級,運輸中斷,原料缺乏,產品滯銷,青島的手工業再次步入困境,大批工商業停業。 青島解放後,手工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1952年,青島市個體手工業者開始組織起來,向集體化生產發展。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青島市的手工業堅持以集體為主,以小型企業為主,以生產日用小商品為主的原則,在國家計畫指導下,以市場調節為主,實行行業統一管理。大部分手工業企業擺脫了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步入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的軌道。 1965年, 青島市手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6530萬元, 利潤2363.7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手工業改稱二輕工業,生產受到嚴重衝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島市對二輕工業進行了全面清理和整頓,落實了經濟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最佳化勞動組合,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建立新的銷售網路, 合理投資, 引進、 更新設備,生產面貌大為改觀。1981年至1985年, 青島市二輕工業機械化、半機械化程度達70%以上;完成出口交貨值達59116萬元。1979年至1985年,共創各類優質名牌產品133項。 《青島市志·二輕工業志》抓住了工業志的特點,以二輕工業產品為線索,脈絡清楚,詳細記述了青島二輕工業從手工業作坊到機械化的發展過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