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土山屯墓群

青島土山屯墓群

青島土山屯墓群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內土山屯,為漢代墓群。群墓葬布局、封土、祭台、棺槨形制、出土文物等均保存較好,構成完整的有機整體,在漢代中低級貴族墓葬發掘資料中非常罕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島土山屯墓群
  • 出土地點: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內土山屯
  • 館藏地點: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內土山屯
  • 所屬年代:漢代
挖掘情況,研究價值,學術意義,考古獲獎,

挖掘情況

1.8萬次播放
28:36
古墓探秘:奇怪的夫妻墓葬
發掘單位: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 煙臺市博物館 青島市黃島區博物館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對土山屯墓群部分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得了重要的考古新發現。
青島土山屯墓群
發掘之初便突出課題意識並以此指導考古全程。積極探索魯東南沿海漢代封土墓的構制、內涵及其與江浙一帶的經濟文化交流等。在考古發掘的同時,積極開展對周邊遺址的調查工作——探尋墓群主人生前的生活區,發現了同時期的城址、窯爐等相關遺蹟。
發掘嚴格執行田野考古操作規程。根據實際需求劃分發掘區,確認封土及遺蹟之間的相互關係後,再對封土、祭台和墓葬等逐一清理。注重各種現代科技手段的套用。使用多種技術手段對整個發掘區和遺蹟進行航拍測繪,對所有墓葬的不同發掘層面進行三維建模並初步實現了田野考古繪圖電子化,對重要遺蹟全程多機位錄像,利用紅外掃瞄器對出土木牘等文獻資料第一時間進行紅外掃描以提取寶貴的文字信息,多次邀請相關專家現場指導有機質文物提取和保護工作。注重搭建多學科合作研究平台。與多家單位合作,對出土木材年輪的氧同位素進行檢測以研究氣候變遷,對出土漆器進行成分檢測和研究製作工藝,開展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和動物考古的檢測和研究工作,開展人體骨骼牙齒中鍶同位素檢測和研究工作,對出土漆器和紡織品進行保護、修復和研究工作。
主要發現和收穫
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78座,其中東周時期墓葬25 座,漢代墓葬125座,清代墓葬28座。最為重要的是漢代時期的墓葬,形制特殊,出土遺物豐富且保存較好。
發現漢代時期封土15處,封土之下一般為兩座墓(封1下為四座墓)。墓葬之間有早晚關係,較晚墓葬打破較早的墓葬封土,再在墓葬上堆積新的封土,新的封土疊壓在較早墓葬的封土之上,從而整體形成一個更大的封土。部分墓壙外圍發現有溝狀遺蹟,可能為排水溝或界溝。
共在7處封土的南側發現有磚構平台,均位於封土南側的緩坡之上,略呈方形,邊長2-2.5米,其中封10磚構平台中央放置有一灰陶罐。初步推測其應為“祭台”性質的遺蹟,其作用應是在墓前“露祭”時擺放酒食。部分封土發現存在早晚關係的兩處磚構平台,分別對應早晚兩期封土。
漢代墓葬形制主要為岩坑豎穴磚木混槨墓,其中一些墓葬規模較大,並穴於封土之下,部分帶有墓道,呈“甲”字形。棺槨結構多樣,分別有三槨重棺、雙槨重棺、雙槨單棺、單槨雙棺和單槨單棺等;一般兼具磚槨和木槨,部分保存較好的墓葬,在槨頂之上發現有橫鋪的圓木或半圓木,似為象徵屋頂房梁;槨室內除放置棺外,一般分邊箱或頭箱。M177葬制殊為複雜,槨室有“人”字形木槨頂和堂寢結構。有的槨外填有大量的陶瓦片堆積,多為破碎的建築材料,與“積貝、積沙、積石”墓形制類似,可稱之為“積陶墓”。棺多為長方形盒狀,少量棺為獨木鑿空製作,其中M147和M157館外有麻布棺束髹漆的現象。部分墓葬人骨保存完整,出土大量頭髮、鬍鬚和指甲標本。根據出土的關於墓主身份的文字材料(印章和遣冊),可稱這批墓葬為“劉氏家族”墓地。
青島土山屯墓群
出土文物計1000餘件(套),主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玉器和絲織品等。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壺、瓿等;銅器主要有盆、熏爐、帶鉤、印章、銅鏡、銅環等,其中銅鏡出土數量大,種類多,保存好;鐵器主要有削刀、佩刀和玉具劍等;漆木器發現較多且保存較好,主要有嵌金漆七子奩、盒、案、盤、樽、耳杯和木劍、木枕、木帶鉤、木杖、溫明、雙管毛筆、木牘和竹簡等;玉器主要有玉印、帶鉤、環、劍璏、佩和玉琀蟬等;絲織品雖有殘朽,仍然提取了紗帽、系帶、鞋襪等。
其中玉印、玉席、玉溫明、玉枕和木牘(竹簡)尤為重要。玉印出土M147,立方體形,側面有對穿小孔。墨書印面,分別為“蕭令之印”和“堂邑令印”,應為明器。玉席位於M147墓主人身下,保存完好,為琉璃片(鉛鋇玻璃)連綴的席狀葬具,以方形為主,少量圓形和菱形。片上鑄有柿蒂紋、龍紋和虎紋,紋飾部分貼有金箔,另有部分素麵琉璃片,四角均有小孔,用以連綴。玉席與棺內底同寬,略短於棺內底。其底部鋪有一層毛氈類織物,疑為承托玉席之物。溫明發現於M147棺內北側,罩於墓主人頭部之上,盒狀,盝頂中央嵌琉璃璧,璧中央置包金箔木雕小龜;盝頂斜坡四角附有四隻木雕包金銀箔螭虎;盒身內外側均鑲嵌有琉璃飾片,北、東、西三面側板內側均鑲嵌有一面素麵銅鏡,盒身內放置包金虎頭木枕一件,另附有木雕包金的伏羲女媧和侍女等木偶。這類器物,以前有少量發現,多位先生對其定名曾有過討論。因本次發掘同出的遣冊上有自名,故可確知此器物即為“溫明”。這是發現的形制最繁複、工藝最複雜、保存最完整的漢代溫明實物。
共發現23枚木牘,其中9枚為遣冊,6枚為上計文書木牘,另有2枚名刺和數枚空白牘。M147出土的遣冊“堂邑令劉君衣物名”,其上有關“玉溫明”、“玉席”和“堂邑戶口薄”等記載,尤為重要。“上計”文書牘中,《堂邑元壽二年要具薄》、《諸曹要員集簿》、《堂邑盜賊命簿》和《囚簿》等記載了堂邑縣元壽二年的吏員數量、城池大小、戶籍人口、犯罪人數、庫兵數量、提封數量、疾病、墾田、錢糧市稅、傳馬數量、賑濟貧民、所捕盜賊及定罪情況。另有《元壽二年十一月見錢及逋簿》、《君視事以來捕得他縣盜賊小盜傷人簿》、《牧君移書要》、《堂邑元壽二年庫兵要完堅簿》等木牘。除此之外,M164棺中發現有一些竹簡,雖殘朽較為嚴重,仍發現其上有墨書字跡。

研究價值

學術意義

1、土山屯漢代墓葬,大多保存相對完好。其封土下兩座墓葬的結構,異於本地區發掘的膠州趙家莊漢墓和日照海曲漢墓等,為魯東南沿海這類封土墓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積陶墓”的發現,或是一種新的葬制。磚槨加木槨的槨室結構、“人”字形槨頂、獨木棺等現象,應與戰國至漢代這一區域和吳越文化區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關。
2、墓群所在的區域,為秦漢時期琅琊郡地域。本次不僅發掘了一批“劉氏家族”墓葬,還在墓地北4公里處發現了同時期城址,該遺址年代跨越龍山、岳石、東周、秦漢直至隋唐,調查發現大量漢“千秋萬歲”瓦當、大型柱礎石、雙陶水管等重要跡象,這為進一步探尋盛極一時的琅琊郡地望等歷史之謎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
3、封土前磚構“祭台”,是國內漢代考古中首次發現,為研究兩漢時期的喪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代墓祭制度研究中有關實物資料缺乏的空白。
4、大量原始青瓷器、揚州風格漆器和溫明、玉席等葬具的發現,為研究漢代時期魯東南沿海與江浙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等都提供了新的物證。竹木漆器、紡織品等有機質文物的發現,在北方地區尤為罕見,將極大豐富我國北方地區漢代經濟文化的研究。
青島土山屯墓群
5、出土的遣冊等彌足珍貴,為漢代名物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特別是溫明和玉席,均是第一次發現自名,為這類文物定名的討論提供了考古依據,是為定論。玉席的完整呈現,對校正以往一些漢代墓葬出土“玉片”的性質(通常認為是“玉衣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明器墨書玉印的提取,國內罕見,為以往漢代墓葬出土的空白印面印章的研究等提供了明確佐證。
6、上計文書木牘是墓葬內發掘出土的第一批完整的漢代縣級上計文書牘。這批木牘保存完整、內容詳盡、文字清晰、書法工整,與尹灣漢墓、天長紀莊漢墓和松柏漢墓出土的上計文書牘,共同構建了漢代時期郡、縣、鄉三級行政機構上計制度的實物資料體系,補文獻之不足,對漢代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書法史研究等具均有重大意義。
土山屯墓群墓葬布局、封土、祭台、棺槨形制、出土文物等均保存較好,構成完整的有機整體,在漢代中低級貴族墓葬發掘資料中非常罕見。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具有鮮明的吳越文化特色,對於魯東南沿海地區葬俗研究及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等都具有指標性意義;出土文獻等珍貴文物,為研究漢代政治制度、地域文化以及物質文化交流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是一次極為重要的考古新發現。

考古獲獎

2018年2月26日,山東青島土山屯墓群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