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何氏

“何氏家廟”,即青山何氏宗祠,又稱“敦睦堂”。它坐落在樅陽鎮大青山村(原何祖莊村)南部的葉莊。它坐北朝南,面朝高崗,北靠飛蛾山、大青山;東邊有佛寺嶺環護;西邊有筆架山、盤龍山邐迤,大青山來水流過門前,匯入神靈湖:東南面又有陡山鎖住水口。再五里外有石磯頭、鐘山環繞,又鎖住通長江水口。“何氏家廟”可以說是山環水繞,羅城重密。因此,祖先幾輩人都認為此地最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山何氏
  • 別稱:“何氏家廟”
  • 坐落在:樅陽鎮大青山村
  • 特點:山環水繞,羅城重密
何氏輩分
青山何氏行派字輩從七世祖開始如下:(七世祖以前用婺源輩)
思如應元式士隆昌
曰守家傳宗嗣孔大
時逢興裕兆以登庭
慶同衍之維承先志
憲章文武華國生輝
青山 安徽安慶樅陽境內,現保存有何氏家廟 乃明代宰相何如寵故里。
早先,十世永紹公任家督,於康熙十四年(公元1673年)在青山西麓的蕭家崗建了宗祠。後因年久失修而傾圮。乾隆辛卯(公元1771年)秋,倚石公率領族人,集金一千二百餘兩,後公又自己墊付一百餘兩,在葉莊建成了“何氏家廟”。後三年,新家督孝則與芳春二公又率領族人集資,裝修門戶,設立神龕。於是,“何氏家廟”全部竣工。
“何氏家廟”共三進,兩個大天井,占地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
前進:大門外安有旗桿夾石、上馬石。大門上書“何氏家廟”四個篆書大字。大門口左右兩側門凳都是青石大石鼓。進大門往裡不遠,兩側是儀門,中間是中門,門上有“天恩再問”匾。一、二進之間是天井,天井東西側有廂房。天井東西邊各栽一棵龍柏,高有二十餘米,蔥蔚如傘。
中進:中廳正中橫匾書“敦睦堂”三個大字,下方左右兩根大柱上掛有“千秋共識廬江郡,六皖開先宰相家”的楹聯。
後進:從中進過天井就進入後進正廳。正廳建有神龕,供奉祖先神主。正廳兩邊是廂房。
總之,“何氏家廟”三大進全是清代徽派風格,石鼓柱基,立柱穿枋,門、窗亮格,雕龍刻鳳,彩繪鮮明,恢宏壯麗。
從外面看,“何氏家廟”東西側外牆都是青磚砌成,從南到北由七個起伏、東西對襯的蜈蚣垛組成,起伏昂揚,勁健有力,似雙龍盤踞,又像雙龍起舞,氣宇非凡。
非常遺憾,在“文革”中,蜈蚣垛被拆平,大門前的旗桿夾石被拔除,門凳兩隻石鼓已不存,“天恩再問”龍鳳匾、“敦睦堂”匾,“千秋共識廬江郡,六皖開先宰相家”的楹聯,後進中廳的神龕神主,格子門窗以及許多龍鳳雕刻,都因掃“四舊”而毀掉。三大進房頂椽子上的青瓦多數滑脫,地上鋪的青磚因雨水侵蝕而化成了泥土;兩個大天井地上鋪的青石塊也已分化成泥,雜草叢生了。
想我青山何氏祖先能夠合力建成宏麗的宗祠於前,子誠公(公元1901—1973,生前任樅陽縣副縣長)卓識超邁,保護宗祠於後——解放後將青山國小辦在宗祠內,讓宗祠得以躲過1958年拆祠宇的風潮,真是闔族大幸。但是,“何氏家廟”在歷經二百多年的滄桑風雨後,現在已經不堪重負,搖搖欲墜矣!見此情景,族中耆老,孝子慈孫,都為宗祠的現狀而焦急。
安徽桐城(樅陽)青山何氏淵源簡介
安徽桐城(樅陽)青山何氏發自婺源東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國師何溥。何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號潛齋,晚號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縣令何易於的第五代孫子,其祖上從廬江遷居河南潁陰縣(今屬漯河市)。
婺源東部的田源何氏十五世孫鼎公,行派榮三,生元至正癸未(公元1343年)。鼎公生當元末亂世,與兄震間關北走,“見青山穹窿江表,為一方之冠,遂卜居焉”,稱“青山何氏”。而震公落籍貴池青陽縣新河鎮,稱“蓮花井何氏”。震公卒葬青山南麓的筆架山中峰,與弟鼎公墓園(大泊頭)指距相望。
鼎公與朱太母生子四人。四傳至竹軒公,青山何氏漸漸興旺了。再傳至七世海漁公,以歲貢廷試第一,授山東棲霞知縣,青山何氏初顯。海漁公仲子何如申、幼子何如寵於萬曆戊戌(公元1598年)同中進士。何如申公後來仕至浙江右布政使;何如寵公仕至東閣大學士;晉升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青山何氏就蔚為名家望族了。1914年,四修《青山何氏宗譜》成功時,有男女萬餘人。現在,“青山何氏”更是子孫繁衍,播遷海內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