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簫,字阿簫,清代歌妓,蘇州人。
龔自珍與歌妓靈簫關係十分密切,《己亥雜詩》十分之一的主題都與靈簫有關,其中一首龔自珍說自己正墮入“紅似相思綠似愁”的情場裡,靈簫並不在京師,離愁也就難排難遣。
基本介紹
- 字:阿簫
- 所處時代:清代
- 出生地:蘇州
- 本名:靈簫
- 職業:歌妓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龔自珍一路南下來到清江浦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名叫靈簫的歌妓。龔自珍是這樣寫她的出場的:“大宙東南久寂寥,甄陀羅出一枝簫。簫聲容與渡淮去,淮上魂須七日招”。東南各省寂寥已久,因一個女子而變得璀璨起來,或者說,只為了等待一個女子的出現。龔自珍的詩:“風雲才略已消磨,甘隸妝檯伺眼波。為恐劉郎英氣盡,捲簾梳洗望黃河”。英雄遲暮的龔自珍已經疲於宦海,才略消磨殆盡。可是,女子生怕他將平生英氣真的消磨一空,於是在梳洗的時候,特意卷上窗簾,引導望著不遠處的黃河。為什麼是黃河?因為黃河瀾翻不窮,泥沙俱下,代表了一種英雄氣象。後龔自珍回到清江浦,與靈簫小別重逢,溫存更倍於從前,靈簫提出為她贖身,這讓龔自珍為了難,只好默默離去,靈簫傷心不已。兩月後龔自珍再到清江浦,靈簫已不知去向。龔自珍只得怏怏而去。
人物經歷
靈簫為龔自珍晚年所識歌妓,後納為妾。靈簫其字阿簫,蘇州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道光己亥(1839年)五月十二日後數日,龔自珍與靈簫相識於袁浦,九月二十五日兩人重見於袁浦,隨後靈簫離開袁浦,回蘇州。龔自珍與靈簫的交往,始自道光己亥五月十二日後數日,終於道光辛丑(1841年)八月十二日龔氏暴卒丹陽之前,共有二年多時間。
此年四月二十三日,龔自珍未攜眷屬,辭官離京南下。五月十二日抵淮浦作,即今江蘇省清江市。龔氏在此待了數日,也正是此後的某一天在筵席上遇見了歌妓靈簫。兩人一見傾心,龔氏隨即賦詩三首(《己亥雜詩》第九五至九七首)。八九月間,龔氏至崑山,修葺早年購置的別墅羽涔山館。期間,龔氏創作了數首與靈簫有關的詩,抒寫自己的思念之情以及攜靈簫至羽涔山館的念想。
九月十五日,龔氏離開羽涔山館,北上赴京迎接家眷,於二十五日重到袁浦。在此與靈簫相處了十餘日,並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察詞”。十月六日,渡河北上,途中又為靈簫作詩數首(《己亥雜詩》第二七二至二七八首),抒寫自己想迎娶靈簫的矛盾心情。十二月十日左右,龔氏北回又過袁浦。當向他人問訊靈簫時,得到了靈簫“已歸蘇州,閉門謝客”(《己亥雜詩》第二七八首自注)的訊息。龔氏自己亥年九月與靈簫分別後,並沒有忘記靈簫,為他庚子年五月赴蘇州尋找靈簫埋下了伏筆。
寫《隔溪梅令》時,龔氏在蘇州覓見靈簫之後,兩人來往頻繁,但結局未定。靈簫期盼託付終身,可龔氏難以抉擇。靈簫本是蘇州人,龔氏辭官南下與靈簫相遇於袁浦,此後龔氏因為兩人的年齡差距對其有所疏遠,但兩人彼此間的想念之情未泯。前引《己亥雜詩》第二七八自注即雲靈簫於己亥年九、十月間“已歸蘇州,閉門謝客”,等待龔氏迎娶。道光庚子夏秋,龔自珍仍在蘇州,與靈簫交往日漸頻繁,兩人的感情亦逐漸加深。龔氏在談到靈簫的才藝時,便多次指出她的聲音清脆圓潤。如《己亥雜詩》第二四八首說靈簫“小語精微瀝耳圓,況聆珠玉瀉如泉”,第二六三首說靈簫談吐猶如“道韞談鋒不落詮,耳根何福受清圓”,這些都符合“鶯喉”的特徵。
龔氏己亥年辭官南歸,社會地位、經濟狀況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靈簫向龔氏表白:自己生來不是愛富貴的人,只要你願意,情願追隨你過清貧的生活,更何況你我皆如無家的燕子,能有個棲身之所,折黃梅簪髻裝扮自己,即可。道光庚子秋,龔自珍客游南京,靈簫在蘇州,龔氏時有回蘇州迎娶靈簫之想。庚子九月龔氏客游南京並未攜靈簫同往,而他此時所填詞中常常抒發回蘇州的想法亦多與靈簫有關。靈簫為歌妓,龔氏《土清真人碑書後》曰“姑蘇女士阿簫侍並記”,靈簫做出“高閣佛燈青,替抄經”的許諾。龔氏於庚子年初夏到蘇州再晤靈簫,相處數月,隻身客游南京。在南京時,多次填詞交代自己要返回蘇州與靈簫見面。靈簫告訴龔自珍她那雙素手以後不再彈箏,不再做歌妓,而只合替郎溫酒與鈔經。
龔自珍在詩中用“雲英”、“莫愁”形容靈簫,“阿簫校書”、“簫侶”指的皆是靈簫,除了“雲英”,“雲中仙鶴”也是灑脫放肆的歌妓形象的比喻說法。龔氏也想過著自由的生活,更不願意束縛靈簫這樣一位“雲中仙鶴”。道光庚子秋冬,龔自珍離開南京,回到蘇州,並擬攜靈簫至羽涔山館。化用古代情事陳說自己迎娶靈簫之事,並用隱語暢想自己與靈簫新家的方位。四十八歲指出自己遇到靈簫時的年齡,又表明了自己新生活的開始,自己遇到靈簫,納靈簫為妾。龔自珍以綠珠喻靈簫,指出靈簫對愛情的忠貞;又自喻秦東陵侯邵平,指出自己辭官南下後的清貧。靈簫實現了“高閣佛燈青,替鈔經”的願望,她對龔自珍晚年精神世界的影響很大,龔自珍在生命的最後三年的前兩年,一年創作了詩集《己亥雜詩》,一年創作了詞集《庚子雅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