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應道院
- 地理位置: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鎮
靈應道院,位於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鎮張楊園村十八組。是道教正一派宮觀,主祀紫微大帝麾下,也就是真武大帝。靈應道院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歷經戰火,幾經興廢,於2016年修葺一新,山門落成神像上座開光。1發展歷史靈應道院始建於明代...
唐末,淮兵圍蘇,吳越錢氏禱於李明祠,頗有靈應,於是,封其為昭靈侯,並改祠為廟。宋元間,當地人俗呼昭靈侯為城隍神,故昭靈侯廟又名城隍廟。元大德三年(1299年),改名為“衍慶昭靈觀”。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侯為“監察司民城隍”。此後,歷代對禊湖道院之神多有加封,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後此圖冊由廣東佛山市京桂拍賣行出面,轉賣給了佛山市商業銀行,並永久收藏於佛山市博物館,2006年佛山市政府將《真武靈應圖冊》正式劃撥給了佛山市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王卡先生認為:“此圖冊未能回歸道教名山叢林,則甚為遺憾”。1其實此圖冊藏於華南著名的奉祀真武大帝(北帝)的佛山祖廟內,也...
淨化院者,即鑒諸道者之所建也。道者永嘉人,受業於先峰護國靈應禪院。彌年苦節,早歲勤身,著頭陀粗弊之衣,修菩薩利樂之行。逢緣必作,隨處立功,建濠河津要之橋樑,修府郭壅狹之歧路,蚤臨潭廟中之靈宇,宵奉園穹前之淨地。其於運力供僧,重言化俗,苟有一善利於人,樂無不為。乃曰:“國土民安,...
仍封太白山神為靈應公,改獲符洞為“嘉祥洞”,于山下置“真符縣”。乃令諸道置真符觀,仍編入史。其年十二月,帝幸華清宮;其月四日,日未出時,忽見驪山頂雲物積異,須臾雲散,見混元聖祖現於朝元閣上。帝與內人瞻謁,良久乃隱。詔改會昌縣為“昭應縣”,其新豐縣隸入昭應。又封會昌山為“昭...
北極四聖,又稱北極四聖真君、北方四元帥,稱其為:天蓬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又名天佑副帥)、翊聖保德真君(又名黑煞將軍)、靈應佑聖真君(又名真武將軍)。道教護法神將四聖真君的崇奉,起於隋唐以後。宋代神霄派則將“四聖”與“雷部”歸結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宋代以後,黑煞將軍為“翊聖保德將軍”所...
忽必烈滅南宋後,為安定江南,於至元十三年(1276),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領江南道教,以資籠絡。此後三十七代張與棣,三十八代張與材,三十九代張嗣成,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代代被封天師、大真人,主領江南道教。其職權主要是薦舉任免江南諸路各級道官...
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
十方院南北方向有一條軸線,其主要單體建築都分布在這條軸上。自北向南依次為:1、黃琉璃布瓦頂的牌樓式建築--三個券門。2、面闊三間、硬山布瓦頂帶前檐的三宮殿。3、黃、綠琉璃瓦、五脊歇山頂帶四周迴廊的靈宮殿。其特點是迴廊的檐柱為24根方形石柱,正面都刻有楹聯,可惜在文革時期被鑿平。4、已改為...
六寺即木蓮寺、石蓮寺、花蓮寺、鐵蓮寺、水蓮寺、靈應寺。五蓮山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峰、西峰。存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間,以及南北朝、宋、明、清各類塑像197尊,壁畫84平方米。西崖 西崖是座半圓形天然大石窟,長116.4米,最深20.7米,為仙人崖主要景點。崖下從西至東依次建三官殿、三教殿...
《陝西通志》、《長安縣誌》等諸多史料記載,南五台古稱太乙山,為“終南山秀之區”,我國佛教聖地之一。山上有文殊、清涼、靈應、觀音、捨身五個小峰。因其位於陝西耀縣五台山(藥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五台鄉因此而得名。[span]轄區清屬杜曲社(倉),民國屬王曲倉、區、鄉、聯保,建國初為王曲區五台、...
宋真宗於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號為“真武靈應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將五龍祠升為觀。宋仁宗推崇真武為“社稷家神”,並建真武廟塑像崇祀。徽宗、寧宗、理宗等都為真武封號,虔誠祭祀。元朝時,道教深受元朝統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道教得到充分發展。朝山進香的民間...
惠寬後經四次皇帝封號為“威濟靈應普惠妙顯”大師。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十三日大師在“廣福院”圓寂。汀州百姓為感其恩德,供奉祭祀。千年來,伏虎禪師就成為了客家人的一位保護神,每年農曆九月十三日在彭坊、廣福院進行慶典,九月十四日則在汀州城舉辦紀念伏虎禪師的民俗廟會活動,一至傳承至今。其信眾遍及閩西及...
宋宣和詔改“廣福禪院”;宋紹興七年(1137年)敕封“淨戒慈應大師”;乾道三年(1167年)加賜“靈運”;淳熙元年(1174年)汀州太守將禪師與定光佛一道迎入州衙後庵奉祀,淳熙十一年(1184年)又得加號“普惠”;南宋嘉熙(1237—1240年),再得朝廷加號“妙顯”,至此,寺院累封已至8字,為“威濟靈應...
濠湖朱氏先祖因元末戰亂自鳴陽遷來遂擇地構造殿堂祭祀,一則朱真人為同宗先祖,二則朱真人已成就仙道(族譜有記載封真人),三則感懷朱真人求雨之恩。後人故造像祭祀以祈福,已有600餘年,近世被毀。該道觀歷史悠久,靈應非常,頗具影響,在上世紀尚存,周圍村莊年過半百的村民都知道他的存在。人物經歷 成德體玄貞...
光緒末年廢科舉,文會遂停,經費改撥予佛山學堂,但院址猶存。民國初,佛山教育會曾設於此。佛山書院 位於廣東佛山。清乾隆八年(1748)知縣黃興禮倡建汾江義學於佛山鎮柵下鋪廣德里。嘉慶七年(1802)知縣楊楷以舊地低濕,移建於豐寧鋪衙旁街分府署左,更名佛山書院。歲撥靈應祠租銀80兩、田心書院租銀40兩為...
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奇蹟的雪峰寺“樹腹碑”等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景點 人文古蹟 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
”媽祖故事按時間劃分,也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記載了其生前的主要事跡,另一部分記載羽化升天之後的“靈應”故事。它們體現了媽祖立德大愛、拯危救難、濟世助人、懲惡揚善等崇高品質和高尚人格,反映了媽祖文化不斷傳播和弘揚的歷史進程。其中,天后誕降、窺井得符、機上救親、掛席泛槎、鐵馬渡江、化草救商...
宋元間,當地人俗呼昭靈侯為城隍神,故昭靈侯廟又名城隍廟。元大德三年(1299年),改名為“衍慶昭靈觀”。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侯為“監察司民城隍”。此後,歷代對禊湖道院之神多有加封,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封為“廣佑王”,同治六年(1867年),加封為“普庇按會典城隍神”。又湯某呈示...
在雷部神將之上則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據《天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雷祖即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一說是黃帝的封號。居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天尊...
聞父既逸江郎山,使造書院以侍養於其間,且建磚塔於書院之北,以與郎峰並峙而鎮之。然公愛親情切,欲退不許,適中宗復位,假以狂舞進賀或將舍官而歸,乃出為饒州刺史。主要作品 《郊廟歌辭·儀坤廟樂章·送神》太帛儀大,金絲奏廣。靈應有孚,冥征不爽。降彼休福,歆茲禋享。送樂有章,神麾其上。
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奇蹟的雪峰寺“樹腹碑”等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景點 人文古蹟 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
皆獲靈應。蜀之風俗,諸觀畫塑玉女之像,披以 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桑焉。舊時除四川有蠶神廟外,其他省區也有蠶神廟祀馬頭娘。西湖游志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卷十云:“北高峰,石磴數百級,…… 山半有馬明王廟,春月,祈蠶者鹹往焉。”在乾寶《搜神記》後不久,南朝宋東 陽無疑之《齊諧記》又...
況肇自京師,至於郡國,真容所鑄,靈應必臻,神妙無方,用彰於聖壽;生靈何幸,永睹於昌期。臣等忝居近侍,倍加欣慶。無任捑之至,謹奉表陳賀以聞。作者簡介 孫逖(696—761),字不詳,河南鞏縣(今屬河南)人。一說博州武水(今山東聊城縣西南)人。唐代文學家。開元元年舉哲人奇士科,授山陰尉。後連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