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應市

靈應市

靈應寺,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內玳瑁山南面半山腰,為南安市名剎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應寺
  • 地理位置: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內玳瑁山南面半山腰
  • 原名:財神廟
  • 建造年代:唐
玳瑁山海拔660米,山峰拔峭,高聳雲端,時有祥雲紫霧盤繞峰巔,酷似一頂大帽子,故名戴帽山。山鐘靈毓秀,林壑優美、山澗清流,雅稱玳瑁山。
靈應寺始建於五代後唐(923-936年),為禪門僧眾誦經處。寺坐北面南,右前有“真身塔”、路亭,入口轎祝處有護界亭。大殿硬山式屋頂,面闊五開間。寺前有天王殿、鐘鼓樓、放生池,寺後西邊新建寺區有大雄寶殿、觀音閣和觀音廣場。寺內外文物古蹟豐厚,有五大奇觀:寺後左有株參天入雲數人合抱的千年杜杉;寺後山崖上有一株支支弓垂的竹子,俗稱“倒拋竹”,相傳為靈應祖師圓寂前手植的,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還有枷吊藤、真身塔、放生池等。
據傳五代後唐(923-936年)年間,有個神童----李文愈,幼年有孝行,父母早逝,投靠姑母,牧牛打雜,常現神異,童真棄俗,坐化於玳瑁山南麓枷吊藤中,鄉人柯長者奇遇感其靈異,將他的真身塑造成佛,祀奉為“祖師公”,並建岩曰“紫帽岩”。
紫帽岩歷代多次修葺擴建。明末清初毀於兵火,清初高僧如幻法師發起募化重修,時豐州黃佛生、仁宅黃應生重修靈應寺貢獻頗大,被尊為檀樾,並改岩為寺,稱為紫帽寺。清道光乙末年,武榮知縣梁韻清到紫帽寺向李公祖師求雨靈驗,上奏朝庭,賜名為“靈應寺”,靈應寺由此更加名揚遐邇。後又幾經整修擴建,規模宏大(曾達六落)。
歷代高僧、文士游連忘返,留下大量詩文、對聯、墨寶。存有如幻法師所題《寓居靈應寺同井公》律詩傳世;明朝詩人黃克晦《題靈應寺》律句;清進士林騷題“此寺號靈應,後唐身化來。溪山兩亭峙,周宋一塵埃。夢逐寒鐘去,詩攜老衲回。君看竹倒插,大造不能栽”;武狀元黃培松題贈“潤物洪深”等匾;進士黃爾甌題門櫃戀妹聯:“天下大叢林似此亦當古剎,箇中佳山水由來始駐真人”;舉人黃爾測的祈雨文石刻等。
1941年當代佛門大師弘一法師駐錫靈應寺半年余,閉門著述,研究佛理,在寺中寫下一些佳聯:“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淨鍵犁犁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等。弘一法師還親撰“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刻於真身塔,全文曰:“溫陵自古多佳勝,靈秀所鐘,聖跡彌著。世傳有三真人六祖師,靈應即其一也。師字文愈,示跡唐代誕生仁宅李家,幼有孝行,迥異群倫,常現神變,事跡昭聞,如:渡溪飛笠、行陸鞭瓮、立石朝天、插竹茁地、逮及示寂、坐化枷吊藤、異香仔腿詢寒遠聞。鄉人柯長者感其靈異,因奉真身而建伽藍,迄於近世,香火因緣,普被遐邇。有仁宅沐恩弟子黃種樹、黃書漢景仰慈光,冀報大德,募建浮圖永鎮山中,爰略紀事實以示將來,使見聞瞻禮獲福於無窮焉。”
二十世紀初年,定眉師繼承師父本瑩遺願,精心設計、積極募化,修建寺內外景物。寺內的樓閣大小佛殿、字畫構築,古式古香,堪稱瑰寶。
文革期間祖師真身被毀,文物遭損。文革後落實宗教政策,20世紀80年代初,家居仁宅的海內外善信黃種連先生等人發起重塑祖師公佛像,及時搶救宗教文化遺產。
20世紀90年代初,廣淨法師捐資修葺大殿屋面及先覺堂等主體建築,古寺重光。20世紀90年代末梓里善信倡組寺理事會,加強寺務管理,鄉賢名士港台僑胞黃意宣、黃振昌等先生捐資獻物,修理殿堂和添設殿內設施、架設高壓電、修築水泥路等基礎設施。近年來海內外善信習項整鑽又踴躍捐資,再興土木。為完善寺院構築,1999年開始重建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觀音閣和觀音廣場,殿堂樓閣,雕龍畫棟,金碧輝煌;新建的六角華亭矗立於放生池畔兩相輝映,池塘樓榭,亭塔橋涵,曲經通衢。寺內外景物齊全,顯示出古代建築的特色,人們無不讚譽“靈應寺舊貌換新顏”。
1999年制定出靈應寺旅遊開發十二年規劃,並已付之實施。又於2002年4月被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南安市靈應森林公園。
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成為一個集生態旅遊、宗教朝拜、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勝地,一個山林蒼翠、鳥鳴猿囑姜霉啼、四季如慨霸潤春的美麗動植物園區又將呈現在世人面前,從而吸引國內外眾多的遊客來此瀏覽觀光。
南安市靈應森林公園
1999年制定出靈應寺旅遊開發十二年規劃,並已付之實施。又於2002年4月被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南安市靈應森林公園。
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成為一個集生態旅遊、宗教朝拜、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勝地,一個山林蒼翠、鳥鳴猿啼、四季如春的美麗動植物園區又將呈現在世人面前,從而吸引國內外眾多的遊客來此瀏覽觀光。
南安市靈應森林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