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應寺(福建省泉州市靈應寺)

靈應寺(福建省泉州市靈應寺)

靈應寺又名靈應岩、紫帽岩,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內瑁山南麓半山腰,東連鸚鵡嶺、香嶺、凌雲寨、氈坪山,西面楊梅山雪峰寺,正面與馬甲雙髻寺對峙,是閩南著名古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應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
  • 別名:靈應岩,紫帽岩
  • 創建時間:唐末天祐年間(904年)
概述,歷史傳承,相關傳說,建築特色,

概述

靈應寺又名靈應岩、紫帽岩,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玳。
靈應寺靈應寺
靈應寺原名為“紫帽岩”,創建於唐末天祐年間(904年)。相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叫李文愈,幼時孝行,家貧有志,童真棄俗,坐化於岩後茄吊滕中,後人將他塑造成像,祀奉為靈應祖師。旁立石碑《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記載:李文愈祖師(俗稱靈應寺李公祖師)系“三真人六祖師”之一。師字文愈,誕生於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貧有志,博超群倫,福而有德,常現神愛事跡昭聞,如渡溪飛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于山中“茄藤”。鄉人就其肉身塑像,祀於紫帽岩中,尊為李公祖師。五代後唐年間(923-936年)建寺。

歷史傳承

北台頂,亦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素有‘華北屋脊’之稱。 靈應寺創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門額懸掛“敕建大台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記載了歷代對靈應寺的興建等情況。
沿山門向北為“北極玄宮”,即靈應寺過殿。原殿內正面有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國年間李相之的遊記中對靈應寺有這樣的記述∶兩殿擺設,都很整齊。正殿五間,特別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篤實。殿頂的瓦是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棋盤形。門額巨匾上書∶“毗盧真境”,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慶年間(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對靈應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為三間石洞,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二○○一年,靈應寺再度擴建和維修。新建文殊殿五間、龍王殿三間及石牌坊一座,均為漢白玉石砌築。大殿單檐歇山頂,門窗拱券,前置廊,門前左右各置石獅一尊,左右偏殿為懸山頂,廊間柱頭飾以石制斗拱,整體設施簡潔明快,穩重大方。龍王殿置於兩米高的高台上,面闊三間,拱卷式門洞,也是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漢白玉石雕護欄,護欄欄板浮雕各種各樣的花卉、草葉紋飾,極為壯觀。
隱峰塔在龍王殿東、是北台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隱峰禪師,俗姓鄧,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經常冬居衡岳,夏處清涼,其圓寂後,後人將其火化,並取之舍利,在北台頂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隱秀,精工細作,質感較強,是僧俗臨頂必至之處。

相關傳說

關於“靈應”有兩種傳說。
第一個說法
一說是清光緒乙末年因連年旱災,祈雨應驗而被當時的武榮知縣賜名為“靈應寺”,據說從此靈應祖師更加神威顯現,有求必應,聲名遠揚。
第二個說法
另一說是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南安縣令梁韻清來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題刻“靈應”兩字作匾額,“靈應寺”據此而來。
明末清初焚毀,清初寺僧如幻法師(著有《瘦松集》傳世)、狀元黃培松、刑部尚書黃彌漚及華僑、鄉人等募捐重修,改稱靈應寺。後又幾度修葺擴建,清末定眉和尚出力最多。文革中頹廢,文革後重新修建。靈應寺也迎來他的鼎盛時期。文人墨客,四方善信,遁聲而來,1941年弘一法師曾駐錫此寺,閉門著述,研究佛經。如幻、定眉、靜慧、廣淨等和尚也都住持過該寺,均有建樹,歷代不少名人游而復返,留下大量墨寶、詩文和財帛。 寺門殿宇,名家書跡楹聯林立,清武狀元黃培松題:“潤物洪深”; 狀元林騷題:“此寺號靈應,後唐身化來。溪山兩亭峙,周宋一塵埃。 夢逐寒鐘去,僧攜老衲來。君看竹倒拋,大造不能栽。”。現存比較完整的有如幻法師著的《寓居靈應寺同井公》一詩;明朝詩人黃克晦的《題靈應寺》律句;弘一大師的“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等幾幅佳聯、詩文。

建築特色

靈應寺整個建築規模宏大,從護界亭拾級而上,約等140級石階,便到靈應寺。最早為土木石結構,現為磚石木結構, 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占地近50畝,由大殿、彩柱、兩廂、涼棚、護界亭、塔等組成七落漢式寺廟群落。雄偉壯觀,仿佛一座民間平時作“超度”用的紙厝,富有民俗風貌。兩座牌坊式山門並峙寺前,飛檐、紅磚,層次分明。山門之後為放生池,清澈如鏡,游魚歷歷。位於群屋中間的肉身殿,五開間,面積約200多平方米,朱梁畫棟,頗為可觀。殿中供奉靈應 祖師肉身像,右邊供奉其父母神主靈位,左邊供奉觀音菩薩,以及韋馱、伽藍諸菩薩;殿後供奉十八羅漢。殿前拜庭寬敞,拜庭兩翼輔有平台,可縱觀東山日出和環山景色。殿之兩側為一座座不同時間建造的廂房,約30多間。 靈應寺依玳瑁一峰獨秀,坐北朝南,整體自然景觀十分優美,境內千年奇竹(倒生竹)、茄吊滕、古杜杉、真身塔等名勝古蹟在國內實為罕見。
建築特色建築特色
【注】在李文愈圓寂處有一片綠竹,傳說原來還有一株倒生竹。
林騷碑記《倒拋竹》立寺左旁。
清刑部尚書黃彌漚題:“天下大嚴林似此亦稱古剎,箇中佳山水游來始駐真人。”
鄉人名客黃圭、黃位中題寫門聯:“靈承帝事昭神化,應感人心奏佛力;為憫眾生多靈應,長存萬古大真身。”橫披:“果然靈應”。
寺後一棵千年杜笙引人注目。據說有此寺便有此樹。樹高30餘米,樹圍4、6米,歷經滄桑,現仍枝繁葉茂。山中盛產荔枝、香蕉、桃、李等水果和茶葉,靈應茶聞名遐爾。 明黃鼎象《靈應岩祖師竹》:
“靈性原來物物有,況復耽經解脫久。
生老病死苦根纏,枯竹生華根誰受。
夾岸青青色空浮,植自道人牧牛手。
道人牧牛歸純白,鞭笞不用盡回首。
生意長存萬劫秋,優缽蘿花對悠悠。
至今人指祖師竹,牧卻自家心上牛。”
【注】祖師竹:李公祖師手植的“倒栽玉竹”,每竿偏枝倒掛,芽芽向下,年年都有新竹破土而出,青蒼翠綠。耽經:專心致志,深入研究佛經。解脫:佛教名詞,佛教徒認為,修道到了最後階段,脫離煩惱業報束縛,自在無礙,叫“解脫”。華:同“花”。根: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也為佛學名詞,佛教以人身之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對於色、聲等能生起感覺,故稱為根。受:通“授”。生意:生機、生命力。劫:佛教名詞,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重新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一“劫”。缽:僧徒食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