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明代銅俑

靈寶明代銅俑

俑是古代墓葬用的偶人,它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隨著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消失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從而產生了代替活人殉葬的模擬物——俑。明代的一般墓葬不再以俑隨葬,但一些王公官員的墳墓中還經常出土俑。1986年在靈寶大王鄉南營村明代許氏家族墓中一次出土60件各類各式精美的明代銅俑,在全國也是極其少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寶明代銅俑
  • 所屬年代:明代
  • 出土地點:靈寶大王鄉南營村明代許氏家族墓中
背景介紹,形制,作用與影響,

背景介紹

靈寶明代許氏家族首要人物是許進,字季升,明成化二年中進士,歷任山西大同巡撫,善邊防軍務,曾帶兵征伐吐魯番、哈密等地,軍功卓著,明正德元年以軍功升任兵部尚書。他文武雙全,除政績卓然還著有《平番始末》傳世。許進有五個兒子,均為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間進士,真可謂“五子登科”,父子六人同為朝廷重臣。許進父子六人及其眾多孫子、厘孫,從公元15世紀至16世紀,即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一百多年間,先後有二人任兵部尚書,一人任吏部尚書,還出任御史太夫、文淵閣大學士、翰林院修、皇帝待講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當時就有“許半朝”之稱。五子登科的許氏家族被譽為中原的名門望族。

形制

這批地下出土的文物使我們可能再見到許氏昔日的輝煌。銅俑每件通高25~30厘米,均立在長方形銅座上,座高5厘米,全系黃銅模鑄而成。其種類有鳴鑼開道俑、男女侍俑、舞女俑和男女樂俑等。該銅俑組成一支高官司出行的儀仗隊,浩浩蕩蕩、威震四方。走在最前的是鳴鑼開道俑,頭戴尖頂氈帽,身著扯領掩襟長袍,腰間外系腰帶,作邊走邊敲狀,瞪眼張嘴,仿佛聽到他高喊“走開”、“讓道”的吆喝聲。後邊緊跟的是執牌舉旗俑,雙手執“迴避”、“肅靜”大牌和迎風招展的大旗。其後是縱橫排列成行的武士方陣,每個武士肩寬腰粗,威武兇猛,右手叉腰、左手執槍、刀、劍、戟之類的兵器,身披全副盔甲,活靈活現,大有“四大天王”的威武架武。在武士方陣之後,是展現高官貴族日常生活的場景。文官俑,頭戴文吏官帽,身著文官寬袖長袍,雙眼微閉、目光下視,面部盡顯恭順、拘謹,小心翼翼,誠惶誠恐之氣,雙手捧書籍、卷宗、文本之類物品,在恭候主人批閱。看家護院俑,頭戴尖頂氈帽,身著扯領掩襟束腰長袍,手執棍棒、繩索之類的簡單工具,不像武士,倒也幹練利索,像是看家護院的家丁。男侍俑,頭戴六面瓜菱形小帽,身著束腰過膝短袍,雙手托起長條形織巾,像是侍候主人擦臉之用。女持俑,頭頂束高髻,披頭巾,身著長裙,面帶微笑,雙手捧銅盆,身體微向左傾,靜候主人洗滌之用。有的女俑雙手托起盛有食品的盤、碟,侍候主人食用。舞女俑,高聳的收髻,形式多樣的收式,精美的收簪,收卡,多種的頭飾,華麗的舞蹈長裙,端正、秀麗,面帶微笑的臉龐,優雅嫵媚的身姿,均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男樂俑,頭戴尖頂抓抓帽,身著束腰短袍,給人以靈巧、活潑之感,雙手執笛、很簫之類的管樂在吹奏樂曲。女樂俑,高髮髻上挽著頭花,身著束腰長裙,或撫琴、或彈唱,呈現為主人演奏狀。

作用與影響

總之,這組銅俑,既表現出高官出行的威武場面,又展示出高官日常的生活內容,其種類數量之多,內容之廣泛,形象之生動,塑造製作工藝之精湛,均為明代的上乘之作,為研究明代雕塑工藝,造像藝術,黃銅鑄造工藝、服飾文化,為研究明代靈寶許氏家族史乃至整個明代歷史,提供了極其難得的實物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