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安州遺址
- 所處時代:遼代
- 面積:408000平方米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 保護級別: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國共和國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編號:7-0070-1-070
建築格局,文物遺存,研究價值,旅遊信息,保護措施,
建築格局
靈安州遺址面積為408000平方米,在西城牆為正中偏南處,有一高台建築址,南北長60米,東西寬30米,高山城內地表2米。夯土板築城牆,基寬20米,最高處約10米。東北、南牆各開一城門,外加築瓮牆外側有馬面。城內有十字形街道,建築台基。地表散布溝紋磚,布紋瓦、蓮花紋瓦當、獸面紋瓦當、白瓷片及遼、北寧的銅錢等物品。
靈安州城址正處科爾沁沙地與遼西山地過渡地帶,海拔300米左右。城址周圍群山起伏,西2.5公里為官山,海拔626米,山峰峻峭,岩石突兀,是青龍山群的組成部分;城南2公里為銀洞山,海拔482米。再向南、向西即是青龍山群,諸峰竟秀。山之北為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黃土台地,千壑縱橫。這裡是遼河最大支流柳河的發源地區。柳河上源名新開河(又名扣根河),扣根河上游的兩條支流就在城東交匯。一條發源於古城西北10公里的黃土溝壑之中,曲曲東南流來;另一條,自山後發源,裊繞如帶,經山西,轉山南,向東流過,至一占城東邊與北來支流匯合,古城就座落在這片溝谷盆地之中。這一帶地勢比較開闊平坦,土質肥沃,水草豐美,是一處宜農宜牧的地區。靈安州東南6公里酒局子村亦有一座遼代古城址,此城夯土板築,呈長方形,南北一長500米,東西寬30米。城內中部有三處建築台基。城內散布大量青磚與灰色布紋瓦。靈安州西南5公里奈曼旗白音昌鄉半拉城子村亦有一座遼代古城,規模略小於酒局子古城址。靈安州西南8公里奈曼旗青龍山鎮斯布格圖村,為遼陳國公主與驗馬合葬墓,該墓建築宏偉,是迄今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
文物遺存
庫倫旗靈安州城址規模較大, 城牆亦較高大。由於城內土地長期耕種, 南牆已被村落民宅占用, 東牆破壞較重, 北牆也被風蝕和流水破壞,殘存的幾座馬面和瓮城保存尚好, 最高者可達20米。唯西牆保存甚好, 但城牆的高度也因西城外風沙淤積而失去了原來的高度。因幾十年來, 城內闢為耕地, 對地貌破壞十分嚴重, 建築基址多已無法辨清, 較明顯的是南門與北門相對有一條直街, 與東門內的一條大街垂直, 形成城內“ 十” 字形街道。東門大街南北兩側有排列較為整齊的建築基址。城內靠西牆正中有一高台建築址, 南北長60米,東西寬30米, 高出地面2米。這一帶地勢亦高, 台基上散布著許多綠釉瓦、溝滴、青磚、灰色布紋瓦等建築構件。從地表遺物分布的規律看, 其建築物似為東向,並推斷此處為當年的寺廟。在古城的西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片低洼地, 無任何遺物和遺蹟,推斷可能是當時的湖泊。古城內, 中部以南建築較多, 磚瓦、石塊及各種陶片、瓷片遍地皆是。
“當地人們傳說在新中國解放以前, 在古城中鋤地, 每次都可拾到大量的銅錢。城內遺物相當豐富, 青磚、灰瓦及其它建築構件俯拾皆是, 器物殘片亦隨處可見, 只因地表久為耕地, 使地表遺物破壞十分嚴重。古城的西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片低洼地,無任何遺物和遺蹟,推斷可能是當時的人工湖泊。”
古城內不但陸續出土了蓮花瓦當、獸面瓦當、龍紋瓦當、方磚、條磚、筒瓦、板瓦、琉璃滴水等建築構件及龍爪、獸頭、鳳尾等陶飾件。還出土了影青瓷碗、白瓷盤、定瓷盤、銅畫押印、銅雙魚佩飾、石臼、石佛等珍貴文物。特別是出土紫銅陽刻九疊篆文“靈安州刺史印”一方,為該城定名為“靈安州”提供了詳實的佐證。與古城遙相呼應,相映成輝的是城西官山主峰上的寺廟址和三個人工開鑿的三個石洞,即大喇嘛洞、二喇嘛洞和三喇嘛洞。大喇嘛洞有“此洞曰云光洞”六字墨書題記,三喇嘛洞內側石壁則題有詩句。根據山下遺址、山上遺蹟所散布的遺物與城中遺物相同, 說明山上山下遺蹟與古城是同時代的建築, 應是遼代建於州城之外的佛寺或道觀。而個洞壁題記應為遼亡寺廟廢棄之後的閒散文人所為。從官山寺廟址和石窟址可以看出,該地區在遼代時期經濟和文化都相當繁榮。從城中遺物和城外遺蹟推斷,此城建於遼代,金元沿用。
研究價值
靈安州西南8公里奈曼旗青龍山鎮斯布格圖村,為遼陳國公主與驗馬合葬墓,該墓建築宏偉,是迄今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
靈安州的發現和確認,填補了《遼史》等史書對靈安州失載,同時,對研究遼代社會地理區劃提供了準確的地理方位。靈安州城址周圍的官山等有許多佛教石窟寺和寺廟,可以推斷出州城的主人可能是佛教信徒。通過解讀石窟寺中的文字、文物信息,可以了解遼代晚期佛教在當時各地的傳播及發展變化。
旅遊信息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靈安州城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