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與後靈光 Aura & Post Aura》是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璜生,執行:李媚,副:顧錚,榮榮,蔡萌,巴斯·弗吉(荷蘭)
基本介紹
- 作者:王璜生、李媚、顧錚、榮榮、蔡萌、巴斯·弗吉
- 出版社:中國攝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 頁數:567 頁
- 定價:348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7900030
內容簡介
主題闡述 “靈光”(Aura)作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藝術美學系統中的一個關鍵字,自問世以來,一直是被作為區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標誌。常常用來概括和表述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由於其去手工、去審美和去膜拜化的過程及特點,古典藝術中那種作品內在生髮出來的生命氣息和外在包圍著它的靈韻,以及被賦予的光環纏繞交織一起的“靈光”消逝或黯淡了。而本雅明當時所提出的藝術“靈光”的消逝,主要來自攝影、電影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後來以印刷、廣播、電視等新技術和傳播為代表的媒體變革。然而,今天當我們進入數字信息技術時代之後,重新探討本雅明所謂的那個曾經促使“靈光”消逝的“罪魁禍首”之一——攝影時,卻發現,所謂藝術的“靈光”,或許被轉化而依然“靈光”,或泛化而為更開放的形態和意義。尤其是在一個被稱為“黑暗”的數位化時代,對“靈光”的重...(展開全部) 主題闡述 “靈光”(Aura)作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藝術美學系統中的一個關鍵字,自問世以來,一直是被作為區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標誌。常常用來概括和表述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由於其去手工、去審美和去膜拜化的過程及特點,古典藝術中那種作品內在生髮出來的生命氣息和外在包圍著它的靈韻,以及被賦予的光環纏繞交織一起的“靈光”消逝或黯淡了。而本雅明當時所提出的藝術“靈光”的消逝,主要來自攝影、電影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後來以印刷、廣播、電視等新技術和傳播為代表的媒體變革。然而,今天當我們進入數字信息技術時代之後,重新探討本雅明所謂的那個曾經促使“靈光”消逝的“罪魁禍首”之一——攝影時,卻發現,所謂藝術的“靈光”,或許被轉化而依然“靈光”,或泛化而為更開放的形態和意義。尤其是在一個被稱為“黑暗”的數位化時代,對“靈光”的重新體認,重新把握、審視“靈光”的定義和價值,這不僅僅是一種渴望,更是一種理論探討和現實行動。 無論是消逝、黯淡,還是重溫,重構,在這個“去魅——返魅——再去魅”的過程中,一個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後靈光”時代,已經悄然而至。伴隨著數位技術信息的革命,它以一種瘋狂、快速、虛擬、迷人和超驗的方式改變著藝術的媒介方式、創作觀念、及呈現與傳播手段,也逐漸改變著我們對待藝術和觀看藝術的眼光和態度。在“後靈光”時代的藝術,正處在一種以人造的、社會學的“靈光”去模擬與重構、彌散與生成出一套新的藝術價值和標準的過程之中。 今天,對於“攝影”來講,也許正處於一個最好,同時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將“靈光與後靈光”作為“首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的主題,一方面是想將攝影作為藝術的兩種不同狀態形成一種彼此參照、相互對應的維度,呈現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想探討攝影如何在既往與當下、本土與國際、媒介、技術與社會的語境及關係中,生髮與呈現出新的認知與體驗,以及在這個充斥“後靈光”的數字時代,如何重新把握和認識,及定義當下藝術“靈光”的特徵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