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王莊子崑曲

霸州市王莊子鄉地處冀中平原,京、津、保三大城市腹地,在清同治初年,下王莊即組建了業餘崑曲子弟會。《漁樵耕讀》是崑曲子弟會的崑曲啟蒙劇目。早年間,青少年入會,首先要學這齣戲。即以此戲之意,取名下王莊耕讀會,同時,也有邊耕邊“讀”——農民演唱戲曲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霸州王莊子 崑曲
  • 地區:冀中平原,京、津、保
霸州王莊子崑曲
崑腔於明萬曆年間已流傳到北方,同治初年,醇親王在府邸設立了一個兼唱昆、戈兩腔的王府家班安慶班。因醇親王的封地在白洋淀一帶,班中藝人多是白洋淀周圍幾縣“地丁”家的子弟。光緒十六年醇親王去世,戲班解散,大部分藝人回到故鄉並傳授給大批青年子弟。從王莊出身的崑曲演員,像郭蓬萊、樊志清、王老五、王樹雲、王小小兒、楊葫蘆蔓、邱惠亭等人回到家鄉,把在外邊學到的唱作功夫,傳授給“耕讀會”的其他成員,使整個“耕讀會”的表演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各地戲班有一些家鄉遙遠或無家可歸的藝人,每當戲班停業就要找個棲身的地方。像王莊這樣的崑曲之鄉,就成了崑曲藝人們比較理想的“打冬”之地。不少藝人來到王莊,把他們各自擅長的行當教給“耕讀會”的人們。這其中,有不少是北方崑曲的知名演員,像徐廷璧、陳榮會、黃榮達(狗爺)、李益仲、高世麟、郝振基、郝樹基等人,都曾先後在王莊“打冬”教戲。這樣的“走出去”和“請進來”,使“下王莊耕讀會”的崑曲表演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受到民眾歡迎,並得以延續和發展。
解放後,王莊子耕讀會經常到本縣勝芳、信安、楊莊、康仙莊、王泊、煎茶鋪、靳家堡等地演出;外地一些文藝團體,如北京軍區文工團、河北軍區文工團和唐山地區文工團等曾來王莊觀摩演出。這些活動,對於王莊劇團成員提高技藝,開闊視野,都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