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分枝灌木或小喬木,常左右扭曲,具多分枝或不分枝的氣根。葉簇生於枝頂,三行緊密螺旋狀排列,條形,長達80厘米,寬4厘米,先端漸狹成一長尾尖,葉緣和背面中脈均有粗壯的銳刺。雄花序由若干穗狀花序組成,每一穗狀花序長約5厘米;佛焰苞長披針形,長10-26厘米,寬1.5-4厘米,近白色,先端漸尖,邊緣和背面隆起的中脈上具細鋸齒;雄花芳香,雄蕊常為10餘枚,多可達25枚,著生於長達9毫米的花絲束上,
呈總狀排列,分離花絲長約1毫米,花葯條形,長3毫米,寬0.6毫米,基著藥,藥基心形,藥隔頂端延長的小尖頭長1-1.5毫米;雌花序頭狀,單生於枝頂,圓球形;佛焰苞多枚,乳白色,長15-30厘米,寬1.4-2.5厘米,邊緣具疏密相間的細鋸齒,心皮5-12枚合為一束,中下部聯合,上部分離,子房上位,5-12室,每室有1顆胚珠。聚花果大,向下懸垂,由40-80個核果束組成,圓球形或長圓形,長達17厘米,直徑約15厘米,幼果綠色,成熟時桔紅色;核果束倒圓錐形,高約5厘米,直徑約3厘米,宿存柱頭稍凸起呈乳頭狀、耳狀或馬蹄狀。花期1-5月。
主要變種
林投(台灣植物志)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較窄,葉先端變狹且具長的尾鞭,長達15厘米;子房 (4-)5-6(-7)室;果較小,圓球形,長約8厘米,直徑8厘米,由50-60枚核果束組成,每一核果束長約2.5厘米,寬約2厘米。產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生於海邊沙地上。
產地生境
產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省區。生於海邊沙地或引種作綠籬。也分布於亞洲熱帶、澳大利亞南部。喜光,喜高溫、多濕氣候,適生於海岸砂地,常生於海邊
沙地。
繁殖方法
分株或播種繁殖。
主要價值
葉纖維可編制席、帽等工藝品;嫩芽可食;根與果實入藥,有治感冒發熱、腎炎、水腫、腰腿痛、疝氣痛等功效;鮮花可提取芳香油。
經濟
露兜樹的葉片柔韌扁長,可以編織成字台墊、帽子、草蓆、袋子、手提包及睡房拖鞋等也宜製作童玩或盛器。鮮花可提取芳香油。為很好的
灘涂、海濱綠化樹種,也可作
綠籬和盆栽觀賞。
防風定砂植物:極常見的海岸植物,生長在海岸林的最前線,常成叢聚生,構成海岸灌叢的一部份,是優良的防風定砂植物。
藥用
露兜樹的根可治感冒發熱、眼熱疼痛;葉芽可治爛腳;果可補脾胃、固元氣、解酒毒.主治肝熱虛火、肝硬
化腹水、中暑等,並有降
血糖功效;果核治睪丸炎及痔瘡。
藥用:性味:甘、淡、涼。效用:葉:發汗解表,清熱解毒,利尿。根:治感冒發熱,腎炎水腫,尿路感染、
結石,肝炎,肝硬化腹水,眼結膜炎;果:治痢疾;咳嗽;果核:治睪丸炎,痔瘡。孕婦忌服。
食用
果可食:其聚合果由多數核果組合,狀似鳳梨;核果外部堅硬,基部軟,中有纖維質能隨水漂流,裡面是種子,味甜可食。其莖頂芽稍可做菜餚,味如春筍。
在食品的開發方面也有一定的前景的:如用露兜樹葉子包著雞蒸、製作各種各樣的露兜樹粽、製作韓式竹筍拌露兜樹芽沙拉等。特別是露兜樹的葉對於21世紀大米深加工的主導產品之一──大米增香劑的加工有著重要的作用:據研究,稻米的主香味成分為2-乙醯-1-
吡咯啉等,具有天然稻米的植物種類很多,其中以露兜樹葉子中的含量為最高,為普通稻米香味的100倍。香糯草為普通稻米香味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