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徐天妃宮位於莆田市涵江區霞徐明境內(今新開河畔),始創建於南宋,因護國庇民,勇救海上商旅,屢建奇功,受歷代褒封,香火日盛。
霞徐天妃宮原來是一座規模相當完整的媽祖行宮。最盛時期共有五座大殿,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主殿一座,殿前有拜亭,兩側有鐘鼓樓。圍牆兩側設有“海晏”、“河清”兩宮門。民國時,天妃宮曾一度遭到破壞。民國三十三年(1944),鄉人在霞徐天妃宮內創辦“霞徐保國民學校”(今霞徐國小前身),天妃宮的拜亭、鐘鼓樓、正殿等建築都被改充教學樓、辦公室之用,成為國小校址。1994年,霞徐國小另行征地遷建,鄉人開始著手重建天妃宮。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妃宮就是鄉人集資在原址按原貌逐漸修復起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霞徐天妃宮
- 地理標誌:莆田市涵江區霞徐明境內(今新開河畔)
- 創建時間:南宋
- 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
宮宇介紹,建築規模,民俗活動,
宮宇介紹
霞徐天妃宮位於莆田市涵江區霞徐明境內(今新開河畔),始創建於南宋,因護國庇民,勇救海上商旅,屢建奇功,受歷代褒封,香火日盛。明成化十八年(1494年)。鎮守太監陳道捐金倡里重建,號“天妃宮”(俗稱舊宮)。距今500多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莆截界清野,賢良港人(媽祖故居,今忠門港里村)以祖祠神主、寶像寄奉涵江天后宮,歷時二十多年,及康熙二十年(1681)復界,欲到涵江迎回到祖神主,祖姑寶像,得九十九聖杯,遂具船禮送返港。
霞徐天妃宮原來是一座規模相當完整的媽祖行宮。最盛時期共有五座大殿,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主殿一座,殿前有拜亭,兩側有鐘鼓樓。圍牆兩側設有“海晏”、“河清”兩宮門。民國時,天妃宮曾一度遭到破壞。民國三十三年(1944),鄉人在霞徐天妃宮內創辦“霞徐保國民學校”(今霞徐國小前身),天妃宮的拜亭、鐘鼓樓、正殿等建築都被改充教學樓、辦公室之用,成為國小校址。1994年,霞徐國小另行征地遷建,鄉人開始著手重建天妃宮。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妃宮就是鄉人集資在原址按原貌逐漸修復起來的。
建築規模
天妃宮坐東朝西,由宮埕、拜亭、正殿、觀音殿組成,是一組規模龐大、氣勢恢弘的建築群體。整座宮殿磚牆環繞,南側和西側開設兩座大門。莊嚴的南門重檐翹角,大門上方正中懸掛蟠龍環繞的“天妃宮”匾額。大門內是一個寬闊雅潔的宮埕,正中立有一尊媽祖石像。媽祖娘娘身披鳳袍,頭戴鳳冠,前飾冕旒,手持玉如意,腳現繡靴,端莊慈祥。進去則是一座約100平方米的四角拜亭,正中懸掛“慈航普渡”匾額,其下又有一塊題為“天妃宮”的匾額。拜亭後面便是供奉媽祖娘娘的正殿,面闊七間,門楣上懸掛的匾額曰:“靈顯九聖”。殿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殿內脊樑上面還保留著歷代樂捐人士的芳名,周圍以花草木竹、龍鳳鳥獸等吉祥圖案加以點綴裝飾,樑上還掛著彩繪描金的琉璃宮燈。左右牆壁上彩繪《媽祖聖跡圖》,描繪媽祖生平積善顯聖事跡。殿內還擺放著“肅靜”、“迴避”開道牌等祭祀儀式所用的儀仗道具。正殿的神龕上方高懸一塊紅底黑字的“海不揚波”匾額。神龕正中供奉著媽祖娘娘像,旁邊侍立手持屏扇的侍女,正前方還有一尊軟身媽祖端坐在神轎中。神龕兩側還供奉著媽祖麾下的諸海神,如晏公、四海龍王等。殿內左右則站立著護駕的千里眼高明和順風耳高覺。偏殿里供奉媽祖父母聖父、聖母。殿後是一座雙層觀音樓,供奉觀音。宮埕中的媽祖立像和拜亭、正殿、觀音殿呈軸線分布,構成了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築群。
民俗活動
每年例行兩大活動,主要有三月廿三慶媽祖誕,九月初九紀念升天日。這兩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演戲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