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二月二”燈會

霍童“二月二”燈會

霍童“二月二”燈會,福建省寧德市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霍童“二月二”燈會起源可追溯至隋朝。燈會上,雜技與競技項目精彩紛呈,主要表演項目有霍童線獅、紙紮、鐵技、高蹺等,特別是以霍童線獅為最。霍童“二月二”燈會成為眾多競技表演項目和手工絕活的大舞台,在周邊地區形成一個具有濃郁的、完整的節慶表演活動。

2007年8月28日,霍童“二月二”燈會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9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童“二月二”燈會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福建省寧德市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項目編號:Ⅹ-99
  • 保護單位: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霍童“二月二”燈會的由來,可追溯到隋朝。據當地史料記載,隋諫議大夫黃鞠為避隋煬帝迫害,遷徙鹹村,後與早年定居石橋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為報答姑丈情誼,就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一姑丈誕辰之日舉行燈會活動。白天表演高蹺,傍晚舉行紙紮、鐵技、線獅、舞龍等遊藝。後發展到霍童全村四境,每境表演一個晚上,共4晚,稱為“小迎”。逢五年一輪,各境重複舉行一次,共8晚,稱為“大迎”。霍童村四境各姓以“堡”為單位。如“黃姓,即黃堡”。燈節當晚,熱鬧非凡,各姓舉著寫有“黃堡”“章堡”“陳堡”等燈籠為前導,抬著本姓祭祀的神像作為燈會鎮後節目,有“人神同樂”之意。
霍童“二月二”燈會
霍童“二月二”燈會

民俗內容

霍童“二月二”燈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霍童線獅
線獅主要通過頭索、尾索、腮索拉動操作,使台上的線獅做出坐立、蹲臥、舐毛、顧盼、親昵、互斗、抱球、跳躍等動作,更奇特的是能使線獅含球、吐球、吐雲噴火,左右飛窗達2米多遠。加上燈光,打擊樂等配合,線獅呈百態千姿、栩栩如生,堪稱一絕。線獅有雄獅、雌獅的“雙獅舞”,有母獅、仔獅的“大小獅舞”,還有多隻同台的“群獅舞”。大獅子身長約1.5米,高1米;小獅身長約0.8米,高0.5米。獅頭、獅身、獅尾、獅腳都吊在繩上掛在木架上,構成神經系統。霍童線獅原先由數人抬著,邊走邊抽繩子表演,後改為車拉,逐漸發展成搬上舞台表演,並配以幕景、照明。
霍童“二月二”燈會
霍童線獅
在舞台上表演線獅的時候,表演者要站在框架外提繩子,人距離獅子近則5米多,遠的要在10米開外。訓練有素的表演者分成數組,每組幾個人,一人為主,數人為輔,按照不同的節奏或頻率拉扯繩索,手動線動,線動獅動,逼真地表演出獅子的各種動作和神態,線獅主要在舞台上表演,行走的線路每年固定,大致為:街尾一坂頭一新街一街尾。表演時間從農曆二月初一晚7時開始,直到次日凌晨3時走完表演線路,全程歷時8個小時。
二、霍童紙紮
紙紮,顧名思義是以紙張、竹、木為主要材料,扎出藝術品。每逢燈會喜慶之際,霍童民間藝人便充分施展其技藝,取材民間故事,扎製成《孫悟空借芭蕉扇》《觀音送子》《姜太公釣魚》等作品。現代還發展出以社區文化為內容的紙紮品,如《琴棋書畫》等。較為經典的是紙紮人物,以竹篾為骨架,戴衣冠裝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為神奇的是,霍童紙紮藝人大膽採用火的元素,表演時,紙紮作品上硝煙瀰漫,火光熊熊,如《火焰山》《火燒連營》等,這些作品能做到表演時,紙紮不燒不焦。
霍童“二月二”燈會
霍童“二月二”燈會
三、霍童鐵枝(飄色)
鐵枝,即“飄色”,是一種流動的舞台造型藝術。裝扮成各種人物造型的孩童“懸空”站在高而獨立的彩架上,彩架固定於推車之上,一輛推車為“一板”飄色,“一板” 飄色就像一座流動的小舞台,其藝術風采隨著推車的移動而展示給沿途觀眾。
飄色實際上是由遮掩起來的鋼筋支撐著,該支撐物喚作“色梗”,觀眾是看不到的。飄色的人物形象各具形態,在幾米高的空中栩栩如生,飄然欲飛,有的角色還“腳踏”著鮮活的動物,像公雞、白鴿、鯉魚等,讓觀眾覺得有點“懸”,有西方學者稱飄色為“東方的隱蔽藝術”。
飄色造型的選題多取材於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通常弘揚真善美,鞭答假惡醜,表達人民民眾的良好心愿。飄色是一門複雜的藝術,看似簡易的造型,實際上是運用力學原理,並集鐵工、木工、戲劇、雜技、魔術、美術、服飾等工藝之大成而精心製作出來的空中造型藝術。
四、霍童高蹺
高蹺,是由表演者腳踩木蹺進行表演。表演者以長木縛足行走,高人一截,觀眾需仰頭觀看,故也稱“高瞧戲”,是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做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所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以及戲曲中的角色,如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等。高蹺按高低可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低者數寸,高者逾丈。按角色又可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側重於扭和踩,武高蹺則以表演特技為主。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霍童“二月二”的迎燈賽會規模和精彩的花燈,承載著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代代相傳,形成閩東地區獨特的“二月二”燈會民間習俗。

傳承狀況

由於霍童“二月二”具有的一定穩定性,使得霍童線獅、鐵技等民間競技文化得以較好的保存和發展。

傳承人物

黃尚安,漢族,寧德市蕉城區人,1933年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霍童“二月二”燈會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尚安自幼跟隨家族長輩學習紙紮。黃尚安以傳統紙紮技藝為基礎,在人物造型上力求創新,其作品人物動作靈活,形態逼真。如“迎貴賓”節日,紙紮人物能敲鑼打鼓,且能奏出音調來。其代表作品有《女排三連冠》《猴子戲蜂》《迎貴賓》,其中《女排三連冠》獲寧德花燈會比賽個人一等獎;《猴子戲蜂》先後三次獲寧德花燈會比賽一等獎。幾十年來,黃尚安致力於霍童“二月二”燈會活動項目的傳承與弘揚,除專門製作紙紮作品外,還設計和製作花燈、線獅等,所制線獅開創了搶球動作,增強線獅的觀賞性,曾巡演澳門、廣東等地。
霍童“二月二”燈會
黃尚安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1年3月8日晚,霍童“二月二”燈會上,線獅、鐵技、紙紮、舞龍粉墨登場,競相獻技。
2019年3月11日,一年一度的蕉城區霍童鎮傳統“二月二” 燈會上演。當晚,線獅、紙紮、舞龍等民俗活動粉墨登場,競相獻技。燈會為期十一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