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橋鎮

霍橋位於揚州市南郊,風景秀美,人傑地靈。民國時期,素有“小上海”之稱。

其原為一個獨立鎮級行政單位,隸屬邗江區,後於鄰鎮沙頭合併為沙頭鎮,霍橋由鎮改為社區。2007揚州市行政區地域劃分,霍橋迎春河以北地區劃給廣陵區,2011年再次區劃,原邗江東南部的沙頭、李典、頭橋、杭集劃歸廣陵區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霍橋鎮
  • 別名:“小上海”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蘇省揚州市
  • 地理位置:江蘇省揚州市廣陵沙頭鎮霍橋社區
區域簡介,歷史概況,

區域簡介

中國 江蘇省 揚州市廣陵沙頭鎮霍橋社區

歷史概況

霍橋位於揚州市南郊,風景秀美,人傑地靈。民國時期,素有“小上海”之稱。
其原為一個獨立鎮級行政單位,隸屬邗江區,後於鄰鎮沙頭合併為沙頭鎮,霍橋由鎮改為社區。2007揚州市行政區地域劃分,霍橋迎春河以北地區劃給廣陵區,2011年再次區劃,原邗江東南部的沙頭、李典、頭橋、杭集劃歸廣陵區管轄。
霍家橋在明初是沙河進入長江的入江口,揚州東南隅出海的通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自海上西溯至鎮南的薔薇港登入,進犯揚州,揚州府同知朱裒率軍民迎擊於沙河,當時的戰場就在今霍橋境內。後來江流帶來的泥沙使今霍橋南面的江心沙漫成洲,水道分汊為夾江。相傳,清初時有霍姓商人在此建橋,因名霍家橋。
霍家橋東濱廖家溝,南臨沙頭夾江。廖家溝經霍橋南與沙頭夾江相通。過去,長江的下水船,可從沙頭八江口進夾江而至霍家橋,上水船則從三江營進夾江而至霍家橋。順廖家溝溯流北上,可進邵伯湖,進入了邵伯湖,那就四通八達了,北可至邵伯、高郵、寶應、淮安,東經運鹽河至仙女廟、興化、泰興、泰州、如皋,西可達揚州。
霍家橋瀕臨江邊,風光綺麗,乾隆年間,馬曰琯、馬曰璐兄弟在鎮南的三汊建了一座莊園(別業),人稱“馬氏南莊”。兄弟倆不求屋宇華美,但取自然之意趣。莊四周雜栽花樹;柳枝駘蕩,翠竹蕭森、高梧傲岸、梅影橫斜,四時景物具備。莊內建“南莊七景”,人入其境,遠眺隔江諸山,如置幾席,朝煙夕嵐,霏青釀紫。近覷江面,沙鷗翔集,風帆往來,隨處均可入詩。馬氏兄弟和厲鶚、杭世駿、陳章、方西疇、閔廉風、陸南圻等文友,來此宴集、自薔薇港涉江共游焦山,夜歸宿南莊,詩篇以紀其事,又與文友在秋日月夜赴隔壁的黃園賞桂,連茵接袂,刻燭題詩,傳為南莊佳話。
霍家橋地理條件優越,水道南通長江,北貫蘇北里下河各地,是一條南北通聯的航道。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在霍橋人田楚、田樹兄弟的努力下,上海“大通”、“大達”兩家輪船公司先將營運線路延伸到霍家橋,各以兩艘千噸級客貨輪船輪流營運。揚州去滬、寧等地的客商都由窪字街乘小輪船沿沙河航行至該鎮轉乘江輪,霍家橋的市面十分繁榮。
這條航線除客運外,更重要的是貨運,從上海運來工業品和日用百貨,從霍家橋運走蘇北地區的農副產品。蘇北各地的木帆船、小輪船也隨之紛至沓來。小木船常是三、四艘一幫。船一泊就是三、四里長,最多時長達六里。
為適應碼頭和市場需要,公司一度曾自行發電,民國十八年(1929)又出資從揚州發電廠放了一條揚霍專線。每天夜晚,汽笛一響,碼頭上立即燈光如晝,二三百名碼頭工人,從四方奔集,肩擔背壓,勢若游龍,沿江的旅館飯店,各行各業全部開門營業,琴笛笙歌,猜拳行令,雜以喧鬧的人聲、號子聲、叫賣聲,交織成一支碼頭樂曲。當時有人賦詩讚其盛況:“一聲氣笛報深宵,萬家燈火迎客到,琴笛笙歌和酒令,十里洋場在霍橋。”
霍家橋至揚州的客貨,或用小木船在沙河裡往來運輸,或用人力車沿沙河堤岸來回接送。有時來不及運輸,霍家橋又興建了貨物倉庫。這一來霍家橋旅館、茶館、肉案、漁行、布店、醬園相繼增設,蛋行、錢莊也應運而生。
或肩挑人擔。於是就興建了揚霍公路,這條路從缺口門外都天廟經千佛寺南大門到霍家橋,共9公里,這條全天候通車的揚霍公路於民國二十五年9月通車。揚霍班車每日七趟,沙河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這時的霍家橋已成蘇北一重要港口。
1937年日寇侵華,“8·13”上海淪陷,“大通”、“大達”公司的輪船被迫停航,碼頭雖未廢棄,但只有小船往來,中途又常受阻,貨運不能及時,霍家橋碼頭就此走向蕭條。
抗戰勝利後,霍家橋碼頭的中轉吞吐量已大不如抗戰以前。解放初,霍家橋還是一個碼頭,後因交通地理的格局和水利設施格局的變化,直到1984年,鎮江停開了到霍橋的班船,霍家橋就不再是碼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