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層中的發電機效應

在電離層中,橫越地球磁力線的電離層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這和發電機中轉子切割磁力線產生電流的原理十分相似,故稱為發電機效應。所驅動的電流愈大,表示發電機效應愈強。電流的大小主要由電離層電導率和運動速度決定。電離層電導率是各向異性的,又隨高度而變化,致使電流主要分布在80~150公里的高度範圍,即發電機區之中。不同形式的電離層運動,會產生具有不同時空分布特徵的電流體系。發電機效應不僅帶來地磁場的各種規則變化(如太陽日變化和太陰日變化等),而且還會改變電離層特別是F層的運動狀態和形態特徵,例如產生赤道地區F層的雙駝峰現象(見電離層形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離層中的發電機效應
  • 解釋:在電離層中,橫越地球磁力線的電離層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這和發電機中轉子切割磁力線產生電流的原理十分相似,故稱為發電機效應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由於電離層是部分電離的,所以電離層是導電的,其電導率同電子密度、離子密度、帶電粒子同中性粒子的碰撞頻率以及地磁場有關。在磁場作用下,不僅沿電場方向有電流出現,而且還會形成垂直於電場方向的電流。這樣,電離層中的電流按流動方向可分為3種形式:第一種是平行於磁場的電流,稱為場向電流;第二種是平行於電場,但垂直於磁場的電流,稱為佩德森電流;第三種是既垂直於電場又垂直於磁場的電流,稱為霍爾電流。設磁場為,平行於磁場的電場分量為,垂直於磁場的電場分量為寑,則按廣義歐姆定律,電流密度可表為:
j=σ0E//+σ1E寑+σ2E×B/B ,
式中為磁場強度,、和分別為平行電導率、佩德森電導率和霍爾電導率。
發電機電流主要分布區域。在電離層中,電場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極化電荷產生的極化場,另一部分是電離層運動引起的感應場(或稱發電機場)。,為運動速度,為光速。於是電場強度
電離層中的發電機效應
電離層中的發電機效應
由於發電機場總是同磁場垂直,所以電流的強弱主要決定於垂直磁場方向的電導率,即和。在80公里以下,和都很小,這是因為帶電粒子同中性分子的碰撞頻率太高的緣故。在150公里以上,碰撞頻率極低,磁場對帶電粒子的運動起控制作用,垂直於磁場的電場很難產生垂直於磁力線方向的電流,以致和也很小。而在80~150公里之間,離子因碰撞頻率高主要受碰撞控制,電子則因碰撞頻率低主要受磁場控制,二者運動方式截然不同,從而有垂直於磁場的電流產生,表現為和在這一區間為最大值。這一區域即稱為發電機區。由於碰撞頻率隨高度增加而不斷減小, 所以總是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後果是沿磁力線電位降隨高度的增加愈來愈小,以致磁力線可近似地看做等位線。這樣,發電機區的電場可以沿磁力線輸送到電離層上部區域,帶來各種動力學效應,例如在赤道地區就可引起F層的雙駝峰現象。
電離層中的發電機效應
電離層中的發電機效應
當發電機效應達到穩定平衡時,電流應滿足穩恆條件墷·=0。已知地球磁場、電離層運動速度和電導率的分布,對廣義歐姆定律和穩恆條件聯立求解,即可求出電離層中的電流分布。另外,根據地面地磁場的規則變化也可以推出電離層中的電流體系。

其他信息

各種形式的電離層運動都具有發電機效應。在電離層中的潮汐風以周日分量為主(見電離層運動),其水平風速分布所對應的電流體系,可由地磁場的周日變化推算出來。發電機電流主要集中在 110公里附近的區域(這一結論得到火箭直接探測的證實)。由太陽引潮力和熱潮力引起的大氣潮汐運動產生的電流體系稱為S電流系,它隨著電離層電子密度的變化而有周日、季節等變化,並受太陽耀斑和日食的影響。月球引力產生的大氣潮汐運動在電離層中形成的電流體系稱L電流系,其變化有半周日特性。S電流系和 L電流系分別引起地磁場的太陽日變化和太陰日變化,幅度分別為幾十納特和幾納特。
在白天赤道附近 110公里高度上電流密度很大,這一強電流稱為赤道電急流。這是因為在赤道附近的電離層中,地磁場基本沿水平方向,並且電導率隨高度變化呈現一峰值,在峰值上面和下面電導率很快下降,該處的霍爾效應使得上下邊界積累異號電荷,產生鉛直方向極化電場。該電場所產生的霍爾電流大大地加強了水平電流,從而產生了赤道電急流。赤道電急流所對應的電導率稱為柯林電導率,記為,它同佩德森電導率和霍爾電導率有如下關係:
,
於是由和可以直接計算隨高度的變化。在110公里附近最大,並且比和都大得多。
電離層中的發電機效應
電離層中的發電機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