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白適齡青年婚嫁,擇配由父母之命、媒娋之言而定,鄉間做媒的人,她們知道哪一家有待出嫁的姑娘、需要婚娶的兒郎,便從中介紹說合。男女兩家父母表示可以對親的,女家即用紅紙書寫姑娘出生的年、月、日、生辰,由媒人把“庚貼”送與男家;而男家則請算命先生“合命”,如果兩人“八字相生,命根相合”,則同意對為親家,媒人便從中說合禮聘。六禮告成,進行“說日”,男家擇定吉日把聘金和豬腿、糕餅、麵包、檳榔等禮品送與女家,是為“定親”。富裕人家送的禮品,還有金銀首飾和貴重物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白昔日婚嫁習俗
- 性質:習俗
定親男女到了十八歲之時,男家擇取吉日,用紅紙寫出娶親定日貼送到女家,女家同意則給回帖。於是父母便告知女人如何出嫁之事。自此一個月內,姑娘則深居簡出,白天在家聽嬸嫂教導出嫁禮儀,自己縫製嫁妝衣物。姑娘出嫁前十天或幾天的晚上,與相好姐妹在閨房床帳後“哭嫁”。哭嫁內容一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二是讚嘆叔伯嬸嫂教導之情,三是囑咐哥、弟、妹勤儉自重,立志做有用之人。
姑娘出嫁前兩天,由親房嬸嫂為她整容:先往臉龐、脖子抹上香粉,然後用線上下左右絞掉臉上和頸部的茸毛,再用剃刀整剃眉毛,最後讓姑娘從鏡中自我觀看,滿意才算完好。
出嫁之日,花轎臨門之時,姑娘的弟妹搬來一條凳攔住大門口,要媒人喝了凳上擺放的兩杯酒,給個“封包”(禮錢),才將條凳搬開,讓媒人入屋來。這樣搬凳攔門,表示不願姐姐背井離鄉的心意。父母收取媒人送來結親的禮物後,便舉行姑娘出嫁儀式。
在供祀祖先神位的堂上,點燃花燭和香火,廳堂放置一張大椅子。出嫁姑娘在閨房穿上紅艷衣衫、裙子,著上繡花鞋子襪子,頭披長發,用手巾掩住臉龐,由一位“命水好”(生活美滿)的婦人背出廳堂,坐在椅上。這婦人便給姑娘梳辮扎髻,此時姑娘向祖先和親人“哭別”,哭別內容與哭嫁言詞大致相似。髮髻梳就,插上銀簪和髮簪飾物,表示已是有夫之婦。富裕人家的“千金”小姐出嫁,髮髻還插上金釵、玉簪,滿頭珠光寶氣。 髮簪插畢,戴上艷麗掛珠的鳳冠。此時姑娘用右手往圓簸抓來大米,向祖先神位連撒三撮,意思是不帶走娘家的糧食,撒畢,止哭,由舅父或“命水好”的男人背上出門,坐進花轎。轎夫關上轎門,將花轎抬起,此時有人把瓶酒往轎頂澆注,又有人用蔗渣點燃火把,讓花轎底部從火焰上過去。這是祈願姑娘出嫁平安無恙的用意。花轎抬走,跟隨花轎的是來接親的八音鑼鼓隊、挑抬嫁妝物品的腳夫,送嫁姐妹和指導媽(伴娘)等。路上鑼鼓齊鳴,一派喜悅景象。
娶親男家的大門和新房門,貼上金子對聯和“迎親”、“鸞鳳合鳴”橫披。對聯如“雀屏欣中目,鴻案喜齊眉”、“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
花轎到了新郎的家門,依照吉向放定。新郎手執紙扇向轎門敲了一下,轎夫即開脫轎門。此時點燃鞭炮,兩位指導媽攙扶新娘下轎,踏上鋪有草蓆的地面跚步而行。新娘進屋時,指導媽低聲叫跨過門檻。如不慎踩了門檻,則被認為婆家要倒霉,或給娘家帶走吉祥。過了大門,新郎站在大門一側高凳上,手執紙扇,當新娘走過之時,舉起紙扇往新娘鳳冠敲打,俗稱“打扇頭”。若打中頭冠,此後新娘順從夫婿;如打不中,會反過來欺負丈夫。傳說:“打扇頭”出於封建禮教女人“三從四德”中出嫁從夫之說。
新房裡的新床,由兩位“命水好”的婦人依照吉向方位鋪放,四個床腳皆墊放一塊紅紙和十枚銅錢。以示喜悅雙全。新床旁邊放置木椅一張,椅上放有裝滿大米的木斗一隻,斗上插有點燃的龍鳳花燭。新娘進入新房,要面向龍鳳燭火站立,謂之“企斗火”,意思是祈望夫妻生活美滿。不一會,鬧新房的人群入來了,你一言我一語對新娘評頭論足,新房充滿嘻笑之聲,熱鬧的很。聽了指導媽示意,新娘向客人敬獻甜茶;受了茶品的人,給回個“紅包”,表示謝意。
當新娘下轎進入新房,堂上響過一陣炮仗後,迎親宴會開宴。陪宴的戲班奏起歡快樂曲,戲子唱出賀喜曲詞。新郎身穿長衫,頭戴禮帽,由主婚人帶領,來到宴會席間,向客人施禮勸酒,表示謝意。
洞房之夜,新郎新娘上床歇息,兩人談的第一句話忌說人的事兒,只能談天說地。相傳新婚夫婦相互交談,頭句話帶有煞氣,因而忌諱說及你我和親人的事。
次日,是新郎新娘拜堂日子。清早,新婚夫婦起床,梳洗完畢,穿上盛裝,由大叔(伴爹)和指導媽引導,來到堂上,向祖先和親人施禮跪拜,俗稱“拜堂”。
堂上擺放兩張八仙方桌,桌上點燃香火和龍鳳花燭,擺上美酒,佳肴,乾果,糕點凳。新婚夫婦來到堂上,面向祖先牌位站立,在節奏明快,和諧的小鼓,嗩吶樂曲聲中,由司儀呼禮,雙雙三跪叩頭,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後由大叔和指導媽請來親人(祖輩和父輩)坐於堂上,新郎新娘向親人敬獻甜茶,施禮跪拜,表示聽從教誨。長輩受過禮拜,會給“紅包”,表示親熱。
拜堂畢,堂上擺上數席(一定是偶數席)菜餚,一家男女老幼按備份入席,與新郎新娘一同宴飲,以示歡樂情意。席上擺的十碗菜餚,宴飲時,新郎、新娘必須夾齊十碗菜餚食之,以祈夫婦生活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