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都市:都市經驗視覺空間與電影消費(電影與都市)

電影與都市:都市經驗視覺空間與電影消費

電影與都市一般指本詞條

《電影與都市:都市經驗、視覺空間與電影消費》中論文和發言,有的抓住了新的電影現象,就具體的城市電影行銷策略、文化創意產業進行了集中思考;有的從電影生產的各個環節入手進行總結整理;有的則從哲學觀點切入,對城市視域、電影經驗、電影的空間消費等有了新的認識。總之,論文圍繞電影和都市的關係大多提出了有價值的觀察和分析,其中一些論文在發現問題、提出論點、組織論述等方面尚嫌稚嫩,有待進一步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與都市:都市經驗視覺空間與電影消費
  • 外文名:Urban Experience: Visual Space Movie Consumption
  • 作者:陳犀禾 黃望莉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6034122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電影與都市:都市經驗、視覺空間與電影消費》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犀禾,英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影視藝術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亞洲影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ACSS(亞洲電影研究學會)中國區理事。北京電影研究重點學術基地學術委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術委員。主要研究領域:影視理論、歷史和批評,中外影視的跨文化研究。曾先後承擔全國六五社科重點項目、上海市及市教委社科項目多項,上海市電影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先後出版專著(主編)10部,發表論文(譯文)70多篇。曾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2項。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學術論文獎2項、上海市教學成果獎2項。
黃望莉,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的講師。影視史論教研室主任。1997年畢業於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獲得電影歷史與理論方向的碩士學位。2003年開始在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任教。2009年獲得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電影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核心期刊上刊發研究性論文二十餘篇,其中數篇先後被《中國電影年鑑》、《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金雞百花獎論文集》、《銀色印記:上海影人理論文選》等多家刊物和書籍轉載。也曾與人合作完成《影視文學寫作》、《影視藝術概論》教材。連續作為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選片委員會委員,現為“上海電影評論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代序】電影與都市:都市經驗、視覺空間與電影消費
第一部分當代都市電影中的文化及其想像
新都市電影:眼與心的裂隙
《團圓》
——現代都市電影的“非典型”表達
虛構的“海上都市”
——從《海上夢境》、《海上傳奇》談上海電影中的想像誤區
城市·人·記憶
——略論賈樟柯的城市影像
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中都市敘事的演變
另一種都市電影
——關於新世紀“向城求生”者的都市影像
新世紀十年中國城市電影文化發展態勢
當代都市文化語境中的女體呈現和性別政治
第二部分都市背景下的電影產業及其他
城市,民營影視企業發展的生命線
從模糊之域到具名之城
——當代電影生產與城市行銷的互動闡釋學研究
從《非誠勿擾》到《唐山大地震》
——論杭州城市品牌形象的電影植入式行銷
都市化與當代中國都市電影敘事的三個轉向
試析電影給予都市大眾的空間消費構成
城市“視域”與電影經驗
——一種現象學的描述
第三部分中國早期電影中的都市空間及其視覺政治
略論“十七年”時期的中國城市電影
8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都市文化的回歸與構建
幻滅與新生
——崑崙影業公司創作中反城市化傾向的延續和突破(1947—1949)
1927—1937年上海都市空間華洋格局之變與影院自主化建設
夾縫中成長
——試論長城畫片公司影片中的都市女性形象
空間與視覺政治:《木蘭從軍》膠片被焚事件始末
被忽略的《新舊上海》
——另一種城市生活
第四部分多/跨地視域下的都市電影
“文化之困”的影像與“文化之謬”的現實
——三地都市影像的文化內蘊及當下大陸都市電影缺失的文化評析
論台灣電影中台北城市空間的建構
電影的現實邊界、都市心理與夢幻敘事
——以《盜夢空間》對中國電影的啟示為例
略論新世紀美國電影中的後大都市空間
可見的城市
——碎片?有機體?

名人推薦

自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戲”以來。電影與城市便在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方面,城市不僅為電影這一西方技術文化在中國的引進、紮根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地。而且城市也迅速成為中國電影創作的主要題材之一。另一方面。電影的普及與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城市文化的結構,改變了中國人傳統的城市觀念。
——張英進:《中國電影中的城市形象》
都市化伴隨工業資本主義的擴張而來。它不僅直接彰顯出人類生活模式趨向現代的歷史性轉變,更是導致此一轉變的重要動力。電影與早先的各類文化相比,不光只記載歷史、評論歷史,它們亦內在於歷史革命的洪流中。因此,電影中的景觀,既取自步調緊湊的現代都市生活,又有助於形成忙亂、脫序的都市節奏,使它成為社會準則。它同時放映、形塑出新式的社會關係,而此一關係正是在陌生人來來往往的擁擠街道上發展而來。換言之,電影場景不僅記錄,同時又影響現代都市所代表的社會和文化空間轉變。
——大衛·克拉克:《窺見電影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