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短片

電影短片

電影短片(英文filmlet)是一種稱呼,早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產生,用來形容各種形式和風格的電影。是電影中最令人眼花繚亂的一種形式,它既不是一種風格,也不是一個種類。除了時間長短的區別之外,並沒有簡明的標準或者清晰的特徵運用於電影短片的定義。早期的電影幾乎都是短片,經歷了100年技術和美學的發展,短片仍保留著一個世紀前的一些特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短片
  • 外文名:Regional combo
  • 類型:是一種稱呼
  • 形式:早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產生,
歷史,德國,短片節,實驗電影,典型代表,贊助,發行放映,短片節,電視,影院,網際網路,檔案館,結語,

歷史

德國

德國電影短片
電影短片在德國有很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鋒電影。1910年到1930年,德國出現了文化和藝術短片。短片被用來作為新的大眾媒體電影的輔助節目,在電影播放前放映。例如,大電影公司優發(Ufa),自1918年開始,一直經營著自己的文化電影部。這些影片的內容基本上是關於文化和教育的。今天,這種獨立的製作方式仍然在繼續。大量的獨立電影製片人在德國各地巡遊,在學校、街區的電影院播放他們的電影。
在20世紀20年代,如果一個短片不是文化片,那么它肯定是先鋒電影。從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絕對主義、構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包浩斯到新客觀主義,一些抽象的、繪畫性的因素被運用到蒙太奇、機械動力的電影實驗,著名電影製作人里希特(Richter)、愛格林(Eggeling)以及費新格(Fischinger)的短片更關注藝術而不是教育片或者娛樂電影。這種趨勢被30年代的國家社會主義所中斷。大部分電影製作人選擇移民或者放棄他們的工作,只有一部分為納粹賣命。德國影片的藝術傳統並沒有很快得到恢復,直到戰後文化片《生存》的出現,才開始慢慢復甦。

短片節

1954年,奧博豪森(Oberhausen)舉辦了德國第一個短片節,五年後更名為奧博豪森國際短片節。這時的短片節主要以教育片為主。直到60年代,德國短片才從英、法等國汲取創新元素,在面貌上有所改觀。年輕導演們通過新的藝術嘗試,力圖擺脫當時電影生產的慣例,擺脫商業對藝術的影響,短片已逐漸成為長片電影的試驗田。

實驗電影

60年代中期,在風起雲湧的藝術運動(如激浪派、波普藝術,美國地下電影,以及奧地利動作片組合的電影)的影響下,德國興起了實驗電影。追求德國短片藝術傳統的製片人與影院保持距離,同時,他們也拒絕藝術機構和藝術市場。經歷了1968年的學生運動之後,電影節又拋棄了實驗電影以及電影美學,繼而轉向了政治電影和意識形態的討論。從那以後直到1981年,電影節才開始為實驗電影提供平台。80年代,新短片已遠離當時的風格,受到朋克和新浪潮大眾文化的影響,裝備著價格合理的“超8”消費級錄像機的新一代,一方面拋棄了60年代政治主題,另一方面也遠離了70年代呆板的結構主義風格。他們像業餘的旁觀者,毫無專業訓練,但卻給銀幕帶來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如果他們完全堅守傳統,人們會覺得他們與早期的前衛電影以及表現主義、達達的風格相似。他們採用運動解構、破壞性的方式或者積極地組合創造新的繪畫世界。這一代對後來的視覺美學特別是音樂電視和廣告領域產生了絕對的影響。錄像或短片節很快在德國各大城市興起。
電影院、電視、電影節再也不是年輕一代電影製作人唯一的展示場所。現在,當代藝術也將短片或者錄像納入到自己的體系當中。德國的電影製作人也被邀請到美術館、畫廊展示他們的作品。其中最成功的是那些將電影語言運用到當前藝術領域所關注的主題和需要的電影製作人。如,馬提亞·穆勒(Matthias Mueller),克里斯托弗·格拉德特(Christoph Girardet)和伯傑爾·麥勒赫斯(Bjoern Melhus)。儘管他們所用的方式和個人風格不同,但他們都非常敏感的運用了視覺材料,跨越了藝術與電影的邊界,關注社會的視覺世界。
現在,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藝術形態或模式,短片的製作有著不同的風格,德國短片呈現著異質化的景象。其中,紀錄片產量,占到了20%的比例。相比而言,藝術和實驗短片的數量可能少一些,但和其他國家相比,藝術短片的高品質成為德國電影文化的優勢。
雖然大部分短片作品都是在電影學院以及藝術、綜合媒體研究機構里所做,但這裡卻是新一代導演產生經典巨製的地方。近十年,來自德國電影學院的作品獲得相當的國際成功。學生的短片作品在大型的電影節和競賽中獲得佳績。例如,科隆傳媒藝術學院(KHM)的簡·克魯格(Jan Krueger)的作品《朋友們》(Freunde)獲得了58界威尼斯電影節銀熊獎。以及獲得奧斯卡獎的勞恩斯坦兄弟的《平衡》,pepe danquart的《黑騎士》(black rider),tyron motgomery和thomas stellmach 的《探索》(quest)和raymond boy的《一個簡單的使命》(a simple mission)。其它在全球各大電影節上頻頻亮相併獲得多項獎項的veit helmer的《驚訝!》(surprise!)。
可以看出,德國短片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發展脈絡,從文化片到實驗電影,兩條線索一直貫穿著德國短片的發展,並相互影響。

典型代表

逐夢人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專注於影視垂直行業,長期致力以影視傳媒為主的眾籌業務,是一家網際網路影視眾籌公司。其是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網路影視眾籌公司,網路影視眾籌是國內娛樂行業的新方式。由其公司出品的大型網路喜劇《你是豬么》不僅匯集了鄭愷、曹雲金、陳若軒等當紅大咖傾情加盟,也因為其網路眾籌新穎模式緊密貼合當前市場的潮流受到行業內關注。

贊助

德國短片近十幾年來的發展,與政府的大力資助有著密切關係。全國範圍內,對短片的資金支持中30%來源於機構,而70%來源於各州政府。但是,這些資金僅占短片生產成本的3%-4%。德國有65%的短片製作於學生畢業之後,並且大多數都是獨自製作。它們與電影學院製作的短片相比的一個不同點是,手段非常有限,缺少大量的資金、人員以及設備,大部分獨立短片都是用低廉的成本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個不同點是,故事片非常少,其中更多的是一些紀錄片、實驗片和藝術片,而這些正是德國短片的強項。
聯邦政府下屬的24個委員會附屬的各種機構負責對電影的資助。據估計250萬歐元被用於短片的資助。近幾年,聯邦政府的電影資金變化明顯。受經濟成長影響,對電影的投入也在增加。2004年,聯邦政府為短片投入180萬歐元,占總體投入的1.37%,而1996年,短片的投入資金占總體的3.5%。與十年前相比,短片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德國聯邦電影局對短片生產的資金撥款達110萬歐元,是最大的一筆資助資金。第二筆主要資金來源於聯邦政府文化與媒體委員會,他們提供製作經費和德國短片獎項的費用。
最近,德國短片獎的設定按照製作的真實情況有所調整,從原來限制5-7分鐘到現在允許30分鐘的的播放時間,並且為不同風格設立了新的獎項,錄像也被允許參賽。現金形式的獎品和獎項在短片領域可以被視為支柱性資金。據2004年的不完全統計,至少有70萬歐元被設為獎金頒發給獲獎者。“德國短片獎”的現金獎勵必須用於新電影的製作,但其他電影節的獎勵並沒有特別規定。在過去一年中,大約60萬的短片中有60到70部德國短片獲得了100多個獎項和獎金。這些獎金經常是電影製片人的唯一收入來源。

發行放映

一部短片從製作,到發行、放映,是一個產業鏈。短片的銷售和發行對短片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與故事片相比,短片的銷售和發行明顯不同。商業片嚴格和大部分非商業片區分開來。對於短片發行商來說,因為沒有可以接受的電影費用賬單系統允許短片參與影院的票房收入,他們無法從短片中獲益,主要的商業發行商已經從短片市場撤出。有人認為,短片區可以自己組織一個有效的商業發行結構。從商業角度看,最短的故事片和卡通片是商業部門的首選,而記錄短片超過了短故事片和卡通片,統治著非商業機構。現在,大約1500部德國短片可以得到發行。2003和2004年,發行商分別發行了86部和58部短片。三分之一以上的短片會能夠找到商業的發行商合作。
在短片代理發行中,漢堡短片經銷商是最重要的短片發行渠道。自2000年以來,130萬影院的觀眾通過漢堡短片代理經銷商的發行看到了短片。漢堡短片經銷商的訂購系統非常成功,他們的年費就可以讓影院每周從他們機構的存量短片中選擇不同單元播放。除此之外,教育廳公眾與媒體辦公室下的銷售和發行部門和電影節一樣對德國的短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短片節

短片節是短片展示最重要的舞台。據2006年得累斯頓(Dresden)的德國短片協會調查顯示:一部德國短片平均要送到15個國內的和15個國際的電影節參賽,其中90%的短片製作者都認同電影節這種機制。毫無疑問,電影節成了藝術家們展示短片、藉以表達藝術思想最重要的平台。在德國,90%的電影節播放短片,大部分電影節成為電影製作者相聚的地方,因而電影節也就成了電影產業的一個重要市場。短片的主要觀眾來自電影節。在德國,每年有大約30萬以上的觀眾去電影節觀看短片,這個數字是德國商業電影院無法相比的。嚴格來說,一些規模較小的電影節可能算不上電影節,但它們以其靈活方便的特點彌補了電影產業的缺口。
在德國,每周大約有80個電影日或電影周,以及大大小小的電影節放映短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上述的奧博豪森國際短片節和漢堡國際短片節。他們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漢堡國際短片節對於公眾來說是一個大型的城市盛典,主辦方會有一系列的活動。漢堡短片代理機構成為德國短片發行的重要因素。奧博豪森國際短片節側重的是藝術片和特別主題的欄目,所以它成為製片人聚會的重要場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短片節,如得累斯頓國際短片節、雷根思堡短片周(Regensburg Short Film Week)等等。

電視

無論是在生產還是購買短片方面,電視對德國短片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每年大約只有40部德語短片被購買。短片很少被納入電視節目中。短片既沒有在德國主要的公共廣播機構播放,也沒有出現在私人的商業渠道。在電視世界,短片被認為只是針對適當的觀眾群,通常在一些不太好的時間段播出。電視播放短片數量之少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深入對待和處理如此數量巨大的短片的工作人員。拋開每年2000部短片不談,不斷波動變化的生產者和製片人都給整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障礙。
雖然80、90年代一些私人電台播放過一些短片節目,但今天只有“3sat”和“藝術”仍然有固定短片欄目。“3sat”是在每周長片電影和隨後的節目中之間播放兩三遍短片。法德文化頻道——“藝術”,兩三年前發展了一檔短片特別節目——每周雜誌欄目《短路》。每年大約需要60部短片,節目被製作成雜誌每周報導當前動向、介紹世界各地的導演、電影節。它已經成為德語短片播放領域中最重要的平台。

影院

早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如果在一部未經“電影審查委員會”定級的故事片之前加映一部已經評級的短片便可以免稅。這樣做雖然影院獲益,但政府行政開支越來越大,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稅收政策被廢除。這大大影響了短片在影院的放映,另一個影響短片放映的主要原因是放映短片的費用不能加入門票中,而故事片的長度卻在不斷增加。不過,影院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觀眾的興趣主要在短片。影院的管理者相信,放映短片對影院的收入有益。對於短片的類型,影院沒有明確的偏好。對於他們來說,短片適合在故事片前面播放很重要。像過去一樣,短故事片仍然最受歡迎,其次是短卡通片。

網際網路

近幾年,網際網路上開闢了許多新的發行形式,短片也從中獲利。特別是網際網路為短片的普及作出了貢獻。一些機構和公司喜歡在他們的網頁播放短片,其中大部分參賽影片或出於廣告目的。通過這種方式,用戶現在可以根據他們自己的藝術和美學需求選擇短片。然而,許多在電影節上獲得成功的短片由於各種原因對網際網路持種種保留意見。許多製作人和影片的所有者對網際網路上展示他們的作品是否合適持懷疑態度。
電影短片
迄今為止,純粹在網際網路上介紹短片的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原因是用戶很少願意在網際網路上支付觀看費用。這項研究正在進行,短片可以通過其他盈利性方式,如手機上下載“移動內容”等形式來獲得報酬。
今天,數位技術不僅是運用在作品製作前後,而且運用在銷售和電影放映上。短片也參與了開發和使用全數位化生產、儲存和運輸設施的建設。在這方面,短片一直是最重要的形式和唯一創意平台。其中最新發展就是為手機網路和網際網路協定電視提供“移動內容”。不過,一旦新的技術難題(如技術和質量)被攻克,短片將退居次要位置。

檔案館

檔案館在保存作為文化歷史記錄的短片中處於中心地位。他們負責收集、保護、出版活動,同時與院校合作。一些檔案館也承擔著發行商的重要工作,他們也為市民提供服務。可惜的是,檔案館沒有一個中央德語的短片搜尋目錄,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目錄規範去給短片建檔,並告訴人們如何訪問這些檔案。此外,國家、市和私人檔案、電影節檔案在保存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令人擔憂的是,在被調查的一半以上的檔案館表示,由於缺乏財政支持和良好的待遇,未來他們將無法提供服務和維護足夠的庫存短片。主要的庫存影片甚至還沒有被彙編,有很多電影拷貝必須得到保護,免受褪色,反覆使用帶來的損害。影院的數位化將面對檔案保存的新問題。電影應該按其原有的方式保存,還是將其數位化。越來越多的新影片考慮到將來的存檔問題, 而選擇數字格式,額外的問題就出現了。比如,歸檔和維修的數字清單。

結語

德國短片是非常異質性和多樣化的,多元化的短片形式和方向存在並相互交織,這同樣也反映在眾多的發行渠道和放映形式中。如果只是將短片分開來研究,如電視上、影院中,或者藝術領域,短片只是居於一個次要位置。綜合所有局部,我們發現德國短片在當今的電影以及藝術領域占有重要的一席。相比之下,短片在中國發展尚出於起步階段。來自電影學院和藝術學院的兩個陣營構成了短片生產的主力軍。大量的短片作品沒有展示和流通的渠道,更沒有記錄和保存的場所。雖然每年有院校、團體舉辦的電影節、短片節,但數量之少無法覆蓋龐大的製作群體。民間自發組織的一些獨立影展,由於資金、人員等問題,有時也顯得力不從心。由於交流、保存、著作權、語言等各方面客觀原因,使得大家對短片的認識與製作水平參差不齊。對德國短片、短片節的了解,對中國短片今後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