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垃圾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機制研究

《電子垃圾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機制研究》是依託南開大學,由周啟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垃圾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啟星
  • 依託單位:南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隨著電子產業的不斷發展,電子垃圾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然而,國內外相關研究缺乏,尤其是有關電子垃圾引起的複合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及其機制研究尚未見報導。本項目擬針對我國電子垃圾拆解區土壤中重金屬和PCBs複合污染的現狀,以廣東地區為例,以本課組自主篩選的修復植物孔雀草和鳳仙花為供試植物,以納米鐵作為新強化材料,以重金屬Cd和Pb以及PCBs中的三氯代多氯聯苯為污染研究對象,採用盆栽模擬實驗與污染現場修複試驗相結合的手段,通過修復微生物的篩選及其對PCBs-重金屬複合污染條件下的降解機制、修復植物對重金屬的耐性、解毒、分布與積累機制、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的降解、積累機制及其調控以及納米鐵強化及其機理的研究,為發掘適合電子垃圾污染土壤新型高效的生態修復模式,特別是為有效解決我國珠江三角洲以及類似地區電子垃圾造成的土壤重金屬-POPs複合污染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結題摘要

隨著電子產業的不斷發展,電子垃圾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然而,國內外相關研究缺乏,尤其是有關電子垃圾引起的複合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及其機制研究尚未見報導。本項目針對我國電子垃圾拆解區土壤中重金屬和PCBs複合污染的現狀,以廣東地區為例,首先進行了貴嶼電子垃圾拆解地污染場地的現場調查,採集了拆解場地及周邊農田污染土壤、河流底泥和部分水樣,分別進行了Cd、Pb、Ni、Cu、Zn和As等8種重金屬以及PAHs和PCBs的測定。在掌握第一手現場資料後,通過修復微生物的系統篩選,成功獲得了3株對PCBs具有強大降解能力的細菌,並得到成功分離與鑑定。在此基礎上,以本課組已經自主篩選的修復植物孔雀草和鳳仙花為供試植物,以納米鐵作為新強化材料,以重金屬Cd、Pb和PCBs為污染對象,採用盆栽模擬實驗與污染現場修複試驗相結合的手段,對PCBs-重金屬複合污染條件下的降解機制、修復植物對重金屬的耐性、解毒、分布與積累機制、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的降解、積累機制及其調控以及納米鐵、石墨烯等納米材料的強化及其機理進行深入的實驗研究,基本闡明了納米鐵強化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PCBs-Pb/Cd複合污染土壤的機理,並成功發掘了針對電子垃圾污染場地複合污染土壤新型高效的生態修復模式,特別是為有效解決我國珠江三角洲以及類似地區電子垃圾造成的土壤重金屬-POPs複合污染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本項目出版學術著作1部,發表有SCI、EI、CSCD檢索的學術論文40篇以上,其中高質量SCI論文也在10篇以上;申報有關污染土壤修複方法改進方面的發明專利12項,其中授權5項;還獲得省部級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此外,本項目還招收了2位博士後,招收、培養了博士5名、碩士9名,一共14名,超額完成了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