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田(民間香蠟技藝第52代傳人)

雷雨田,1942年,雷雨田之父雷鳳閣從義父黃先生那裡繼承了民間香蠟製作技藝。此時香蠟製作技藝已瀕於失傳。雷鳳閣雖繼承了這一技藝,卻一生不曾制過香蠟。20世紀70年代,已年過花甲的雷鳳閣曾多次向獨生子雷雨田講起香蠟的歷史,希望他能接過香蠟金錢印。但雷雨田時任撫順某煤礦領導,對香蠟不感興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雨田
  • 別名:霹靂子
  • 職業:民間香蠟技藝第52代傳人
  • 代表作品:乾坤寶鏡
口傳身授,子承父業,艱難之路,看到曙光,

口傳身授

民間香蠟製作技藝傳承了千餘年,口傳身授,沒有文字記載。雷雨田考慮到,自己是父親惟一的繼承人,如果不接手,那這門獨傳秘技真的就沒有了。雷雨田思慮再三,和父親達成了共識,從父親的手中接過了金錢印,每晚下班回來,就鑽進父親的小屋請父親教授技藝。讓雷雨田驚異的是,140多種香蠟製作工藝以及120多個方劑,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年近七旬的雷鳳閣居然清晰記得,如數家珍。

子承父業

1984年,雷鳳閣去世6年後,雷雨田決定完成父親遺願,動手製作香蠟。雖然所有工藝流程、方劑口訣都爛熟於心,但真正動手才發現了問題。因沒有圖紙,香、蠟尤其是大蜡的表面雕刻,雷雨田心裡根本沒有譜。父親只講過香蠟的表面雕刻和一般神話傳說不一樣,不是龍鳳呈祥,而是龍歸龍鳳歸鳳。龍是雌雄對舞,鳳是金鳳求凰。為儘快製成香蠟,雷雨田決定辭去公職研究香蠟。
在他的愛人馬勇珍支持下,雷雨田放棄了煤礦黨委書記的職務,順利地辦了停薪留職,一心一意地研究起香蠟來。
上世紀80年代,信息還不是很靈通。只要聽說某地有人明白唐代雕刻或是對龍鳳有研究,雷雨田立馬就動身。東到普陀山,西去峨眉山,南下汕頭,北上黑龍江,幾年間雷雨田圍著中國轉了一圈,最後在佛教協會趙朴初先生的幫助下,他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終於弄清楚了唐代雕刻龍鳳的特徵。龍的雌雄在角上分,雄龍有鹿角,雌龍角不開叉;鳳與凰的區別也在頭頂,雄頂靈芝冠,雌頂花蕊冠。
此後,雷雨田又自學了繪畫雕刻技藝,經過反覆研製,終於製成了24寸的香與蠟。這是雷氏繼承香蠟工藝後,沉寂了70來年的第一次製作成功,一家都很興奮。

艱難之路

折騰了四五年,雷雨田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他將家搬到鄉下,馬勇珍搞起了立體栽培和養豬,儘管每年的收入都不少,可仍難維持雷雨田的研究花銷。
青黃不接的季節,雷雨田連出去考察的路費都拿不出來,只好去借,沒想到親朋一致的口徑是:“雨田,如果你乾正事兒,我們支持你,可是你做香蠟,這就是異想天開,我們不能看你把錢往水裡扔!”
那是雷雨田精神最困頓的時候。因為不理解,鄉里人都誤以為他在搞迷信,認為他得了精神病。鄉鄰的不解,生活的貧困,雷雨田尚能承受。最讓他痛苦的是,他所做的香蠟不被人認可,不被認可如何傳承,不能傳承如何發揚光大?雷雨田困惑不已。
無奈之下,雷雨田開始尋求生產合作夥伴,為香蠟找出路,他將家裡的所有重擔扔給了妻子,開始了又一輪的“折騰”。
雷雨田上瀋陽,去北京,下深圳,從春跑到冬。心力交瘁之際他想過放棄,只是想到父親的話,言猶在耳,雷雨田咬咬牙,繼續前行。
為讓人們對香蠟有直接的認識,雷雨田租用了一個庫房,著手製作72寸的巨蠟。制模桶、配中藥、泡蠟芯、溶蠟澆鑄、雕刻……兩個月的時間,雷雨田不分晝夜地乾,兩支重達1200公斤的“頂天立地通天大蜡”製成了。大蜡製成了,來參觀合影的人不少,但是沒有人願意與雷雨田合作,他只好將巨蠟捐給了寺廟。用鄉人的話說,雷雨田這次又“坐蠟了!”
1989年,轉機陸續出現。一個偶然的機會,雷雨田認識了瀋陽工學院的董教授。了解情況後,董教授建議他申報專利。一句話提醒夢中人,為了發展,他搬到了盤錦市興隆台區,並開始申報專利。雖說香蠟製作技藝有極深的歷史淵源,但畢竟沉寂數十載,許多人不認識,申報之路特別艱難。一次次遞材料,一次次答辯,雷雨田為此耗去六年時光,家財散盡。

看到曙光

1995年雷雨田的香蠟技藝獲得10多項發明和設計專利,並先後獲得“太保杯”民用發明創造大賽金獎、遼寧全國專利技術及產品展覽交易會金牌獎。在迷霧中苦苦跋涉了10多年後,雷雨田終於看到了曙光。
2006年春,傳承了1200多年的民間香蠟製作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成功。
如今,雷雨田正著手將香蠟技藝整理成書,並準備為香蠟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求合作夥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