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遙感

雷達遙感,發射雷達脈衝以獲取地物後向散射信號及其圖像並進行地物分析的遙感技術

中文名稱雷達遙感
英文名稱radar remote sensing
定  義發射雷達脈衝以獲取地物後向散射信號及其圖像並進行地物分析的遙感技術。
套用學科測繪學(一級學科),攝影測量與遙感學(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達遙感
  • 外文名:Radar remote sensing
  • 分類:科學技術
套用領域:雷達遙感主要套用在測繪學(一級學科),攝影測量與遙感學(二級學科)。
雷達遙感是主動微波遙感的主要方式。多數星載雷達採用主動方式,即由遙感平台發射電磁波,然後接收輻射和散射回波信號,主要探測地物的後向散射係數和介電常數。它發射的電磁波波長一般較長,在1mm至1m之間。合成孔徑雷達(SAR)概念的提出是相對真實孔徑雷達天線而提出的。對於真實孔徑雷達,當雷達隨載體(飛機或衛星)飛行時,向地表發射雷達波束,然後接受地面反射信號,這樣便得到了地表雷達圖像。我們知道衛星雷達天線越長,對地物的觀測解析度就越高。由於受雷達天線長度的限制,真實孔徑雷達的地表解析度往往很低,難以滿足套用要求。而合成孔徑雷達正是解決了利用有限的雷達天線長度來獲取高解析度雷達圖像的問題。
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術是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簡稱:干涉雷達)技術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 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簡稱:差分干涉雷達)技術的基礎,它涉及到側視雷達系統、雷達波信號處理技術以及雷達圖像的生成等諸方面。而干涉雷達技術和差分干涉雷達技術則是基於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圖像處理方法和模型,是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套用延伸和擴展。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干涉雷達測量)是以同一地區的兩張SAR圖像為基本處理數據,通過求取兩幅SAR圖像的相位差,獲取干涉圖像,然後經相位解纏,從干涉條紋中獲取地形高程數據的空間對地觀測新技術。
差分干涉雷達測量技術(D-INSAR)是指利用同一地區的兩幅干涉圖像,其中一幅是通過形變事件前的兩幅SAR獲取的干涉圖像,另一幅是通過形變事件前後兩幅SAR圖像獲取的干涉圖像,然後通過兩幅干涉圖差分處理(除去地球曲面、地形起伏影響)來獲取地表微量形變的測量技術。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是近十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它與GPS、VLBI和SLR等空間技術一道,將構成空間測地技術的主體。從1978年L波段星載雷達衛星Seasat SAR的發射到2000年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對全球地形進行高精度干涉測量,從1992年首次利用差分干涉雷達對美國Landers地震同震形變場測量到目前廣泛地套用於地震、火山、冰川、滑坡等形變場測量中,無不顯示出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強大技術優勢和套用潛力。由於合成孔徑雷達採用了主動式遙感方式,因而具有全天侯、全天時作業優勢。它與其它離散點測量技術相比,其測量結果具有連續的空間覆蓋優勢,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極具發展潛力的空間對地觀測新技術。
本研究中心開展了干涉雷達測量技術(INSAR)及差分干涉雷達測量技術(D-INSAR)的算法及理論模型基礎研究。在此基礎上,利用D-INSAR技術監測活動構造的變形特徵,分析其時空演化過程;並利用連續干涉形變場,結合其他資料研究活動構造的動力學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