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氏綜合症

雷諾氏綜合徵(Raynauds syndrOme)以往稱為雷諾氏病和雷諾氏現象,是血管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肢端小動脈痙攣性疾病。以陣發性四肢肢端(主要是手指)對稱的間歇發白、紫紺和潮紅為其臨床特點,常為情緒激動或受寒冷所誘發。
[發病情況] 本病少見,多發生於女性,尤其是神經過敏者,男女比例為1:10。發病年齡多在20~30歲之間。在寒冷季節發作較重。
[病因] 本病主要為肢端小動脈的痙攣,其原因未完全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使交感神經功能亢進;2、血循環中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增高;3、病情常在月經期加重,妊娠期減輕,因此有人認為與內分泌有關;4、肢體小動脈本身的缺陷,對正常生理現象表現出過度反應所致;5、也有人認為,初期是肢端小動脈對寒冷有過度反應,其後由於長期的血管痙攣,使動脈內膜增生、血流不暢,若再有使肢端小動脈血流減少的各種生理因素,即可作用於病變動脈而引起發作;6、患者常有家族史,提示可能與遺傳有關;7、免疫和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B型肝炎抗原所致的血管炎、藥物所致的血管炎以及Sjogren綜合徵等;8、阻塞性動脈病變,如閉塞性動脈硬化、血栓栓塞性脈管炎等;9、物理因素,如震動性損傷、直接的動脈創傷、寒冷損傷等;10、某些藥物所致,如麥角、鉛、鉈、砷等中毒,聚氯乙烯,β-阻滯劑,細胞毒藥物,避孕藥等;11、影響神經血管機制的因素如頸肋、前斜角肌綜合徵,胸廓,出口綜合徵,拐杖使用不當壓迫腋部,腫瘤壓迫臂叢和鎖骨下血管,頸椎炎或髓核破裂,周圍神經炎,脊髓空洞症或脊髓癆等;12、血液中冷凝集素增多或冷球蛋白血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等;13、有些與偏頭痛和變異性心絞痛有關。
[病理] 病變初期,指、趾脈無顯著病理變化可見。後期可見動脈內膜增生、彈力膜斷裂和肌層增厚等變化,使小動脈管腔狹小、血流減少。少數患者最後可有血栓形成,管腔閉塞,伴有局部組織的營養性改變,嚴重者可發生指(趾)端潰瘍,偶有壞死。根據指動脈的病變狀況,本徵可分為梗阻型(62.6%)和痙攣型(37.4%)兩大組。梗阻型有明顯的掌、指動脈梗阻,多由免疫性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所伴隨的慢性動脈炎所致。由於有嚴重的動脈梗阻,故室溫時指動脈壓明顯降低。梗阻型對寒冷的正常血管收縮反應就足以引起發作。痙攣型無明顯掌、指動脈梗阻,在室溫時指動脈正常,在臨界溫度時(18~20℃)才引起發作。痙攣型有異常的腎上腺能受體改變,血小板上α2-受體活性明顯增加,致使血管對冷刺激的敏感性增高。
本病的發作過程,先是指(趾)動脈發生痙攣或功能性閉塞,其後毛細血管和小靜脈亦痙攣, 因而局部皮膚呈現蒼白。動脈痙攣較小靜脈痙攣消退快,而造成毛細血管內血液淤滯、缺氧,出現紫紺。血管痙攣解除後,局部循環恢復,並出現反應性充血,故皮膚出現潮紅,然後轉為正常色澤。
[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一般在受寒冷後,尤其是手指接觸低溫後發作,故冬季多發。發作時手指膚色變白,繼而紫紺,常先從指尖開始,以後波及整個手指,甚至手掌。伴有局部冷、麻、針刺樣疼痛或其他異常感覺,而腕部脈搏正常。發作持續數分鐘後自行緩解,皮膚轉為潮紅而伴有燒灼、刺痛感,然後轉為正常色澤。局部加溫、揉擦、揮動上肢等可使發作停止。受累手指往往兩手對稱,小指和無名指常最先受累,以後波及其他手指,拇指因血供較豐富多不受累,下肢受累者少見。發作間歇期,除手足有寒冷感外無其他症狀。
病程一般進展緩慢,約1/3患者發作頻繁,每次持續可達1小時以上,常需將手(足)浸入溫水中才能緩解,伴有手指(趾)水腫,溫暖季節中環境溫度的輕微降低,情緒的稍微激動,都可引起發作。個別病情嚴重的患者,發作呈持續狀態,間歇期幾乎消失,有局部組織營養性變化,如皮膚萎縮或增厚,指甲呈縱向彎曲畸形,指墊消瘦,末節指骨脫鈣,指尖潰瘍並向指甲下擴展,引起指甲與甲床分離,伴有劇烈疼痛。此外,還可能引起指端壞疽。10~12%患者在長期患病後可出現局限的指(趾)皮膚硬化。
[實驗室檢查]
一、激發試驗 ①冷水試驗:將指(趾)浸於4℃左右的冷水中1分鐘,可誘發上述典型發作。②握拳試驗:兩手握拳1分半鐘後,在彎曲狀態下鬆開手指,也可出現上述變化。
二、指動脈壓力測定 用光電容積描記法測定指動脈壓力同指動脈造影一樣精確。如指動脈壓低於肱動脈壓>5.33kPa(40mmHg),則指示為梗阻型。
三、指溫與指動脈壓關係測定 正常時,隨著溫度降低只有輕度指動脈壓下降;痙攣型,當溫度降到觸發溫度時指動脈壓突然下降;梗阻型,指動脈壓也隨溫度下降而逐漸降低,但在常溫時指動脈壓則明顯低於正常。
四、指溫恢復時間測定 用光電容積描記法測定。浸冰水20秒後,指溫恢復正常的平均時間為5~16分鐘,而本徵患者常延長至20分鐘以上。
五、指動脈造影和低溫(浸冰水後)指動脈造影 此法除能明確診斷外,還能鑑別肢端動脈是否存在器質性改變,但此法不宜作為常規檢查。
六、其他 血液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免疫球蛋白電泳、補體、抗DNA抗體,冷球蛋白以及Coombs試驗檢查;測定上肢神經傳導速度有助於發現腕管綜合徵,手部X線檢查有助於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手指鈣化症。
[診斷和鑑別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①發作由寒冷或情緒激動所誘發;②兩側對稱性發作;③無壞死或只有很小的指(趾)端皮膚壞死。結合激發試驗和指動脈壓測定可鑑別痙攣型和梗阻型;通過特殊血液檢查,部分患者可找到發病的原因。本徵主要與手足發紺症、網狀青斑、紅斑性肢痛症和正常人暴露於冷空氣中體表血管暫時痙攣的狀況相鑑別。
[臨床療效]採用純中藥治療本病97例,其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7年;雙手對稱性發作78例,四肢對稱性發作19例。經治療後,臨床痊癒(患肢症狀消失,遇冷或情緒激動不再發作;血流圖波幅正常)68例,其中最短60天,最長150天;顯效(四肢青紫、蒼白消失,遇冷或情緒激動稍有變色;血流圖見波幅痙攣明顯好轉)16例,其中最短60天,最長120天;好轉(症狀改善但血流圖無改變)13例,其中最短30天,最長90天。
http://www.mgy39.cn/lnsz/20061025131.ht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