鐳射唱片(雷射唱片)

鐳射唱片

雷射唱片一般指本詞條

鐳射唱片,又名雷射唱片、壓縮盤,簡稱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碼資料的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碼音樂。鐳射唱片在1982年面世,至2006年中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格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鐳射唱片
  • 外文名:CD
  • 又名:雷射唱片
  • 又名:壓縮盤
簡介,普及過程,唱片規格,唱片剖析,鐳究竟在哪兒,唱片保養,防偽,

簡介

聲音鐳射唱片包括一條或以上的立體聲軌,以16比特PCM編碼技術,採樣率為44.1 kHz。標準鐳射唱片的直徑為120 毫米或80 毫米,120 毫米鐳射唱片可儲存約80分鐘的聲音。80 毫米的鐳射唱片,有時被用作發行單曲鐳射唱片(CD singles),則可儲存約20分鐘的聲音資料。
鐳射唱片技術其後被用作儲存資料,稱為CD-ROM。可錄式光碟隨後面世,包括只可錄寫一次的CD-R及可重複錄寫的CD-RW,直至現在(2006年)為止,成為個人電腦業界最為廣泛採用的儲存媒體之一。鐳射唱片及其衍生格式取得極大的成功,2004年,全球聲音鐳射唱片、CD-ROM、CD-R等的合計總銷量達到300億隻。

普及過程

其實鐳射唱片這一概念的影音產品,年代並不算短,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歐美市場這項目技術與生產線已逐步完善。但在華人地區,受傳統觀念和硬體支配影響,這一類新生產品,卻遲遲才投入市場。
在卡式錄音帶和LP時代,人們尚未意識到高保真這個概念(僅指華人地區),更加沒意識到做為影音產品,能令節目源體保持和延長壽命是一種很重要的手段,當時的人,還處在“可以聽就行了”的階段。
86年龍頭唱片業公司寶麗金曾計畫以CD的形式推出旗下當紅歌手的唱片,但因旗下歌手幾乎每個都那么當打,市場銷量相當龐大,所以這一計畫遲遲未能實現,無他,就是怕市場消費者的硬體支持率不高。
直到87年頭,新藝寶為張國榮推出CD鐳射唱片,也獲得當年度的CD鐳射大獎,這一步已具備劃時代意義和勇氣。
真正由LP轉型為CD的年代,應該是在90~91年這個階段。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LP這種體積大,容量小的音樂重播介質,已滿足不了居家旅行的方便,更滿足不了音樂愛好者追求高保真的願望。隨著SONY/CEC相繼推出平價家庭裝CD機,人們終於意識到CD這一數碼科技的好處,也被CD高傳真的音色所征服。記得這個時期,也是一個泡沫經濟時期,也是湧現音響HI-FI發燒友最多的時期,當然距離HI-VI或HI-END還差得遠。
CD時代的誕生,也正式宣布香港流行音樂和國際正式接軌,為日後香港音樂進軍國內包括台灣等等華人地區打下基礎,畢竟,就如國際通用貨幣一樣,格式等同了,所以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儘管在初期還是處於混亂階段,CD/LP/卡式錄音帶同時並存,但新興的高保真音樂源體產品,又再一次刺激了市場消費,可以說,90年代初期是延續了80年代黃金時期的又一高峰。
實屬遺憾的是,這時兩個領軍人物譚詠麟張國榮已相繼淡出一線,而另一標誌性人物梅艷芳也在前浪後浪的夾擊下,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是一個沒有絕對壓到性人物的時代,樂壇百花齊放,混戰中音樂質量雖比以前有所下降,但也屢有驚喜。中生時代二線歌手的開始抬頭露臉,新秀的不斷湧現,令到整個樂壇出現一種繁榮的現象。
順便談一談達明一派,在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的達明一派,絕對是處於叫好不叫座,曲高和寡的地位。何以有此一說?當時有一種說法,一個譚詠麟已可養起一個寶麗金(也算搞笑)。所以,儘管對於達明的音樂,唱片公司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在當時始終不是主流。因為旗下歌手已足可為公司帶來贏利,也就放手給達明去自我發揮,但宣傳和重視程度就絕對差很多。所以包括在港台的很多音樂DJ,其實是對達明的音樂讚不絕口的,但他們也得順應潮流,這應該也是對初期階段的達明一派為何曲高和寡的另一種解釋。如果這種解釋成立的話,也算是香港樂壇早期一種奇形現象的側面寫真。
混戰中的CD時代,超級偶像已沒有具備資格去當擔,但媒體和製造商,包括歌迷,卻實際上是非常渴望能再度擁有譚張一樣的巨星,所以,無可避免地,滑稽的四大天王適時出現。
這四個人,其實根本就是兩個時代出道的人,劉德華早在1985年就一嘗歌星滋味。應該和張學友的時間差不多。但黎明和郭富城就慢得多。但無論如何,從以前當局者迷的心態,或是從現在稍為清醒的眼光去回望過去,四大天王對當時樂壇做出的貢獻和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因為90年代初期的樂壇,屬於群龍無首,多年來累積的危機其實暗示著樂壇如果不再做得改善,必定會面臨崩盤的危機。四大天王的產生,雖然搞笑,但始終維護了香港樂壇僅存的尊嚴,加上當時樂隊潮流的上揚,BEYOND,草蜢,太極,包括由台灣殺回香港的諸多過江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香港樂壇的地位。
而這當中,成績最為彪炳的當屬張學友,驚人的銷量,在某種階段得益於CD這一產品的誕生和流行,《吻別》的500萬銷量,如果參照LP時代,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CD猶如通用貨幣,流向全世界各地華人地區,為什麼CD加價一向不是那么明顯?還有下滑的現象?就是跟CD的普及和接受程度過於迅速有關,以一張當年譚詠麟《情人》CD,140元計,直到現在,一張港版CD也維持在110元左右的價位。CD的誕生和普及,加上開放觀念的改革,在90年代中期終於到達鼎盛時代,這個時間IFPI計算銷量已不再局限於本地,而是計算全亞洲銷量乃至海外版本。四大天王的唱片銷量動輒近百萬張,這是在LP時代不能想像的。
CD時代,也是樂壇最混亂的時代,雖然值得留戀地並不多,但無論如何,是一個量的飛躍的時代,但香港樂壇安於現狀急功近利的指導思想,終為今日的香港樂壇危機埋下伏筆。
多媒體傳播路徑-----魔與盜並存的世界
隨著經濟氣候整體縮水,KTV這種消遣模式的逐漸式微,因為就是經濟的不景,開發商開發出來的科技產品,都基本符合節約和省錢的市場原則,甚至可以說是有目的性地開發個人消費項目。
當然,盜版商的猖獗行為,亦對唱片業造成一定的打擊。
只不過,隨著Internet的普及,眾多手段也隨著出現。
網路Download/MP3,甚至十年前開始出現的空白MD,都逐漸侵蝕唱片業的空間。而且娛樂越來越多元化選擇,唱片業的衰落,是必然的。
但將一切都歸咎於多媒體時代,卻又有失公允。
假如一切盜版/MP3/Download/是-------盜
那么急功近利的唱片製作公司就是-----魔
雖然說全世界經濟氣候的縮水,對各地的唱片行業都普遍帶來影響,網路下載及盜版並非香港一家獨有,但香港唱片公司一向急功近利指導思想做法,卻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剎時面臨甭盤的現象。
以前的LP巨星時代,雖然儘管還是停留於模仿他人階段,改編歌曲較多,但無論唱片的整體素質,製作誠意,卻是很有保證的。以前無論譚詠麟或張國榮,一張新大碟,起碼有2~3首大熱,其他的歌曲可聽性也很高,雖然放在現在的角度看,可能歌曲線路來得老土,但偏偏,就是這些老土的歌曲,才是永恆的經典。退而求次,在80年代尚算二線頭一線尾的學友,新大碟中耐人尋味的作品也很多。可以這么說,當時他們碟中,除非特別差的,一些比較一般的作品,拿到現在重新編曲過仍能大熱。
而早在95年後,眾多歌星出的大碟(學友可能例外),已出現一張新唱片靠一兩隻比較好的歌曲“食糊”的現象,其他的就簡直不知所謂。無論是創作力的衰竭,還是其他原因都可以,一張新唱片賣一百幾十元,有聽頭的卻只有一兩首,消費者望而卻步選擇網路Download或買更便宜的盜版,那就不足為奇怪了。
但事實上唱片公司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只這些,今日的新星,多到令你記不清,造星工程隨著經濟的不景氣,唱片公司已沒什麼多餘本錢去慢慢打造新星,用最短的時間包裝,不管時機成不成熟,隨便一張EP小碟就推向市場,試問,這種素質,又有誰能記得住這些流星的名字?在這其中,英皇就是我一個很討厭的唱片公司,可能他們公司規模比較細,亦曾經在打造容祖兒身上取得經驗和收穫,所以他們以後的路線,都是試圖造出新時代年前一族的偶像,頻率快得驚人,但三分鐘熱度很快就過去了,這種作法,又算不算扼殺樂壇的未來?是的,他們是在製造新秀,但這種製作,誠意又有多少呢?
包括另一龍頭大哥環球,有些所為亦為人所不解,可能在商而商,商家目的就是為了謀取利益。但放著精力不去開發新資源,卻頻頻利用自己的著作權優勢,一而再再而三四五六七八地推出精選集,一個譚詠麟的精選集,單一個環球復黑王,就令人感到銅臭味十足。而反觀旗下歌手新唱片的素質呢?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一年出版的美國樂隊eagles唱片,市場價近420元,一樣大熱,但如果一張香港本土製造的唱片就只有一兩首歌曲尚可接受,一樣賣100元左右,誰會去買?可見,唱片的素質,才是決定市場銷量的真正元素,而唱片的製作誠意,又跟唱片公司的指導思想有關。並非他們不想製造好的唱片,但問題他們真正的目的是想賺錢,想賺快錢,所以,他們這么做,似乎又無可厚非。
一張新唱片全部製作出來需要開發資金平均要70~80萬成本費用,換句話說,最起碼也得賣出一萬多張才能收支平衡,現在這個年代,想賣10000多張?做夢!而10000多張成為一個可望不可即的目標,相對於黑膠時代的動不動幾十萬張,又算不算諷刺?畢竟人類是在進步的,人類的思想無論從對知識著作權的認識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偏偏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卻出現唱片業的大甭盤,可悲。
所以在這個傳播質介多元化的年代,人類知識和思想高度大副提高的年代,唱片業卻出現這種現象,實在令人可笑。想起當年CD初起步時代,就算一張歌星演唱會的LD,價值不菲接近千元,買的人也不乏其數。太極七子最後散BAND時的紀念大碟,連一萬張都賣不過,想想對比一下,也算可悲,如果說網路Download和盜版老翻,嚴重衝擊了唱片工業,稱之為盜的話,那么,唱片公司的急功近利思想,製作出來的唱片簡直就是垃圾的做法,亦可算是魔。
SO~魔與盜充斥的年代,又豈能魚與熊掌共享?為了利益,必定犧牲原則,這是由來已久的必然規律,但問題是,想想黑膠時代的激動,想想CD初起步的繁華,內心不禁非常懷念,愈懷念就愈鄙視現在這種現象,如何解決網路下載和控制盜版,關鍵的,還是從唱片公司本身做起。

唱片規格

CD的基本規格(根據1983年9月的聲音CD標準紅皮書):
掃描速度:1.2–1.4 m/s (固定線性速度/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 約相等於碟內環每分鐘500轉,碟外環每分鐘200轉。
軌距 (Track pitch):1.6 微米
碟直徑:120 毫米
碟厚度:1.2 毫米
內半徑面積:25 毫米
內半徑面積:58 毫米

唱片剖析

鐳射影碟的光碟直徑 30 厘米。早期採用模擬的方式記錄視音頻,後來採用模擬視頻與數碼音頻。模擬記錄採用調頻調製。光碟空間很大,因此沒有壓縮技術,(如果採用了壓縮技術可以說甚至比現在流行的DVD更大)這可以說是畫面非常有真實感的原因。存儲方式採用雙面存儲方式(世界最早),而且還有雙面播放的技術,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雙面播放的影碟媒體了。不過,鐳射影碟出現得早也落後得早。即使當初聲稱主要對象是家庭,但是因為價格高昂(在百元RMB以上)和笨重不方便的原因。而被後來的VCDDVD所取代。
鐳射影碟尺碼和12吋黑膠唱片相若,表面和音樂光碟(CD)相似。鐳射影碟機以鐳射讀取(和CD類似)預先刻錄在碟片上的訊號,並轉換成影像訊號(如PAL、NTSC)供電視機播放。於1980年代相對當時流行的VHS放映是頗為昂貴的東西。鐳射影碟能提供的影像質素接近廣播電視,而且因為是非接觸式的關係,沒有錄像帶放多了會影像會變差的問題。很多人以為鐳射影碟使用了數位技術,但其實不論影像和聲音都是使用頻率調製(Frequency Modulation)的類比方式儲存在影碟上。後期的NTSC影碟才真的可以將音軌以數碼方式載入到碟上,PAL影碟則只能以數位或類比其中一種方法儲存音軌。
鐳射影碟在北美中國大陸並不流行,在日本和香港則非常流行,主要用於卡拉OK影碟的生產,其次才是一般電影的影碟。
由於使用類比儲存,鐳射影碟沒有DVD“馬賽克”或其他因子碼量化帶來的問題,仍有少數愛好者視之為珍藏品。也因為這些特殊技術上的因素,從而使鐳射影碟沒有盜版可言(中國大陸不流行的最大原因),這也是它的收藏價值所在之處。

鐳究竟在哪兒

影碟上常見“鐳射”,究竟鐳在哪兒?
“鐳射”是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對英語laser的譯音。laser即light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利用受激發射實現光波放大)的首字母縮寫,中國大陸譯為“雷射”。鐳射影碟即電影光碟,光碟記錄和存儲系統使用的是雷射技術,它的原理是在小直徑的圓盤表面鍍以薄金屬膜,用雷射束在它上面燒出一串微小的坑,用這種方法存儲數字數據。磁帶上的信息編碼後存在主盤上,然後用模壓法複製。讀信息時用低強度的雷射射到表面,並且用光敏二極體“讀”反射出來的光信號(有或沒有小坑的地方,光敏二極體接收的光量不同),通過電路轉換成數字信息,然後再轉換成模擬信息,顯示在螢幕上。由此可知,影碟上並沒有化學元素鐳,因此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

唱片保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鐳射影碟機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一張影碟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影碟片的日常保養在消費者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下面向您介紹保養鐳射影碟主要應注意的問題。
1.鐳射影碟的信息容量較高,信息軌跡之間的距離很窄,因此鐳射影碟應避免在振動或衝擊場合中使用,以防止人為或機械振動而引起雷射束循跡不良。
2.鐳射影碟的表面要保持清潔,避免落入灰塵。影碟存放時,一定要裝在封套里。拿取影碟時,要手持影碟的邊緣部分,以防止指印汗漬沾污影碟表面,曩響雷射束掃描。
3.當鐳射影碟從溫度較低的地方拿到溫度較高的地方播放時,其表面會凝結水汽。在播放前,應先用柔軟的乾布將水珠輕輕地拭去,否則,將會嚴重影響放像質量。
4.鐳身影碟的片體較薄,強度較低,因此,鐳射影碟應儘量布放於平整的地方,不得重壓,以防影碟受壓變形。鐳射影碟疊放時,張數不宜過多,一般以不超過10張為宜。
5.鐳射影碟表面有污跡時,不能使用酒精或其它有機溶劑擦試,以免影碟受損。可用柔軟的絨布沾水濕潤後輕輕擦拭,並注意從影碟中心直接向外擦,而不能順紋擦拭。
6.對於已變形的鐳射影碟,可以進行人工矯正。其方法是將變形的影碟裝入一紙套內,夾在兩塊平整的玻璃板之間,再將4至5公斤重的書籍平整地壓在玻璃板上。24小時後影碟即可恢復正常。

防偽

目前,鐳射唱片防偽標識的號段有A和B兩個字頭。
A字頭防偽標識有以下特徵:
用“鐳射紙”製作,可以撕破。假冒防偽標識一般是用雷射全息塑膠膜製作,難以撕破;
整體圖形採用光刻技術製作,中心部分在光線下可產生動感光柵,動感連續,在放大鏡下觀看,中心光碟由一個個小圓點構成;
在標識號段中間的兩個點中有魏碑體“文”“化”二字。肉眼可以看見,放大鏡下則更為清晰。假冒標識上的“文”、“化”多為行楷、正楷,或是類似“文”、“化”的叉形符號。
B字頭防偽標識有以下特徵:
用“鐳射紙”製作,可以撕破。整體圖形採用光刻技術製作,在10倍放大鏡下,整體圖形由一個個小圓點構成;
在“音”字左旁有大寫字母“Y”,在“像”字右旁有大寫字母“X”;
在標識明顯的圓圈外面還有一道細弱的圓圈,在帶光源顯微鏡或放大鏡下,可以看出這道圓圈由連續的(假冒防偽標識上這道圓圈則非常顯眼,且不是由“CHINA&127;VIDEO AUDIO”構成);
在帶光源顯微鏡或放大鏡下,可以看出標識號段中間的兩個點中浮刻有魏碑體“文”“化”二字,肉眼只能看到浮刻在圓點上的極小的點,辨認不出是“文”、“化”兩個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