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器,又名“雲鑼”。古稱“雲璈”,民間稱“九音鑼”,它可以演奏旋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璈
- 別名:雲鑼
- 作用:演奏旋律
- 起源:唐代
發展歷史,歷史記載,
發展歷史
元代時,雲鑼就用於宮廷宴樂,在民間也很流行,歷代雲鑼所用的小鑼數量並不一致,常見編制為十個一組,元代的史籍和壁畫中也有13、14音雲鑼,清代時還發展到24個一組的大型雲鑼。
演變過程
傳統雲鑼是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有別的若干銅製小鑼組成。鑼面平坦,邊緣固定,鑽有鑼孔,每一個小鑼都由3根繩吊在木架的方框中,並按音階次序進行排列。木架分為三部分,插在一個木柄上,可手持木柄,用鑼捶敲擊而發音。
20世紀60年代以來,專業音樂工作者對雲鑼進行改革,先後研製成功29、36和38音雲鑼。
1963年,濟南部衛前衛文工團趙行山和山東周村魯東樂器廠合作,在民間九音鑼的基礎上,參照山樂曲阜孔廟內的編鐘,製成29音雲鑼。
北京民族樂器廠製成36音雲鑼及38音雲鑼。此外,還有15、26、37音雲鑼等。
改革後的雲鑼鑼面大小不一,厚度也有區別,使用雙棰敲擊,棰頭分軟、硬兩種,軟棰用軟橡膠製成,發音柔和優美;硬棰用牛角或硬橡膠製成發音強烈明亮。
雲鑼的奏法與揚琴相似,有單擊、雙擊、滾擊等等,還可奏雙音、琶音、四音和弦等等。
雲鑼音色清澈圓潤,餘音持久,但音量不大。雲鑼不是小型民族樂隊的固定編制,但大型民族樂隊中較為常用。其作用如西洋樂隊中的三角鐵。
歷史記載
唐宋兩代的詩詞中已有演奏雲璈的描述。
宋蘇漢臣所繪《貨郎圖》、山西運城市芮城縣的永樂宮元代壁畫和三清殿斗拱間的裝飾畫中均繪有雲鑼。
《太平廣記》卷七十引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錄·薛玄同》:“雖真仙降眄,光景燭空,靈風異香,雲璈鈞樂,奏於其室, 馮徽 亦不知也。”
《元史·禮樂志五》:“﹝宴樂之器﹞雲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 清 王韜 《淞濱瑣話·煨芋夢》:“ 娟 彈瑤瑟,令少年和雲璈。”
《元史》所說的雲璈,今天民間仍在流行,一般以10個小鑼為一架,改稱“雲鑼”了。
雲璈也曾作為“阮鹹”的別稱。《太平廣記》卷六六引《集仙錄》:“即奏樂,先撫雲璈。雲璈形圓似鏡,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