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朵上的牧羊人

雲朵上的牧羊人

紀錄片《雲朵上的牧羊人》梗概

《史記.西羌傳》記載,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稱爾瑪。“羌”是他稱,因其以羊為圖騰,又稱“西戎牧羊人”。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禦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築,一般多建於村寨住房旁。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

羌族人年年祈福,歲歲掛紅,用紅紅細細的布條,懸掛在廟宇前的樹枝上,稱之為羌紅。“獻紅”,俗稱掛紅,是羌族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數為莊重的禮儀形式。“獻紅”所祝詞納吉納魯﹙羌語﹚即萬事如意。

總之,本片通過紀錄的拍攝手法,全景式展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羌族人有史以來生活、生產和習俗、風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朵上的牧羊人
  • 類型:紀錄片
  • 導演:阿弋(胡革紀)
  • 編劇:陳順清、白迎春、阿弋
  • 製片人:胡革紀
  • 主演:四川省阿壩州民眾
雲朵上的牧羊人(梗概)
《史記.西羌傳》記載,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稱爾瑪。“羌”是他稱,因其以羊為圖騰,又稱“西戎牧羊人”。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禦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築,一般多建於村寨住房旁。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
羌族人年年祈福,歲歲掛紅,用紅紅細細的布條,懸掛在廟宇前的樹枝上,稱之為羌紅。“獻紅”,俗稱掛紅,是羌族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數為莊重的禮儀形式。“獻紅”所祝詞納吉納魯﹙羌語﹚即萬事如意。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羌族人的經書《釋比經書》,與其他民族和宗教不同的是,是圖畫講述著道德和規範,以及行為準則。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分南北兩大方言。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會唱民歌,歌詞多為4或7個音節一句,類似於漢文中的四言詩與七言詩,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羌族的生活。釋比經書是由圖畫和說唱來傳承的。
“薩朗”在羌區最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娛性舞蹈,音樂曲調歡快、流暢,節奏跳躍、明朗,歌詞內容十分豐富。“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辦酒席時跳舞”的意思,是民間在喪葬、祭祀時舉辦酒席後進行的祭祀性舞蹈,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此外還有反映豐收後喜慶心情的“瓦西切瑪”、“江得里學”,讚美裝飾物的“石奎余奎”。
火在羌族人的精神里,是聖潔的,高尚的,羌族人對火有著無盡的崇拜感和敬畏之心。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羌族釀酒的歷史也非常悠久,酒以青稞、大麥、玉米釀成,封於壇中,飲時啟封,注入開水,插上竹管,眾人輪流吸吮,因而稱之為喝“咂酒”。
羌族人的禁忌,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麵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
羌族人是在雲朵上放羊人,是放牧生命羊的人。生命是一種生命的狀態,生存是養育生命的基礎。放牧人生,是一種自由,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圈養。
總之,本片通過紀錄的拍攝手法,全景式展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羌族人有史以來生活、生產和習俗、風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