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園林用途,歷史傳說,發現野生長裙竹蓀,人工栽培試驗成功,繁殖培育,
簡介
雲和特產長裙竹蓀,又稱'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皇后'、'植物雞'等,名列'四 珍'即竹蓀、猴頭、香菇、銀耳之首。長裙竹蓀原系野生植物,因為生長條件相當苛刻, 成長不易,得之更難。歷來被認為是珍奇稀罕之物,作為南方貢品,只有皇帝才有幸品嘗。
形態特徵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幼時卵球形,後伸長,高12-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徑3-5.5cm,菌蓋鐘形,高寬3-5cm,有顯著網路,具微臭而暗綠色的孢子液,頂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10cm以上,網眼多角形,寬5-10mm。柄白色,中空,壁海綿狀,基部粗2-3cm,向上漸細。
園林用途
供觀賞。菌體可食,為名貴食用菌。可食用,但須去掉菌蓋和菌托,味鮮可口,此菌煮沸液可防菜餚變質,防肉變腐。可藥用,治痢疾。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6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子實體的發酵液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及腹壁脂肪過厚等有較好的療效。
歷史傳說
據傳,清光緒年間,慈格太后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派出親信遍訪天下,好不容易覓得 '僧竺蕈'若干。所謂'僧竺蕈',即長裙竹蓀。慈艷太后動用官兵三千人,費時九個月 才得長裙竹蓀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克,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發現野生長裙竹蓀
1983年4月,在雲和縣沙溪鄉杉後灣的山溝竹林里發現一棵野生長裙竹蓀,全身由三部份組成:菌蛋、菌柄和頂裝蓋、蓋部四周重掛網路狀裙帶,由紫、白、 黑三色組成,宛如身穿白裙、頭戴紫帽、腳著黛靴的下凡仙女。這位'長裙仙子'高40.5 厘米,裙長25厘米,裙幅邊長62厘米,重450克,真是一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竹蓀皇后'!
人工栽培試驗成功
雲和縣藥用真菌實驗站從1983年初春開始,著手試驗長裙竹蓀的人工栽培技術。他 們經過多少不眠之夜,終於逐步掌握了長裙竹蓀的自然習性和生長規律。他們利用原菌制 成母種,生產茵種,通過三年的努力,終於看到一朵朵長裙竹蓀這一'雪裙仙子'破土而 出。珍稀的長裙竹蓀終於按人的意志在浙南的土地上繁衍了。
繁殖培育
夏秋季在竹林或園林地上群生或單生。
一種是人工制種栽培。就是人工採集長裙竹蓀的菌蕾進行組織分離培養母種。製作母種和原種的培養基主要成分是馬鈴薯、番薯、葡萄糖、磷酸二氫鉀、蛋白腖、玉米粉、竹葉粉、竹鞭粉、瓊脂和微量元素等。製作栽培種用的培養基主要成分是木屑、竹屑、米糠或麩皮、紅糖、石膏和微量元素等,再加適量的水。栽培種培養基的製作方法與一般食用菌培養基的製作方法基本相同。接種後要放在全黑的培養室里培養,待菌絲髮滿全瓶時就可用來栽培。
另一種是挖取室外野生竹蓀菌絲(將帶菌絲的竹鞭和土壤一起挖來,要遮光保濕),剔除雜菌,帶到室內栽在預先用腐殖質豐富的竹園土、死竹鞭段、竹葉等配成的培養床上,澆透水,在遮光下溫度保持20~24℃,相對濕度65%~70%。一般經過1個月培養菌絲即可發好,然後將發好的菌絲和竹鞭段及土壤一道挖取,再播種到野外竹園內或室內培養箱內,播種量和培養料之比為1:10。每平方米約需600克栽培種。室外栽培播種深度以挖至見竹鞭細根和腐死竹鞭為宜。覆土厚度與出蕾快慢和子實體生長有關,若種在淺土層中腐死的竹鞭、竹節頭、竹葉、竹蔸等處較易成活,生長也快;若種在深土層中,生長就較慢,竹蓀產量也將明顯減少。室內栽培的竹蓀,在播種後覆土,澆透水,冬季溫度要保持在5℃以上,相對濕度70%~90%。無論室內還是室外栽培,播種後1星期內都應特別注意保濕。
長裙竹蓀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脆嫩可口,味清香,營養豐富。藥用於降血壓、降血脂、減肥、防治糖尿病,並有抗癌和抗炎症的作用。市場前景非常好廣闊。以下為您介紹一下竹蓀免棚生料開放式栽培新技術。
竹蓀,又名竹笙,是我國名貴山珍。90年代初期福建省古田縣首創野外陰棚畦床栽培竹蓀成功之後,實現了春季接種,當年夏季收成,生產周期縮短2/3,單產提高10倍。近年來在栽培技術上又有新的突破,採取“免棚生料開放式栽培法”不僅穩產高產、省工省料、降低成本,而且拓寬栽培領域,解決了“菇糧爭地”的矛盾。
一、原料處理
栽培竹蓀的原料來源廣泛,各種竹、木、枝椏、碎屑,農作物秸籽,穀殼,山上葦蘆等野草,均可利用。生料栽培的原料不需蒸煮殺菌,只要把竹、木原料切碎,曬乾,置於水池中浸泡,並加入0.3%-0.5%的石灰,浸泡時間24-48小時後,撈起瀝於含水量60%-70%,就可用於生產。採用蔗渣、棉籽殼、玉米芯、野草、黃豆稈、穀殼、花生稈、油萊稈等秸桿類栽培,可按上述比例的石灰水潑進料中,悶10一24小時後即可使用。
二、菌種選擇
竹蓀菌種有棘托長裙竹蓀、紅托短裙竹蓀等。適於生料栽培的應選用棘托長裙竹蓀,其抗逆力強,菌絲分泌的胞外酶,可以分解吸收生料的養分。出菇快,接種後2個月可採收,每米2可產出竹蓀乾品250-350克,高產的達500克,比紅托短裙竹蓀單產提高3倍。菌株以D-古優1號最理想。
三、免棚開放式栽培技術
棘托長裙竹蓀,屬於高溫型,其子實體生產發育期為每年夏季6-9月間。此時正值各種農詐物如大豆、玉米、高粱、瓜類等莖葉茂盛期;夏季果園、林場的林果樹木郁蔽,遮陰條件良好;而且上述農作物及林果樹木每天呼出大量氧氣,對竹蓀子實體生長發育十分有利,這些天然的環境為免棚栽培竹蓀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有機結合形成生物鏈。
下面介紹幾種開放式栽培管理技術:
l、竹蓀畦旁套種農作物
(1)栽培季節。一般分春、秋兩季。我國南北氣溫不同,具體掌握兩點:一是播種期氣溫不超過28℃,適於菌絲生長發育;二是播種後2-3個月菌蕾發育期,氣溫不低於10℃,使菌蕾健康發育成子實體。南方諸省竹蓀套種作物,通常為春播,\"驚蟄\"開始堆料播種,\"清明\"開始套種農作物;北方適當推遲。
(2)場地整理。菇床先開好排水溝,床寬1米,長度視場地而定,一般以10一15米為好。床與床之間設人行通道,寬20一30厘米,床面\"龜背形\",距離畦溝25-35厘米,防止積水。
(3)播種方法。竹蓀播種採取一層料、一層種,菌種點播與撒播均可。每米2培養料10公斤,菌種5瓶,做到一邊堆料,一邊播種。
(4)覆土蓋物。堆料播種後,在畦床表面覆蓋一層3厘米厚的腐殖土,腐殖土的含水量以18%為宜。覆土後再用竹葉或蘆葦切成小段,鋪蓋表面,並在畦床上罩好薄膜,防止雨水淋浸。
(5)套種作物。在竹蓀床旁邊套種黃豆、脾豆、高粱、玉米、辣椒和黃瓜等高稈或蔓藤作物。當竹蓀播種覆土後15一20天,就可在畦旁挖穴播種農作物種子,按間隔50-60厘米套種一棵。
(6)田間管理。播種後,正常溫度培育25-33天,菌絲爬上料面,可把蓋膜揭開,用芒箕或茅草等扦插在畦床上遮陽,有利於小菇蕾形成。菌絲經過培養不斷增殖,吸收大量養分後形成菌索,並爬上料面,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很快轉為菇蕾,並破口抽柄形成子實體。出菇期培養基含水量以60%為宜,覆土含水量不低於20%,要求空氣相對濕度85%為好。姑蕾生長期,必須早晚各噴水一次,保持相對濕度不低於90%。菇蕾膨大逐漸出現頂端凸起,繼之在短時間內破口,儘快抽柄撒裙。竹蓀栽培十分講究噴水,具體要求“四看”即一看蓋面物。竹葉或稈草變乾時,就要噴水;二看覆土。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三看菌蕾。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 多噴、重噴;四看天氣。晴天、乾燥天蒸發量大,多噴、陰雨天不噴。這樣才確保長好蕾,出好菇,朵形美。
2、林果間套種竹蓀。
利用蘋果、柑桔、葡萄、油柰、桃、梨等果園內的空間地,以及山場林地的樹木空間地,均可套 種竹蓀,提高土地利用率。具體技術:
(1)園地整畦;選擇平地或緩地坡的果林,含有腐殖質的沙壤土,近水源的果園。在播種前7-10天清理場地雜物及野草,最 好要翻土曬白。果樹頭可噴波爾多液防病害蟲。一般果樹每間距3米x3米,其中間空地作為竹蓀畦床。可順果樹開溝作畦,人行道間距30厘米,畦寬60-80厘米,整地土塊不可太碎,以利通氣,果樹旁留40-50厘米作業道。
(2)堆料播種;播種前把培養料預濕好,含水量60%左右。選擇晴天將畦面土層扒開3厘米,向畦兩側推,留作覆土用;然後培養料堆在畦床上,竹蓀菌種點播料上,再鋪料一層,最後覆土。如果樹枝葉不密,可在覆土上面鋪蓋一層稻草和茅草,避免陽光直射。播種後蓋好薄膜,防止雨淋。畦溝和場地四周,撒石灰或其它農藥殺蟲。
(3)發菌管理:播種後15-20天,一般不需噴水,最好每天揭膜通風30分鐘左右,後期增加通風次數,培養料保持含水量60%-70%。春天雨水多,挖好排水溝,溝要比畦深30厘米。菌絲生長溫度適應23-26℃。
(4)出菇管理;播種後25-40天菌絲長滿培養料,再經10-15天菌絲體形成菌索爬上覆土,在正常溫度20℃以上培育10-20天即可長出菇蕾,此時保持濕度80%-90%。再經過培育20一28天,菌蕾發育成熟,破蕾、抽 柄、撒裙時,即可採收。
3、竹頭無料仿生栽培竹蓀
選擇砍伐2年以上的毛竹,在竹頭旁邊上坡方 向,挖一個穴位,大小5一6厘米,深20-25厘米,穴位填腐竹葉厚5厘米。播一層竹蓀菌種後,填一層腐竹葉10厘米厚,再播種一層菌種,照此填播2-3層,最後用腐竹葉和挖出來的土壤覆蓋2-3厘米厚,輕輕踩實。若土壤乾燥,要澆水增濕,覆蓋雜草、枝葉遮陽擋風,保濕保溫。菌種下播時,注意下層少播,上層多播,使菌絲恢復後更好的走向死竹鞭。也可以採取在竹林里從高向低,每隔25-30厘米挖一條小溝,深7一10厘米,溝底墊上少許腐竹或竹鞭,撒上菌種,然後蓋土。每667米2毛竹有舊竹頭180-200個,挖蔸花工費錢,留作又難腐爛,就地利用栽培竹蓀,可以進行竹頭分解,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