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西疇縣境內,處於北回歸線附近。保護區包含文山市老君山、西疇縣小橋溝兩個片區,總面積約26867公頃。其中老君山片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3°53'~104°10',北緯23°16'~23°25',面積約22960.40公頃;小橋溝片地理坐標為東經104°41'~104°52',北緯23°21'~23°24',面積約3906.60公頃。

2003年6月,國務院批准公布為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以岩溶中山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目標。主要保護對象有以華蓋木為代表的多種木蘭科植物及伯樂樹、毛枝五針松等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類群和蜂猴、倭蜂猴、熊猴、雲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記錄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09種,4個特有屬198個特有種,國家和雲南省極小種群植物1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0種,國家“三有”動物357種。保護區內溪流眾多,涵養水源能力強,是一座天然的綠色水庫。保護區環境條件的獨特性造就了物種的珍稀性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生性,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

2003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雲南文山老君山—小橋溝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入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位置: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縣和西疇縣
  • 總面積:26867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 保護對象: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類群及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 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03年6月
  • 管理單位:文山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分局
  • 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特點,地形地貌,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礦產,管理措施,生態價值,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1980年,西疇小橋溝自然保護區、文山老君山林場自然保護區建立。
1986年3月、1997年10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分別批准設立西疇小橋溝省級自然保護區、文山老君山林場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1年9月,文山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分局工作人員在開展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了新物種——沙壩龍蜥的分布。此次發現,新增了保護區物種編目,為保護區爬行動物科研奠定了基礎。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雲南文山老君山—小橋溝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入選。
2024年3月,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的數據時,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喉貂的活動影像。豐富了保護區的物種多樣性,對完善保護區的本底資源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9月,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聯合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園開展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時,在西疇縣小橋溝片區發現一種罕見植物,該植物植株高約170厘米,全株通紅,無葉,果實外表呈血紅色、長約5至10厘米。經鑑定,該植物為血紅肉果蘭Cyrtosiaseptentrionalis,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易危(VU)物種。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血紅肉果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市和西疇縣境內,包括文山市老君山片區和西疇縣小橋溝片區,總面積26867.0公頃。保護區處在北回歸線南緣,是中國西南邊陲東南部、中越邊境中段、東南亞熱帶北緣、中山山地的典型地段。其中,老君山片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3°53'~104°10',北緯23°16'~23°25',面積22960.4公頃(核心區面積9092.87公頃、緩衝區面積7052.44公頃、實驗區面積6815.09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5.46%;小橋溝片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4°41'~104°52',北緯23°21'~23°24',面積3906.6公頃(核心區面積1211.75公頃、緩衝區面積741.04公頃、實驗區面積1953.81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4.54%。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候特點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南省東南部低緯度高原,東南離北部灣比較近,西南離孟加拉灣不遠,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隨著海拔的高度變化,兼有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亞熱帶和溫帶氣候。其中,老君山片區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因為受地理位置、地形、海拔等影響,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徵。山體下部與上部氣溫差異大,降水量也有差別,老君山片區年平均降水約1022.2毫米,山下地區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山上地區年降水量則大於1400毫米。年平均氣溫14.5℃。由於高山上半部分雨水較多,森林長得比較茂密,但由於霧氣重,濕度大,所以樹木的軀幹和枝條上長滿了苔蘚。小橋溝片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常年受太平洋東南季風控制,以暖濕氣流為主,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5月~10月為雨季,集中了80%的降水,3月~5月為乾季。全年霜期不長,12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不多,但常有瀰漫的大霧,數日不散,能見度只有5~10米,所以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為常綠闊葉林生長發育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地形地貌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地貌類型主要有中山山地、溶蝕丘陵地貌、斷陷溶蝕盆地、喀斯特各類微侵蝕地貌和溶蝕河谷其中大部分地區為中山山地,溶蝕丘陵分布在保護區的東部和南部及小橋溝等地,峽谷地貌主要分布在薄竹山花崗岩山體的四周,溶蝕寬谷主要分布在東部一帶,小橋溝附近也有分布。老君山片區在六詔山西南面,屬中山山原地貌,在古生代是一個活動地槽,經過三迭紀前後的往復海侵、陷落、升降,再經過諾利剋期和拉丁尼剋期的造山運動,隆起形成現今的陸地。從巨觀態勢看,老君山片區呈現山體大,地勢高,切割深,從西北向東南傾斜的特徵。保護區最高峰即滇東南最高峰簿竹山,海拔2991.2,最低點為腰店的那么果河,海拔1500米,相對高差約1500米。西疇縣小橋溝片區地勢沿山脊起伏變化不大,最高點為水晶石樑子,海拔1883米,最低點為陳家寨,海拔1200米,相對高差683米。從法斗後山的水晶石樑子到小橋溝的大尖山一帶,相對高差250~300米,山脊稍為平緩,呈波浪狀起伏。又從西部的小橋溝經法斗,到東部的南昌,以山脊線為界,地質構造分異較明顯:北面為岩溶地貌,溶洞、漏斗、石芽、岩峰隨處可見;南面則屬山原地貌,大小山脊線明顯,全部為土山。

保護對象

植物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以華蓋木為代表的多種木蘭科植物、伯樂樹、毛枝五針松等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類群233科1048屬3349種,保護區植被類型劃分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竹林、灌叢和稀樹灌草叢6個植被型,季風、半濕潤、中山濕性、苔蘚常綠等10個植被亞型18個群系21個群落,是雲南省常綠闊葉林分異最完整的保護區之一,有高等植物233科1057屬3380種。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記錄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09種,4個特有屬198個特有種,國家和雲南省極小種群植物10種。老君山片區有野生種子植物187科946屬3085種,蕨類植物45科100屬262種,鐘萼木、長蕊木蘭等屬國家I級保護野生植物,雲南擬單性木蘭、鵝掌楸、馬尾樹、香果樹、雲南金錢槭、水青樹等屬國家II級保護野生植物和文山鐵線蓮、囊花馬兜鈴、滇南脆蒴報春、文山馬鈴苣苔、稅氏唇柱苣苔等保護區特有物種。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季風常綠闊葉林

動物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蜂猴、倭蜂猴、熊猴、中國穿山甲、紅腹角雉等珍稀瀕危保護動物181科475屬70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0種,國家“三有”動物357種。老君山保護區生息繁衍著蜂猴、倭蜂猴、蟒蛇等25種國內外保護的珍稀瀕危種類,共記錄兩棲動物2目8科15屬42種,爬行動物3目(亞目)14科41屬50種。鳥類以東洋界種為主,共記錄222種(含1個亞種),隸屬於13目37科,占全省所記錄鳥類種數802種的27.6%,占全國所記錄鳥類種類1253種的17.6%。保護區魚類和昆蟲種類繁多,雲江水系共有土著魚類16科63屬93種,其中:保護區魚類占元江水系中的13科36屬51種,屬級分類階元占元江水系的57.1%、種級階元占54.8%。老君山片區內繁衍生息著上百種野生動物,分布有熊猴、短尾猴、斑靈狸、豹貓、中國豪豬、帚尾豪豬、紋鼬、霜背大鼯鼠、赤腹松鼠、珀氏長吻松鼠等60餘種獸類,其中有熊猴、短尾猴、斑靈狸、豹貓等多種國家級二級保護動物;分布有白腹錦雞、白鷳、栗頭八色鶇、紅喉山鷓鴣、紅喉歌鴝、紅尾噪鶥、紅嘴相思鳥、大擬啄木鳥、短嘴山椒鳥等190餘種鳥類,其中有白腹錦雞、紅嘴相思鳥、白鷳、栗頭八色鶇、紅喉山鷓鴣、紅喉歌鴝、紅尾噪鶥等多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哀牢髭蟾、大圍角蟾、星空湍蛙、滇南疣螈、雲南竹葉青、黑眉錦蛇、山烙鐵頭、脆蛇蜥等60餘種兩棲爬行類,其中哀牢髭蟾、滇南疣螈、脆蛇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星空湍蛙為保護區新的記錄物種。

礦產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鐵、鎢、銀、鋁、鋅、銅、稀土、砷、水晶、矽石、花崗岩等10餘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礦產資源豐富。

管理措施

2010年7月1日,《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老君山保護區管理條例》頒布實施。
2016年9月1日起,《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施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老君山保護區管理條例》同時廢止。將每年12月30日定為“老君山保護日”“小橋溝保護日”。
2016年~2020年,雲南文山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分局共設定動物監測樣線12條,其中陸地環境監測樣線6條,河溪監測樣線6條,共布置10X10樣方4個,監測兩棲爬行類動物。通過近5年的監測,共監測記錄到鳥類80餘種,其中白鷳、白腹錦雞、紅隼等10餘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在記錄名錄內;記錄到雲南小狹口蛙、寶興樹蛙、八線腹鏈蛇、華西蟾蜍、大圍角蟾、哀牢髭蟾等20餘種兩棲爬行類動物;記錄到短尾猴、花臉鼬等10餘種獸類。
截至2021年,文山州完成雲南金錢槭2000餘株和雲南七葉樹1000餘株的繁育和回歸;開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採集工作,完成離體保存野生植物種子600餘種;申報獲得批准實施廣南縣極小種群蒜頭果資源保護項目、華蓋木、西疇青岡植物管護和監測項目等多個極小種群保護項目,在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300餘平方米育苗溫棚,滿足了野生植物保護育種工作需要;提升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施蒜頭果的調查監測與可持續利用示範項目,保存蒜頭果野生株數3.8萬株左右,建成野生蒜頭果樹示範園500畝和嫁接蒜頭果基地8000畝,採用回歸種植方式種植蒜頭果小苗4.2萬株。同時,加強技術開發,開發了神經酸噴劑、神經酸飲片和神露神經酸口服液3個新產品,已在昆明10家醫院使用。文山州實施了“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木蘭科植物與靈長類動物調查監測”和“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機構能力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內的木蘭科植物、靈長類動物、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森林植被、水文、氣象開展調查監測,建立植物植被固定樣地29塊,野生動物監測樣線18條。
2021年5月,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開始招標實施“天空地”一體化實時監測系統項目,讓紅外相機像無數雙“眼睛”一樣日夜守護在保護區里,守護著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

生態價值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於多個生物地理單元的銜接過渡部位,加之石灰岩基質的特化發展,使該區域內古老物種的起源在幾次地質事件中都沒有受到大的影響。得益於生物地理區系的獨特性,複雜而穩定的地史條件,該地區成為許多生物的避難所或保存地,是中國滇、黔、桂古特有植物分布中心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保護區所在區域未經第四紀冰川侵襲,因此殘存的第三紀古老植物甚多。在眾多殘存的第三紀古老植物中,以木蘭科植物最為豐富,其中有國家工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華蓋木。華蓋木起源於1.4億年前,是木蘭科中最古老的單屬種植物之一,素有“植物大熊貓”之稱,對於研究木蘭科植物分類系統、古植物區系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同樣古老的鵝掌楸屬僅有2個種,即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在該保護區也有分布。保護區為許多起源古老的喀斯特植物提供了演化的新生境,也同時伴隨了新類群和新特有類群產生,形成了植物從古老到進化或特化演變的一個梯度,是中國自然遺產中珍貴的財富。因此,該區也是華夏植物區系的核心部分,是種子植物演化中心,古老和新生類類群在此地同時發展,形成了一個植物演化的歷史博物館,可以看到許多種子植物清晰的演化史。保護好這個植物生存的大環境及其豐富的植物物種,對研究植物進化及種子植物起源有著重要理論意義。保護區環境條件的獨特性造就了物種的珍稀性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生性,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

交通路線

自駕:自文山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雲南省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路程約66.7千米,用時約1小時58分鐘,途經小平段、和古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