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南部跨境文化廊道的旅遊空間組織與開發模式研究

《雲南南部跨境文化廊道的旅遊空間組織與開發模式研究》是樊輝為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為依託單位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南部跨境文化廊道的旅遊空間組織與開發模式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樊輝
  • 依託單位:雲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怒江流域是全球最為典型的、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國際縱向大河流域和高原山地,地形破碎陡峭,通道-阻隔效應顯著,生態系統極為脆弱,是監測和研究全球變化下水文過程對人文因素回響的重要場所。本項目選擇怒江流域(雲南段)為研究對象,利用近五十年長時序水文和氣象台站數據等資料,結合項目實施期間野外調查,套用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技術(GIS)、計算機技術以及建模等手段,構建LUCC時空動態模型和LUCC的水文回響模型,揭示怒江流域(雲南段)LUCC時空格局、過程和驅動機制及其區域分異規律,以及土地利用變化、氣候變化和水文要素的時空格局和動態變化特徵與過程及其關聯性。通過該研究,可豐富和發展高原山地脆弱環境地表過程的水文效應研究,服務於區域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環境外交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結題摘要

本項目研發出了一套適合高原山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遙感分類方法,採用隨機森林分類器綜合Landsat TM影像的光譜信息、紋理信息(灰度共生矩陣與地統計)和基於DEM的地形變數(地形校正與直接使用地形變數)等多種信息極大地提高了複雜高山峽谷地形條件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遙感分類精度。運用TFPW-MK (Trend-free Pre-whitening Mann-Kendall) 檢驗和重複疊代變化診斷等方法,分析了近幾十年來怒江流域氣候要素空間格局和變化特徵,怒江流域氣溫和年降水量由北向南總體呈遞增,並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流域升溫趨勢顯著(0.36℃/10a),年降水量亦呈增多趨勢,但總體不顯著。利用Mann-Kendall 檢驗和R/S 分析等時序分析方法,研究了50 多年來(1956-2011) 怒江幹流和主要跨境支流南汀河徑流、泥沙時空格局及其變化特徵,怒江乾、支流(南汀河)各站徑流和輸沙量年內分配極為不均,幹流徑流和輸沙集中程度均略高於支流(南汀河);幹流和支流(南汀河)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均呈上升趨勢,幹流徑流和輸沙變點、支流(南汀河)輸沙變點均出現於1980年代。在此基礎上,結合地理信息技術(GIS)、計算機技術以及建模等技術手段,構建了怒江流域高山峽谷地形的LUCC 時空動態模型和流域SWAT水文模型,揭示了怒江流域(雲南段)LUCC 時空格局、過程和驅動機制及其區域分異規律,以及水文要素對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的回響機理。本項目研究成果將豐富和發展高原山地脆弱環境地表過程的水文效應研究,服務於區域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環境外交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