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枯梢病

雪松枯梢病

雪松枯梢病是由蝶形葡萄孢菌引起的、發生在雪松的病害。主要為害葉、主梢、枝幹,主要出現於春梢的針葉上,先在針葉近基部產生淡黃色小圓點,後擴大成段斑並向針葉束座蔓延,引起全束基部變黃萎縮,進而向葉尖端擴展,使針葉變黃褐色,枯死。

雪松枯梢病在中國主要發生在華北及中南各省,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樹的主梢頭及新梢上,使頂梢枯死,一旦發病,死梢難以復活,從而影響樹木的觀賞價值。

雪松枯梢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對苗圃和林地增施有機肥,適時澆水和排水,增強樹體營養,並採取防凍措施等。發現病株後,要及早剪除病梢或刮除主幹、大枝上的病皮,病進行藥劑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雪松枯梢病
  • 病原:蝶形葡萄孢菌
  • 為害植物:雪松
  • 為害部位:葉、主梢、枝幹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雪松枯梢病病原為蝶形葡萄孢菌(學名:Botrytis latebricola Jaap.),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真菌。病菌在病死的表皮下產生黑色子座,成熟時突破表皮外露。子座內聚生數個球形、黑色有孔口的分生孢子器,器內的分生孢子梗為瓶梗形、較短、不分枝,分生孢子多數為梭形,單胞,無色,大小為(13—22)微米×(3.3—5.3)微米。病菌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

為害症狀

雪松枯梢病主要為害雪松的葉、主梢、枝幹,分為枯梢型、枯葉型、乾基腐爛型三類:
  • 枯梢型:嫩梢易受害,先是水漬狀彎曲下垂,逐漸枯死,病梢變為黃棕色,頂端枯葉大多不脫落,嚴重時病葉脫落,只剩枯梢病斑向下擴展,在枝節處形成腐爛病斑。
  • 枯葉型:新生針葉易染病,葉尖先發黃,很快整叢針葉發黃,針葉收攏下垂,逐漸枯死,懸掛在梢上。
  • 乾基腐爛型:病樹梢部很少枯死,發病時全株針葉逐漸變黃,以致枯死,乾基部出現大型的腐爛病斑,並且延續至根部,皮層變黑腐爛,可達木質部。

分布範圍

雪松枯梢病在中國分布於上海(南匯、嘉定、閔行、松江、浦東)及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樹皮內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月中下旬達高峰。病菌在夏季大量產生分生孢子,由風雨交織傳播,從傷口侵入枝幹。

流行規律

雪松在肥水供給不足或受凍害、旱害等災害造成樹勢衰弱,降低抗病力情況下,發病較重。該病在4—9月份均能發生,5—6月份為發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對苗圃和林地增施有機肥。適時澆水和排水。增強樹體營養,並採取防凍措施。以增強雪松抗病力。發現病梢及早剪除,防止病菌繁殖傳播。苗圃周圍和雪松栽植區,不混栽易感病的核桃、楊樹、泡桐、蘋果等樹種,防止相互傳病。
發現病株後,及早剪除病梢或刮除主幹、大枝上的病皮,然後塗抹2%硫酸銅液,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00倍50%多菌靈等殺菌劑,或噴灑800—1000倍液的50%多菌靈進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